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百鸟朝凤》中的技艺传承对现代民族管乐教学的启示

2017-02-12■姜

音乐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管乐唢呐

■姜 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362100)

电影《百鸟朝凤》中的技艺传承对现代民族管乐教学的启示

■姜 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362100)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可以看作关于中国唢呐技艺师徒传承的一个现实而鲜活的样本。通过剖析《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的师徒唢呐技艺传承等片段,可以从人才选拔、技巧训练、技艺追求三方面观照现代中国民族管乐教学,以此揭示传统的师徒传承教学智慧,并使之为现代教学所用,进而有助于这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民间音乐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电影《百鸟朝凤》师徒传承 民族管乐 教学

电影《百鸟朝凤》是吴天明根据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的故事,以及唢呐这种民间音乐艺术在各类生存压力的挤压下正逐渐消亡的过程。片中,“唢呐王”焦三爷是无双镇焦家班的掌门人,技艺过人,他在措手不及的社会变革与浮躁的时代风气中,坚守已经没落的唢呐技艺,矢志不渝,引领弟子们用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信念,“奏响”着唢呐艺人独特的光辉。影片至情至深、催人泪下,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艺术和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久违的质朴与纯粹。一曲唢呐所吹响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本不该没落的匠人精神的守望。这部导演用心血和情怀拍摄的国产电影,从表层看讲的是吹唢呐这一门演奏技艺,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活动的深深眷恋,还隐隐探讨了当面对外来文化的竞争时,我们对待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笔者认为,这部电影对当今的民族管乐教学很有启迪意义。下面笔者将对影片中关于唢呐演奏的师徒传承的片段和细节稍做解读,以观照当前的民族管乐教学,推动传统的师徒传承教学中的智慧为现代教学体系所吸纳。

一、人才选拔——独具慧眼挑人才,学艺在后德为先

在电影中的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是一项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而且绝不止于娱乐,拥有着深层的礼教内涵。它通过道德水准的高低,来划分唢呐送葬仪式的繁简——道德平庸者只能吹两台,中等者可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而唯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在葬礼上被吹响“百鸟朝凤”。因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逝者盖棺定论的最高的终极评价。而以“百鸟朝凤”难度之高,在无双镇也只有焦三爷这位唢呐高手、领军班主能演奏好。每个学徒也都以能吹好“百鸟朝凤”为毕生至高的荣耀,前来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但是,焦三爷膝下无儿,加之年迈体衰,急需培养接班人,选择谁作为焦家班唢呐的传承人便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无双镇唢呐这一民间技艺的生死存亡。在焦三爷看来,候选学徒必须品行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身”。他认为,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了命把它传承下去。这位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为了考验自己带的两个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是否符合接班人的资格,使尽了各种招数。

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满心敬畏。父亲送他来拜师学艺时,不小心摔倒,他赶紧跑过去扶父亲,看到父亲头破血流时,他心疼得满眼泪水。焦三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挑人的眼神睿智而犀利,他相信这样懂事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人,未来应该能够撑起无双镇的唢呐事业。从后续镜头也可以看出,焦三爷对天鸣的人品与艺品是极为满意的。收天鸣为徒后,焦三爷并未急于让他学艺,而是更多地磨炼其品性与耐性,对他的要求也比对其他弟子更为严格。事实证明,天鸣虽然生性较为愚钝,但他没有辜负师老师的期望,不管外边的世界多么喧嚣浮华,他一直有自己的操守,最终成了焦家班最有责任与担当的唢呐弟子。

