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的历史意义
——《金子顺一论文集》揭示的“保号作战”真相

2017-02-15波多野澄雄著孙凤龙译

武陵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细菌战撒播军医

[日]波多野澄雄著,孙凤龙译

(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东京;2.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的历史意义
——《金子顺一论文集》揭示的“保号作战”真相

[日]波多野澄雄1著,孙凤龙2译

(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东京;2.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二战”时日本《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第1部的各号封面上标有“军事秘密”的论文,是731部队科研人员写成的细菌战秘密研究论文。2011年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发现的《金子顺一论文集》中有7篇第1部的论文,其中《PX效果测算法》记录了日军1940—1942年在中国浙江、湖南等地实施的细菌战,这一记录与日本另外发现的历史档案文献《井本日志》等的相关记录相吻合,因此这就揭示了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的真实史实。日本政府过去关于细菌战的立场是:承认731部队存在,但“无法确认”是否实施了细菌战。《金子顺一论文集》的发现应该迫使日本政府重新考虑这一立场。

《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金子顺一论文集》;“保号作战”

《金子顺一论文集》的发现

2011年,由国立国会图书馆关西馆收藏的原731部队军医少佐金子顺一(已故)执笔撰写的《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报告》(以下称《研究报告》),被奈须重雄发现并公之于众。金子顺一在1937年成为关东军防疫部队队员,太平洋战争后转调东京陆军军医学校任职,1945年8月末复员。这期间,金子顺一多次向军医学校的研究纪要刊物《研究报告》寄稿并在此发表论文,其中的8篇被整理总结成《金子顺一论文集》,复员后作为申请东京大学学位论文而提交。后来被国会图书馆收藏。

《研究报告》分为第1部和第2部。第2部收录的论文,从1939年12月发行第1号开始直到1944年5月最终号为止,共刊载947篇,其中90%由东京不二出版社发行。第1部收录的论文,篇数和题目大部分不详,大约印刷了150篇左右,内容确定明确的只有5篇。

据第2部的出版单位不二出版社编辑常石敬一说,第2部的寄稿者不仅仅是军医学校所属的军医,也包含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不公开的或公开的混杂在一起。但是,在第1部各号封面上印刷有“军事秘密”字样文章的作者,只限于军医学校的相关人士。这样,第1部便是由保密性很强的论文构成,《金子顺一论文集》8篇论文中有7篇都被收录到第1部中。

关于PX(感染鼠疫的跳蚤)的基础实验:金子论文(一)

金子论文(一)是在《金子顺一论文集》中金子顺一自己定位为“主论文”的《雨下法撒播的基本考察》(1941年8月发表)。金子顺一就职关东军防疫部之后,隶属细菌武器的开发部门(第2部),担负生物武器炸弹的开发和野外实验支援的任务。例如,关于飞机搭载的“宇治型炸弹”掺入各种病原体的感染能力、由爆炸引发的细菌性质变化的研究和实验。

金子顺一论文(一),确认了在实验中霍乱病菌、伤寒病菌、鼠疫病菌等各种病原体在比较有效的地上撒播的方法,也包含了用飞机上配置的下雨装置和撒播装置的效果的测定。实验是在1939年进行的,其目的是确立病原体以怎样的方式在地上比较有效地撒播。

金子顺一他们着手进行的实验,并非从开始就设想撒播感染鼠疫的跳蚤的方法,因为从一开始是没有实际证实细菌武器效果的先例的。即使参照关于细菌战的少数外国文献,作为有效的武器而被使用的例子也没有。在这当中,金子顺一他们通过对于各种各样病原体的效果、有效的撒播方法和媒介物反复试验,以及失败后再试验,确认了鼠疫病菌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之一。实际上,在《研究报告》第2部里,收录了超过80篇与鼠疫细菌有关的论文。

问题是,不耐高温且寿命短的鼠疫病菌如何有效地侵入人体里。当初像“宇治型炸弹”那样,投下掺入细菌的炸弹的方法被视作很有效力。但是,根据实验却得不到所期待的效果,于是改变了鼠疫病菌从空中撒播的方法,1940年左右开始,关于跳蚤的活性状态与增殖,附带跳蚤的老鼠的增产、培育的研究开始盛行。

