APP下载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

2017-02-21李忻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恩海姆象征表现

李忻桐

摘 要: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第十章中,论证了视觉对象或视觉事件中的动机性表现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有机的或无机的行为——“表现”,事物的表现性是人们知觉活动的主要内容,它向我们阐述了“表现”作为视觉体验的动力在艺术作品的构建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对象所传达的视觉动力特性,去注意这些物体所具有的表现性意义。这种艺术理论对我们的艺术创作起了指导的作用,本文通过以建筑和绘画为例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我们了解到我们在创作中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创作出真正具有表现力的作品。

关键词:阿恩海姆;表现;象征;视知觉

阿恩海姆认为,我们的视觉并不是一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的摄影机,而是有机体在生存斗争中发展出来的能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具。与有机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莫过于那些在它周围活跃的力——它们的位置、强度和方向。这些力的最基本属性是敌对性和友好型。这些具有敌对性和友好性的力对我们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们的表现性,而且只有形式动力才能被神经系统所把握。在阿恩海姆看来,当人们观看同一物体时,每个人基本都有相似的视觉原理,否则就不会有交流。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喜好,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差异,但这些也都是建立在视知觉的普遍机制之上的。这些差异职能带来视知觉形式建构之普遍机制的某种变调或风格差异。

所谓的艺术内在表现,表面看来是视觉对象本身所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视知觉与视觉刺激物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纵观中外古今的建筑都把象征涵义作为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西方人主要是借建筑造型本身的特征来发挥某些主题。如勒·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卷曲的南墙末端挺拔上升,有如指向上天;房屋沉重而封闭,暗示它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东西长廊开敝,意味着对大朝圣者的欢迎;墙体的倾斜,窗户的大小不一,室内光源的神秘感,与光线的暗淡,墙面的弯典与顶棚的下坠等等,都容易使人失去衡量大小、方向、水平与垂直标准。这对那些精神上本来就不很稳定的信徒来说,起着加强他们的“唯神忘我”感的作用。希腊人用比例修长,线条柔和的爱尼柱式象征妇女性美;用比例粗壮,线条刚直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

东方人(印度、两河流域、中国等),则借造型本身特征以外,同时更重视利用环境渲染气氛,再辅助以明确的具象手段,使表现的主题更加明确可信。如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基、体量低矮,轮廓线简洁,外形类似大厦的基础,这个形象使人联想起列宁平凡而伟大的性格和奠定了无产阶级甘露醇基业的功勋。我国古代许多建筑也注重利用环境来渲梁气氛,达到表现的主题。清代康熙、乾隆造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外八庙,模拟全国各民族重要建筑和名胜园林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藏的布达拉宫,令人生畏之感,耸立高大的台阶,穿插组合的建筑体积,神秘昏暗的空间及阴森恐怖的陈设显示出森严、专横、残酷及狰狞,它作为政教合一的西藏精神领袖的权力象征。

在巴黎奥塞博物馆收藏的《堕落的罗马人》中托马·库图尔设置了一个宽阔的场景,洪亮而喧闹。其中的每个人物,每张面孔,都已最为优雅的方式阐述着不同程度的堕落:癫狂的醉酒,懒散的裸露,夸张的动作,这一切依次象征着欲望或是意识的爆发,直至灵魂最终坠入虚无之中。在罗马的祖先们建造的威严、井然的建筑中,罗马的男女们开始过着纵情酒色的生活。巨大的罗马立柱间耸立着先贤们的大理石雕像,位于中心的是格马尼库拉斯,他代表着一个曾经注重道德的时代。右上角一个喝醉的人甚至爬上雕像,试图让石头和自己一起狂欢。在右下角,两个远道来访的日尔曼人冷眼旁观着这颓废的景象隐喻了罗马帝国日后将亡于日尔曼人手中的结局。历史确实是这样的罗马帝国的衰败并非源于早期的穷兵黩武,而是根源于后来的繁荣稳定导致的罪恶丛生、道德沦丧。巨大的画布为其所在的时代北汽,再也没有伟人,他们都被僵化在大理石之中。腐败的社会为自己举行卑劣的演出。对享乐的追逐代替了责任感。节日的暗淡一点点弥漫上画面的精致色调,将其拖入不可救药的麻木当中。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家应该首先关注知觉表现的广泛象征意义,而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觉之中,因为他们根植于最强最普遍的人类经验之中。这种象征意义才会非常深刻,不会随文化习俗变化而变化。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觉之中,是最自然、最深刻地象征,因为他们植根于最强、最普遍地人类经验之中。“在一种真正的文明中,聪明与智慧的表现应该是,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不断发掘出事物后面的象征意义,并不断从特殊现象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赋予平凡的客观事物和生活事件以庄严和意义,我们才能为艺术的成长准备一片良田沃土”。①

注释:

①鲁道夫·阿恩海姆,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392.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3]刘淑婷.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阿恩海姆象征表现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动态漫画创作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