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声景观的“乡音”构成及保护开发

2017-02-15陈麦池

中国名城 2017年2期
关键词:乡音乡愁

陈麦池

摘 要:当今文化景观日益现代化,传统习俗和民风民情渐渐丧失;噪音污染打破了家园的宁静,乡村声环境遭到破坏和损毁,乡村声景观的生态和人文危机日益凸显。乡村声景观的“乡音”构成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和心理四个维度。乡村声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田园、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保护开发“记得住乡愁”的乡音,关键在于将乡村声景观同乡村生态环境和乡土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和开发乡村声景观的生态环境、生活形态、乡村传统人文声景和乡村旅游地的“乡音”场所。

关键词:乡村声景观;“乡音”;“乡愁”;声音遗产;保护开发

Abstract:Nowadays, the rural landscapes have developed at the expens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s and folk customs, and noise pollution in the sound environment destructs and damages the past tranquil villages.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risis of rural sound landscap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coustic composition of the vernacular soundscape relates to four dimensions of geographical, diachron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Vernacular soundscape mainly includes the soundscape and sound heritage of pastoral countrysid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house livelihood and rural folk culture.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of the vernacular soundscape should be focused on conser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lifestyl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soundscapes and rural tourism soundscapes, to protect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vernacular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Vernacular Soundscape ; local accent ; Nostalgia ; sound heritage ; conser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中圖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57(5)

引言

201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刊文“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建议予以恢复[1]。随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投票:“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71.4%的网友选择“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以示支持。

记得住乡愁,地名很重要,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景观,成为地名文化遗产。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说到扬州,会想到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类地名景观及其经典诗词,渗透着浓烈的地方情感、人文精神、历史内涵和文化自尊。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太多的噪音,留在人们美好记忆的声音正迅速消失,使得声音环境和声音景观上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国内外专家普遍认同声音景观应被当作一种自然资源得到科学的规划与保护。“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最是乡音解乡愁”, 同地名景观一样,乡音成为离乡人“回家的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发掘并保护颇具生态和人文价值的声环境质量、声景观特征、声传统继承,从而营造乡村意境,记住乡愁,逐渐引起了公众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声音作为某种地域文化标识的载体,正好契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理,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随着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环境声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环境及景观的评价与优化不应再局限于物质化的视觉主导,保护传统“乡音”,开发乡村声景观,体现着现代社会对乡村文化的敬重,对人类乡愁的重视。

1 声景观理论综述

声景观(Soundscape)这一概念是由加拿大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当代声景观之父谢弗(R. 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又称“声音风景”,“主要指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在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2]。相对于Landscape(视觉景观),Soundscape 意指“用双耳捕捉的风景”,是“听觉的风景”[3],从而成为现代环境声学和建筑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20世纪70年代,谢弗出版了《声景观:声环境与世界旋律》(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这部著作成为“声景观研究的开山之作和经典,近年备受旅游、地理、环境、建筑、园林、规划学界的关注” [4],并创立了“世界声景项目”(World Soundscape Project,WSP),使西方的环境声学、城市规划、建筑声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设计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新理念。随后,谢弗及其团队探访和调查了瑞士、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格兰五个村庄的声景观,并于1977年出版了《欧洲的声音日记》(European sound diary)和《五个村庄的声景观》(Five village soundscapes)。

在人与环境的景观关系中,传统的景观学研究人对自然与人工景观的视觉审美体验,通常不考虑对环境声音的听觉感知。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人对环境的视觉景观审美,自然声音与人文声音以及声音遗产的留存、保护和记录[5]。其宗旨是既要培养人们拥有聆听周围声音的听觉灵敏能力,又要调查、分析和评价周围的声音环境,进而能够积极能动地改善和优化声音环境[6]。

2000年,《声景:声学生态学学报》创刊。2011年,全球可持续声景观联盟成立,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和保存声音资源,发展标准化的声音数据储存,并促进声景观研究的跨学科交流,与生态学家、建筑学家、社会学家共同开展声景观的普及教育。声景观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全球浪潮。