“保号作战”(1940年)

试行金子顺一他们的这个实验的实际作战叫“保号作战”(即细菌作战)。“保号作战”从1940年夏开始到1942年为止,在中国战场上断断续续实施,其大部分行动是根据东京的参谋总长指示进行的。

吉见义明以中国派遣军参谋井本熊男大佐的日记为依据进行的研究表明,派遣军在和参谋本部的协作的基础上,于1940年5月末开始着手细菌战的实施计划。制订了于7月在浙江沿线各城市撒播带有鼠疫病菌的跳蚤等实施计划。7月下旬,与中国派遣军作战科商议后的731部队从哈尔滨(平房)出发,进行作战实施准备。列举了几个作为攻击目标的候补地区,首先以衢县(衢州)和宁波为优先攻击目标。

对衢县的“保号作战”最开始是在1940年10月4日。当时由日本军机撒播了在小麦、粟等谷物里面混入带有鼠疫病菌的跳蚤,衢县在11月中旬频繁出现鼠疫患者,爆发式鼠疫流行。到1941年12月底,县城鼠疫发病者280人,死者274人。

根据在本文之后介绍的“第1表”,在衢县撒播了8公斤左右的带有大量鼠疫病菌的跳蚤,一次感染死亡的人数有209人。根据二次传染推算,死者人数超过了9 000人。在衢县的作战,就是使用大量带鼠疫病菌的跳蚤的最初的正规细菌战。

在宁波,1940年10月27日,带有鼠疫病菌的跳蚤与小麦麦粒一起由日本军机在宁波城内投放散布开来。10月29日,宁波出现了第一个患者,到11月上旬为止,死亡人数上升到了47人。虽然之后积极地进行了疫病预防,但是疫情直到12月上旬才终结。在中国国民政府发表的报告里,共有109人死亡。在“第1表”中,2公斤的带有鼠疫病菌的跳蚤的散布而导致104人第一次感染并死亡,和到现在为止的研究大致一致。

PX的效果:金子顺一论文(二)

金子顺一论文(二)是转任至军医学校的金子顺一在1943年1月以《PX效果测算法》为题提交的论文。在金子顺一论文(二)里,总结了包括“保号作战”的作战“效果”的概要。所谓PX就是“感染鼠疫的跳蚤”,对于检测PX的撒播所达到的效果(感染致死的状况),一边考虑斟酌各条件(内因、外因、媒介、病原等等),一边考察。在金子顺一论文(二)里插入了“以往作战效果概见表”(第1表)。

1941年11月4日在常德的情况是,撒播了1.6公斤感染鼠疫的跳蚤,因第一次感染致死310人,包含一次感染后二次传染致死2 500人。按照1公斤的换算值,因一次感染死亡194人,含二次传染的效果(R)推算是1 756人。这两次的效果并不是实际调查的数值而是推算值。

总之,截止到目前的研究,在中国战场组织使用细菌武器作战是从1940年开始到1942年,它的目标是衢县(浙江省衢州)、宁波(浙江省)、常德(湖南省)等城市,而且也揭示了浙赣作战(江西省),这些与“第1表”的衢县(衢州)以下的事例完全一致。

新的事实也包含在“第1表”里。“保号作战”实施前,1940年6月4日至7日,731部队在吉林省农安和大赍撒播少量的鼠疫菌跳蚤,确认合计有20人因一次感染而死亡。6月中旬农安发生鼠疫,下旬新京地区也鼠疫肆虐。对于这次新京的鼠疫,早就有中国研究者指出,是由731部队(策划)实施的地上撒播。

在《研究报告》第2部里,有新京的鼠疫是以狗身上的跳蚤为媒介的鼠疫感染,包括阐明农安鼠疫源头的论文。在新京发生的鼠疫,与在“第1表”的农安、大赍的鼠疫菌跳蚤撒播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总之,这个时期在东北的鼠疫菌跳蚤的使用在日本一方也是一个新的事实吧。

