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2017-02-13杨不寒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代

杨不寒

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杨不寒

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已经全面超越了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

相对于互联网时代来说,新媒体时代来得更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少林武僧的十年根基,新媒体就是机缘下得到的一卷《易筋经》;相对于互联网的抽象而言,新媒体是更具象化的器物或平台,如果说互联网是连通时空的一种方式,新媒体就是月光宝盒。如今,大部分人都掌握了《易筋经》的法诀,更大部分人怀里都揣着一个或多个月光宝盒。

新媒体彻底改变或者说改造了世界,别的不说,我们身边的就显而易见。

第一,新媒体重建了人际圈。

我们可以把人粗分为三类:九零后往下基本上属于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绝大多数八零、七零后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移民”,年龄更大的只能抱歉地说是“难民”了。这种分类方式是只能在这个时代成立的,宗族、宗教、地域、生活方式被打破以至于形成扁平化,三类人三足不鼎立但各自为营。在人际发展史来看,这是一个显著但又微妙的变化,因为改变得那么彻底那么不容拒绝(大多数人离开谁都可以,但离不开手机),所以显著;又因为很少有人关注到这种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思维方式已经不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所以微妙。比如微信朋友圈,转发的链接从排版和内容看,很明显能把人分为两个阵营来,排版简单清晰,内容以“德”服人的为以上所谓“原住民”;排版花里胡哨,内容以“缺德”服人的为原住民们的长辈(即“移民”),两类人互相伤害,互相觉得对方是“傻缺”。这两类人一起判决不懂不会不玩微信的人out出局。当然,大数据的使用会把人群分类更加细化,知乎、贴吧、QQ空间,文青、吃货、中二青年,人际圈有史以来第一次根据个人兴趣、品味等潜在因素得到重组。

第二,新媒体改变了传播模式。笔者新闻学的老师怀着伟大的新闻理想,坚信新闻业不死,坚信人人都需要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理论上这是讲得通的,其实到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真的是人人都需要新闻么?手机上安装了某新闻客户端,但点击的频率在点击QQ、微信、微博的频率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朋友圈和微博大V的动态也算新闻,但笔者知道这不是老师心里所热爱的新闻。人际传播打破了大众传播的桎梏,点对面的覆盖性、机械性传播方式被边缘化,传统媒体对信息垄断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新媒体完成了点对点(即: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我们可以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个人及团体,设定更私密化的朋友圈。美图秀秀、秒拍等软件的开发让专业技能变得容易上手。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记者,都可以轻松便捷而漂亮的发声,刚好体现了微博封面的那句话:“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后半句没有,如果有,可以是:“并分享给你的好友。”

第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营销模式。新媒体改变商业广告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在新媒体冲毁了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我们总感觉如果家里不放个电视,就家不像家,以往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会马上打开电视款待你。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里没有了电视,笔者十年前去亲戚家还看电视,五年前是玩电脑,现在要问wifi密码。以前人们获取资讯需要看报纸,每日要订阅,早上要浏览,但而今还有多少人会去拿轻轨站里的免费报纸?唯一好点的大概就是广播,现在收听广播做广播的人还不少,尤其以文青居多,不过广播也做APP了,荔枝FM、喜马拉雅FM都是新媒体的代表作品。传统媒体的三巨头在新媒体时代一一倒下,山崩一样。卖不出报纸,招不到广告,所以商业报刊基本灭绝。央视作为传媒界的老大哥,标王的价格排除通货膨胀的考虑,可以说是每况愈下。但商业依然繁荣,有商业就有广告代理。在新媒体平台上,不但受众基数庞大,人际关系还更加细化,大数据的使用把用户定位并分类,喜欢茶还是酒,喜欢西装还是情趣内衣,都能精准推送到个人移动端。不考虑权威、社会效益及其他因素,从纯利益的角度出发,商家也会选择把营销资费投放到新媒体平台。

等等。

一时,和一个做代购的朋友聊天,我说:“我刚开始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就开始了我追赶新媒体的历程。我一次次被抛下,又一次次赶上。但我真只有俩肾,苹果7我真不能买,我就用5s挺好。”其实,除了我手里的这款手机用了很久没变,哪怕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不曾改变。甚至那一切的改变,都是基于这些不变而做出的新选择。

第一,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在内说到底都是一种形而下的器物,人们使用器物的宗旨没变。从驿站邸报,到邮局报纸,到手机报,再到APP推送,每一次变革,都是人们追求便捷的变革。“从前的时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那是诗人的抒情,你的异地的情人摔碎手机改给你写信了,头两次新奇,过不了多久,指定分手。地球变成村,行程切到秒,我们压缩时间和空间,我们追求的便捷一次次降临。你有办法让人们生活更便捷,你就能完成下一次的媒体革命。

第二,人们的群居属性没变。

人大都害怕孤单,以前信息闭塞,知己难求,不得不依靠一些既定的明确的关系和某些人待在一起。因为地域、宗族等关系,人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圈子,哪怕各自内心窝火,表面都是一团和气。但新媒体扁平化的特质,让人们可以接触到全世界和自己兴趣相投追求一致的人,于是各种具有垂直化、个性化、社群化、互动化性质的圈子破土而出。追其根本,还是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被认同感的作祟。

第三,思想的重要性依然没变。新媒体如过眼云烟,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看今天的智能产品甚至VR、AR,说不定会很不屑地反问这也好意思叫智能?我们的一辈子,注定是被技术不断打败的一辈子。但最顶尖的专业技能始终只被极少部分人掌握,绝大多数的技术变得傻瓜化。澎湃新闻前CEO邱兵等人打造的平台“梨视频”连视频都可以全自动采集组合了,新媒体的专业技能真的还那么重要么?笔者的回答是,对,越来越不重要了。或许很残酷,但事实就是这样的。那么以后的媒体人要靠什么安身立命,媒体人如何从智能产品那里抢回岗位,笔者认为,靠的还是思想。马云是教英语的,懂多少技术,然而他创立了阿里巴巴,这让多少技术控情何以堪!“阿里巴巴”是什么,是中国传统经典里的名词,当然,“百度”这词儿也是,“知乎”就不说了,还“者也”呢。“思想”拆来,首先要是思维,然后是想象力。AlphaGo再厉害,创立不出另一种围棋,人工智能再厉害,海里的鱼在它那儿变不成天上的大鸟。新媒体有智能写稿,但也不过是相当粗浅的实验。笔者不同意太左的看法,技术发展不可能一夜达成。从制作成本和技术推广上来看,机器人写稿都还需要漫长的发展和探索。但就算在技术流完全统治媒体行业的时候,思想依然重要。有独立的创新的思想,你的老板才会对你说,你很有想法,跟我学做菜吧……哦不,应该说那你去改造世界吧。

其实新媒体之所以取代旧媒体,之所以还会继续往更新里扑腾,本质上都是源自我们对这种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的认可。然而尴尬的是,媒体人乃至我这个新媒体学生乃至更多的信息受众,总是一边抱怨生不逢时抱怨变迁太快,一边却痛骂该死的网速还能不能再慢点!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本科在读学生、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温木子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