中国从古代就己经将声音的景观营造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园林造景中,以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听觉美感和意境空间。如杭州西湖十景就有“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等主题声景观;拙政园有“听雨轩”、“留听阁”、“听松风处”、“梧竹幽居”等主题声景观;承德避暑山庄有“风泉清听”、“万壑松风”、“远近琴声”、“夹镜鸣琴”等主题声景观,以及“雨打芭蕉”、“风过松林”、“植柳邀蝉”、“坐雨观瀑”等声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造园实践臻于成熟。此外,中国四大著名回音建筑,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和四川潼南县石琴,此类声景古建筑在我国乃至国际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深化,众多原生态的声景观遭到侵害和破坏,许多有价值的声景空间和历史声场也随之逐渐消亡。声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构成,在塑造地域文化個性、培育地方身份认知、确立“乡愁”地方感知等方面,具有视觉景观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乡村、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街区等富含生态景观与历史景观的地域而言。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声景观与声景遗产,人们记忆中的乡村声音,如农家鸡鸣,枝头蝉噪,织机之声,都是一种声景遗产[7],成为“乡愁”的声音构成。

2 乡村声景观的“乡音”构成

当今,乡村性正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速而遭受破坏,乡村景观日益现代化,传统习俗、民风民情也渐渐丧失;城乡交通系统日渐发达,噪声污染已打破了昔日村庄的宁静,乡村声环境遭到破坏和损毁,清脆鸟鸣和欢快蛙鸣似乎只能在记忆中去追寻。总之,乡村声景观的生态和人文危机日益凸显。

乡村声景观(Vernacular Soundscape)既包括乡村自然声景观,又包括乡村人文声景观,涉及“三农”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包括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的声音景观和声音遗产。由此可见,乡村声景观的“乡音”构成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和心理维度等四个方面。乡村声景观中“乡音”的可听、可见、可品、可触、可体验,体现了其物质属性,乡村声景观中“乡音”的可想、可忆、可追溯,体现了乡村声景观具有的乡愁文化属性。

首先,乡村自然声景观象征无垠自然的乡土形境、彰显生机勃勃的乡土色境、喻示宁静致远的乡土声境、带来怡人精气的乡土香境、感悟自然养育的乡土味境。正如张潮《幽梦影》写道的,“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另如“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屋上春鸠鸣”(唐·王维《春中田园作》)等。

其次,声音已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声响,明显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与精神内涵,是真实的社会文化存在。风过松林、雨打芭蕉、流水叮咚、虫鸣鸟叫、古寺钟鸣等,都能入景,引发人们动心动情,产生无穷的遐想。尤其是风声、雨声、水流声、虫鸟鸣叫声等天籁般的自然之声,辅以一些较为动听的活动声,如人声、琴声、戏曲声、桨声、梵音等,能共同营造出美妙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园林声景世界,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兰香竹影,鸟语桨声”(陈从周《品园》)。有些时候标志性声景还表达了人们对社会认同的程度,居民可以通过特色声音对某一对象予以承认,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伦敦大本钟的钟声、老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以及一些传统习俗或者传统工匠技艺口述传播等,都与某一地区的文化紧密联系。

再次,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许多方言被普通话同化和驱赶,“乡音”早已面目全非,境况堪忧。针对这一现状,美国青年柯祎蓝和司圆直于2009年共同创办乡音苑,迄今为止,乡音苑收集普通人的方言故事,共计247 段音频。其形象生动的制作方式,显得更有亲和力,更能吸引普通人关注和喜爱方言。点击“方言地图”上的图标,便可播放收听这段音频,并获取相关信息,包括讲述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所讲方言的所属片区。

再次,传统民俗和地方戏曲,是声景观中最具文化内涵的层面。特定人文氛围内的文化标志声景,主要表现在传统民俗、地方戏曲、民族乐舞、劳动生产等方面。乡村是地方戏曲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地方戏曲来自民间社会文化,与当地环境、方言、音乐、民俗等融合共存,是群众乐于接受的重要大众艺术形式。