常德攻击和浙赣作战:1941—1942

日军在常德实施的“保号作战”,是从1941年11月4日撒播混入谷物的鼠疫菌跳蚤开始的,鼠疫感染者扩展到市区,虽一度终止,但到第二年即1942年3月又开始二次感染,从市区向农村传播。也有常德地区的死亡人数超过了7 000人的说法。根据“第1表”,在常德攻击作战时有310人一次感染死亡,因为一次、二次的认识方法不同,两者的数值也有较大不同。

最大规模的细菌作战是1942年的浙赣作战。为了防止日本军队也受到侵害,日军从广信、广丰、玉山撤退,在衢县周边集结,731部队从8月19日开始到21日实施了“保号作战”。在广信、广丰、玉山使用了鼠疫菌,在衢县和丽水使用了伤寒菌和副伤寒菌,在江山和常山以“直接投放进井里”的方法使用了霍乱菌,这些在《井本日志》等文献中都被明确地确认了。鼠疫菌的撒播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使用了带鼠疫病菌的跳蚤的撒播方法,有的使用了“注射老鼠然后释放”的方法,在玉山,也试行了将鼠疫病菌附着在稻米上的方法等。在这些细菌作战中,“第1表”提取了在广信、广丰、玉山的鼠疫菌跳蚤的撒播事例。

鼠疫菌跳蚤的开发,就像常石敬一所指出的那样,也许可以说是“石井的十五年生物武器开发、研究中的最大的成果”。但石井和金子顺一并非仅根据到1942年为止的“保号作战”而确定了它作为兵器的“效果”,因为石井部队关于跳蚤和老鼠的研究一直到“二战”结束之际都在全力进行着。

《“保”号作战战斗详报》的价值

在金子顺一论文(二)里,以补正“第1表”为基础效果的“以往作战解析表”作为“第3表”被刊载,对常德的情况稍微做了一下补正。对于这次补正的根据,论文记述“因为详细记录各作战的状况而被省略。详细情况请周密参照各作战详报”。

实际上,金子顺一论文(二)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就是列举了“昭和十五年(1940)乃至十七年(1942)保号作战战斗详报”,这就表明记录“保号作战”的详细的战斗详报是存在的,虽然现阶段这个战斗详报已经不明下落。

金子顺一论文(二)里有不少含糊可疑之处。比如第一次感染而死亡的人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被认为第二次传染而死亡的人数推算根据的“传染系数”是如何推定的,作为一再发生的地方病的鼠疫流行和“人为的疾病”是怎样区别的,等等。说明这些疑问的关键,应该在确实存在的《“保”号作战战斗详报》里。

日本其他军队受到的伤害也是其中之一。对细菌作战持反对意见的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认为,细菌作战是“将在日中关系中留下百年难以磨灭的伤痕并且又没有利益,我方防疫的手续等也很麻烦”的行为,对此他始终是批判的。泽田茂的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友军受到伤害,实际上,战争中病死的很多人都是鼠疫菌的受害者,这个实际状态也可以由《“保”号作战战斗详报》清楚地表现出来。

虽然有类似以上的不明之处,金子顺一论文的价值仍然明显,它证实在中国战场上实际进行了细菌战,并出现相当多的感染致死者的事实等。金子顺一的论文也再一次浮现出了《“保”号作战战斗详报》的存在与其内容的重大价值。

关于细菌战这个问题,政府的公开立场是承认731部队存在的事实,但“表述进行细菌战的资料是目前无法确认的”(2003年10月的政府答辩书)。现在被发现的金子顺一的论文应该可以迫使政府重新考虑这一立场。

注:原文图表里并没有括号和括号里的内容,只是为了表述更明确而添加的解释说明。

(责任编辑:田皓)

K313.46

A

1674-9014(2017)01-0106-03

2016-10-15

波多野澄雄,男,日本人,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史和国际关系。

译者简介:孙凤龙,男,黑龙江集贤人,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细菌战撒播军医
绿马车
我的军医爸爸
无人机撒播装置防治水稻杂草试验
撒播爱的种子 托起梦想的翅膀
——九江市浔阳区第一幼儿园发展略记
《西南军医》2015年第17卷总目次
《西南军医》2014年第16卷总目次
《西南军医》杂志2014年第三期执行编委简介
她在撒播
揭开侵华日军1855细菌战部队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胜利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