焦三爷的另一个徒弟蓝玉表现出和天鸣完全不一样的个性与特质。他聪明伶俐、天分过人,在诸如悬空运气吹羽毛、不换气吸满瓢水、芦苇秆吸河水等基础训练上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然而,越轻易拥有的能力往往越不被珍惜,蓝玉能将唢呐挥洒于弹指间,却不会将其当作生命一样守护。焦三爷从一开始便察觉蓝玉极不踏实、做事毛躁。与天鸣一起割麦时,蓝玉丢三落四、应付了事,而天鸣每割一把麦子都叠放得整整齐齐,善始善终。对于玩世不恭、把唢呐当作生计、不适合守护即将没落的古老手艺的蓝玉,焦三爷只想让他早些学完早些离开。有一次“出活”,当火灾发生时,蓝玉全然不顾唢呐,自己冲出来逃命,而天鸣却冒着生命危险跑进火场去抢救蓝玉的唢呐,这进一步显明了两人的差别。另外,天鸣一直牢记着师父“唢呐离口不离身”的规矩,自始至终拒绝别人帮他拿唢呐,而蓝玉没拒绝。因此,蓝玉最终没能接受衣钵,被赶出焦家班,与焦三爷分道扬镳。

这些电影场景其实也是某种现实的翻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国民乐的发展正需要千千万万像游天鸣一样把传统技艺当作生命去守护的人。这种信念坚定、能排除外界干扰因素的品质,以及对技艺的敬重,在浮躁的商业时代无疑是少见的。在当代民族管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焦三爷收徒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在人品方面,应尽量挑选吃苦耐劳、品性优良、持有感恩之心、胸怀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当然,在学艺天赋的判断方面,也要善于使用各种方法,如通过吹泡泡来考察学生的肺活量,通过在钢琴上弹奏各种音与节奏来让学生模唱来考察声音听辨能力与音乐记忆力,通过与学生家长的问答和闲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家庭环境及学习氛围,以此辅助推断学生是否能长久坚持学习。对于学习管乐的先天条件不是太好的学生,应让其及时改学其他类型的音乐或其他门类的艺术。虽说教师应该争取“有教无类”,但优秀民乐手的培养过程是极其漫长的,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工夫,若一开始没有认真做好筛选工作,不仅教学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更浪费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大量资源。

二、技巧训练——因材施教夯根基,深入自然摹技巧

任何民间音乐技艺的顺利传承都离不开口传心授的因素。初学此类技艺的必经之路便是夯实基本功,进而再模仿、实践、提升与创造。当前时常可见的民族管乐“大锅煮”式的教学,在这方面恐怕有明显的缺失。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对初学唢呐者的演奏气息的重视,以及因材施教的理念,都体现得相当充分。众所周知,唢呐演奏的基础是气息,没有很好的气息控制,唢呐演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给天鸣讲授唢呐演奏的要领与窍门之前,焦三爷只是让他拿着一根芦苇秆吸河水,直至把水吸上来才能回家。天鸣尝试了一整天都未能成功,后又经过多日的苦苦尝试才终于完成任务,而这也就意味着他领会了唢呐演奏入门的嘴型与气息状态。此后,他又按照焦三爷的指点,用更长的芦苇秆继续练习吸水,增强气息控制能力和嘴部的力道。这一看似简单的训练一方面进一步夯实了天鸣的气息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蕴含了由焦三爷所传承的丰富的传统教学智慧,表面上“无为而教”,实际上“别具匠心”。两个月的时间里,焦三爷都没有对天鸣进行关于唢呐演奏的指导,甚至都没有让天鸣碰碰真正的唢呐,但已经把当代唢呐入门教学所要求的演奏气息、口型,以及嘴劲训练功底通过一根长长的芦苇秆间接地赋予了学生,并加以不断强化、巩固。这既足以看出焦三爷对唢呐演奏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也是天鸣成为焦家班唢呐领军吹手的基本条件。