3 乡村声景观的保护开发

保护开发(conser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又称作“保护性开发”,是生态旅游地和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开发的一种有效模式。作为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保护开发基于遗产地的资源调查和价值评定,通过保护的不断升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8],推动开发环境趋于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1967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写道,“较之工业的高速发展,乡村始终哺育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的幻梦”[9],目前所倡导的“保持生态本色,留住乡愁记忆”具备着同样的田园思想。如上所述,乡土声景观以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乡土社会和民风民俗为底蕴,成为彰显“乡愁”的重要符号,亟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国外早已对独特宝贵的声音景观和声音遗产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日本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百种日本音景:保护我们的遗产”活动,大力推广声景观的自然生态研究,将了解、倾听和正确对待声环境的意识普及到大众生活中。美国把重点放在“自然声景观的保护、维持和恢复”上,对公园和保护区的自然声源制定声景观保护计划,并在多处国家公园逐步实施。

3.1 乡土声景观的“乡音”生态保护

2008年修订实施的《声环境质量标准》扩大了适用区域,将乡村纳入了声环境标准适用范围。乡村声环境不仅包括客观的乡村生态声环境,也包括乡土声景观所涉及的“乡音”气氛和民俗,以及“乡愁”艺术方面的内容。

梅兰和康健等(2016)研究了东北寒地典型村镇居民对乡村声舒适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受访者最喜欢的声音是鸟叫声和流水声,听到这两种声音感到舒适和愉悦,可接受鸡鸭等家畜鸣叫声,最反感施工噪声[10]。

乡村声景观的宁静特质为“聆听乡村”提供了更多的自然声景体验空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诗创始人陶渊明的这一名作,白描了古代乡村怡然自乐的画意声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罗大佑《童年》);“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古今闻名的诗词歌赋,为乡土声景观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文献。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对于乡村声音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开发这些“乡音”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形态,而非简单地记录和“怀旧”。“原生態”的乡村声环境,是不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污染的,应散发出浓郁原真的乡土气息,如蛙叫蝉鸣、鸡鸣狗吠、鸟语虫鸣等。保护乡村声景观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避免现代城市嘈杂的机械声、刺耳的交通声、喧嚣的人群声,使乡村声景观均来自山林田野,具有天然且独特的声景观环境。

溪流潺潺,鹿鸣鹤鸣,欲保护天籁之声,必先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使河流不受污染,湿地不遭蚕食。在“蟋蟀之乡”山东宁阳,化肥农药污染农田,加之无限制的疯狂捕捉,蟋蟀数量及品质急剧下降,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首先必须系统修复乡村景观生态,增强生态景观板块之间的连接度,优化乡村动物的栖息、繁衍、觅食、迁徙等生态环境。其次要建立乡村原生态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好声景观保护与管理工作,确保乡村声景观的生态平衡。

3.2 乡村声景观的人文生成

受北京昌平区规划局委派,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喆和邓旭光走访调查北京市昌平区的106个村庄和社区,研究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建设、文化变迁和声音意识。“声音意识及声环境的评价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辅助部分及人文关怀必不可少。”[11]

为“留得住乡情”,山东省2014年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生态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在广州,“声音记录行动”是第二届广州“声响亚洲”文化节的一大亮点,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合作,以发掘抢救、记录、传承中国民间声音文化为主题,旨在寻找、收集和记录中国民间声乐、民俗声音。此外还有“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呼麦、川江号子、闽江号子等,以及濒危的口技、商贩叫卖声,均具有遗产属性和开发价值,有发掘和重现的必要。浙江省江山市在建设“幸福江山”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打造村歌文化,使唱村歌逐渐成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村歌文化现象。2013年9月,“中国乡村好声音”江山文化礼堂·村歌演唱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江山市被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创作基地”等称号。

当今,乡村声景观的地方方言抢救与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2014 年5 月,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在天津市档案馆正式启动,以“开发、整理、研究与宣传天津方言,记录和传承天津话的地道腔音”为目标,建设“天津城市记忆”,构建一套内容完备的天津方言语音档案资源库,并将其系统地保存。2015年,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湖南方言调查计划,调查和保存湖南方言,将其制成声像数据库后捐献于湖南省博物馆。

