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真改革”释放经济活力

2017-02-21许成钢

中国品牌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线居民家庭股灾

以“真改革”释放经济活力

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现在有一个假象,中国人非常富裕,购买力很强。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有一亿人很富裕这个比例就不小,如果有三千万人到国外疯狂购物,也会表现得很有钱,但这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我讲的是全体居民。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贫困线标准,中国一半人口甚至超过一半的人口是在贫困线以下的,这个贫困线以下的人有饭吃、有衣穿,基本生活没问题,但没有多大消费能力。

目前,由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不断下。减税清费仍需加码,把政府拿走的税收比例减下去,让居民家庭拿到的收入比例提升,并且让全体居民家庭感觉到这个增长不是暂时的,而有一个长久的预期,这样整体的消费能力就出来了。大规模减税会让老百姓高兴,一边是国民高兴,另一边又让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政府的税收也随之上升了。

最近三年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例开始上升,但是三年的上升相对过去20年的下降,远远不够。政府如果非常关心长远的经济增长,就需要更大幅度的减税清费,而且重要的是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比如给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减税免税,让企业普遍恢复活力。

2017年以来民间投资下滑特别严重,原因就是前面讲的内需不足,因为严重产能过剩。当市场上严重产能过剩的时候,民企面对的是硬预算约束,民企需要生存,如果乱投资造成资不抵债,要破产的。所以当整个市场内需不足,市场上没有需求的时候,那么面对硬预算约束的民企就会很谨慎,不敢投资。

另一面,如果还要用刺激方式顶住经济增长,民企很难参与其中。其结果就是变成了你提到的,让国企为主力投资,而国企靠的是借债,这个债往往是要变成坏债。当整个市场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更容易导致国进民退。人们讲国进民退已经很多年了。国企改革、内需不足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民企更没有兴趣去投资,更没有机会去投资。

产能过剩与杠杆率猛增。这两个并行的问题都是软预算约束问题驱动的。国企、国有部门面对软预算约束,导致投资过多,由于不需要顾忌后果,也不怕破产,国有部门的过度投资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当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时候,就把经济增长的下一步可能性给搞掉了。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措施都不可能解决问题,比如说刺激一下投资,用什么办法刺激一点消费,都是“补丁式”的。

中国经济面对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另一个是稳定问题。刚才基本上集中讨论的是经济增长。其实稳定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搞不好可能很危险。实际上去年的股灾就是一个典型的稳定性问题。去年的股灾由于爆发快速,所以泡沫没有那么大,如果股灾没有很快爆发,假定决策者用各种各样的办法维持股市泡沫继续膨胀,涨到了今年再破的话,那很可能引发全面的灾难,就不仅仅是金融市场层面了。

大家一直在谈国企改革再出发,但是混合所有制如果作为过渡的一步没有错误,但关键在于控制权,无论是从《公司法》的角度,还是从宪法的角度,都强调保护产权,无论谁的产权都要保护,当民间资本进入国企的时候,民间资本一定关心的是自己的产权怎么保护,民企有没有控制权,如果控制权由政府或者国企掌握,让民间资产进来,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定会失败,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民营企业不信任这些国企,它不愿意再进来。

因此,国企改革必须在所有制上放开,这才叫改革,而且这才和公司法是一致的,否则根本上违反了公司法,《公司法》制定中就强调产权保护,作为股东是有权利的,股东有权利来任命经理,股东在大事情上有投票权,所以混改后,所有的股东权利都是平等的,国有股和私人股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如果国有股占10%,民间股占90%,那一定是民间控股;民间如果占51%,国有占49%,也是民间控股,而且真正的决定权在最后的投票,投票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地说谁控股,而是集体投票的结果。所以国企改革需要服从《公司法》,违反了《公司法》谈不上真改革。

猜你喜欢

贫困线居民家庭股灾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治理
股灾一周年重要数据
股价创股灾以来新低的股票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股灾爆发近一周年 人均亏损46.65万元
股灾带给我们的六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