概言之,“乡音”遗产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2],保护乡村声音遗产的关键,是将乡村声景观同乡村环境、乡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开发的内容,包括乡村农事声景、民俗声景、方言声景等乡村传统标志声景,以形成“乡音”的乡村记忆。

3.3 乡村声景观的“乡音”场所营造

“柴门犬吠,鸟鸣山幽”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自然声景观的怀旧期待。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田间耕作声、虫鸟鸣叫声、原住民生活声、小桥河流声、水车吱呀声、家禽家畜鸣叫等,均体现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原真属性。乡村旅游声环境成为乡村声景观的“乡音”场所,以此可营造富有社会记忆的“乡音”文化图景。比如,浙江丽水市缙云县2015年提出做足“乡土”“乡风”“乡味”“乡音”的“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台湾雄狮旅行社推出“聆听乡间睡莲盛开的声音”专题乡村声景旅游线路,均大受好评。

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声景观的“乡音”场所营造是多元和综合的。水清山绿,稻田麦地,小桥流水人家,通过乡间文化表演及农田趣味活动,让游客追寻回忆和多感官体验乡村生活场景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举办乡村夏令营或“昆虫夏令营”,零距离倾听和触摸大自然,找回乡村最本真的童趣,增加孩子对农业、昆虫鸟类、生态环境的自然教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让山间民歌、节日习俗、戏剧、舞蹈成为旅游文化娱乐项目,坚持历史村镇生活的延续性和乡俗文化的活态传承。黔东南“千户苗寨”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芦笙音乐表演等,都是通过乡村声音环境来营造氛围的。

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筛选出乡村最具有特点的旅游声景观,将其绘制成空间、时间明确的声景观地图。一方面为景观设计提供可利用的声源资料,另一方面将当地特有的文化声景作为珍贵遗产加以保护,形成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相结合的保护理念,这将弥补传统聚落空间的景观研究在声音方面的缺失。

4 总结

总体而言,只有让乡村声景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让人文民俗与居民生活共融,才能使乡村声景观的历史和百姓的心音汇聚成强大的“乡音”,才能赋予乡村声景观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留住“乡音”,留住乡愁。

可以预见,乡村声景观的未来研究将迫切指向两大主题:(1)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乡村美声”、“虫鸟美声”、“戏曲美声”、“方言美声”等在内的“美声中国”(Listening China)研究和建设,亟待受到关注和重视,以推动这一重大现实课题进入新一轮的研讨、论证和规划。(2)借鉴景观美景度评价(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理论,可提出声景观的美声度评价(Acoustic Beauty Estimation,ABE)法,以作为一种较为实用的声景美学质量评价方法,并设计声景观美声度评价的测量维度和量表题项,展开系统性和计量化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辉.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N].人民日报,2016-4-13.

[2] Schafer R M.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Rochester, VT: Destiny Books, 1999:1-301.

[3]Granoe G.Reine Geographie[J].Acta Geographica,1929(2):1-202.

[4] 张捷.Schafer声景观理论经典著作的评析[J].旅游学刊,2015,30(12):121-124.

[5] 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1):45-46.

[6] 李国棋.声景研究与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 崔陇鹏,张钰曌.当代欧洲声景学对我国室外声环境研究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5(3):56 -59.

[8] 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9]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

[10] 梅兰,康健,黄锰.寒地村镇住宅院落声舒适及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科学,2016,2(2):42-47.

[11] 陈喆,邓旭光.北京新农村声音意识测评及分析[J].声学技术,2014,33(1):46-49.

[12] 李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声音保护[J].江西社會科学,2007(8):196-200.

[13] 卢凤萍,张骏.游客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声景观开发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5):48-52.

责任编辑:蒋亚林

猜你喜欢

乡音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乡音永久
九月的乡愁
乡音如歌
乡愁凭寄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