至于另一位主人公蓝玉,焦三爷对他并没有采用和天鸣同样的训练方式,这是因为蓝玉天性聪颖,且具有与生俱来的演奏唢呐的禀赋。从他一进焦三爷的家门开始,我们便看到他具有比天鸣强数倍的肺活量,能一口气把焦三爷设置的障碍物吹倒。所以,焦三爷给初学唢呐的蓝玉安排的是在院子里“悬空吹羽毛”的训练。这看似生活化的、简单的吹羽毛动作,实际上是焦三爷在有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蓝玉贪玩的性格设计的练习,让他通过貌似玩乐的方式,间接地增强对气息的控制力与相关肌肉力度。可以说,这些细节给当前民族管乐教学的一个启示是:很多演奏技巧的学习,不一定要用生涩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强行领会,而可以积极尝试把每一个技巧动作尽量加以分解,找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与这一技巧相对应的且容易被熟悉的身体动作,让学生通过这些动作不断地巩固基础。这不仅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的一种境界,亦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今有些人无论何事,都盲目追求“短平快”,民乐教学工作者领域也不能完全免俗。有的教师为追求短期的、快速的经济利益或虚浮的社会影响力,不惜揠苗助长,给学生传授所谓的“速成法”,导致学生的基本功很不扎实,使得学生深入学习的后劲不足。焦三爷两个多月的时间没让天鸣碰唢呐,却为他今后吹好唢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虽只是电影中的情节,然而也取材于传统民族管乐器的实际教学活动。这种不急于求成的心态,让那些一上来就急着给学生教曲子、满足于让学生尽快展示“花架子”的教师相形见绌。

另外,自然之中有深意。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中,很多模仿鸟叫的声音都是源于对自然的模拟。我们从这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焦三爷时常带着天鸣、蓝玉在芦苇边的树林里聆听与鉴别各种鸟的叫声。让蓝玉听鸟鸣的那段,蓝玉只听出三种鸟,还抢着回答,而天鸣听出更多,说明他在声音听辨方面的天分更高,更能静下心来坚持。焦三爷这种带着徒弟深入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教学技巧,也是目前不少专业教学主体的又一个薄弱环节。带徒弟在树林里聆听鸟叫,并给他们用唢呐模拟示范演奏,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不仅能让他们愉悦身心、开阔胸怀,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听辨灵敏度,将自然的声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而且能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唢呐模仿鸟鸣的技巧,展现其音乐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三、技艺追求——唢呐终究为己吹,呕心沥血铸师魂

演奏技艺学到一定程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吹给别人看还是吹给自己看?或者说,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取悦自己?电影的高潮段给了我们关于对技艺的追求的最深刻阐释。焦家班改名游家班后,第一次“出活”回来,天鸣带着礼物回土庄看望师父、师娘,焦三爷非常高兴,拿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好酒与他对饮,醉后兴之所至,又取出他最珍视的祖传金唢呐吹奏,师徒尽欢。焦三爷对天鸣道出了唢呐演奏的真谛与他作为匠人的坚守——“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吹了一辈子唢呐的优秀老艺人的这一见解与领悟,不可谓不深刻。若觉得唢呐是吹给别人听的,就有可能去刻意迎合、讨好别人,艺术就不会“真”,由此就不会十足地动情,而不够动情就不会充分地感染听众;只有把唢呐吹给自己听时,才会与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对话,与自己的情感吻合,进而达到情蕴其中、人乐合一。可见,不从众、不献媚、不投机取巧、不迎合潮流、内心坚守最初的艺术底线与追求,对于成就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而教师教学的艺术境界有多高,也几乎就直接决定了其所授学生的水平与层次。

电影的结尾,焦三爷在重病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把“百鸟朝凤”吹完的片段同样让人动容。当唢呐班最后一次在窦村长的葬礼“出活”时,焦三爷认为无双镇只有当年打过日本鬼子、为村民修建水库压断过四根肋骨的窦村长当得起“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因此即便自己身患重病,也要为他演奏“百鸟朝凤”送行。吹到中间时,因身体不支,鲜血从唢呐口喷涌而出。这如杜鹃啼血般感人的一幕,体现出焦三爷已经把唢呐完全吹进了“骨头缝里”。应该说,没有誓死捍卫传统技艺的坚强决心的人,也根本不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出这样的表演。当唢呐班衰落后,沉疴难愈的焦三爷还让天鸣去集市卖掉家里的老牛,为的只是能用换来的钱给天鸣添置新乐器。弥留之际的焦三爷心中,依然对天鸣寄予无限的期望,想让他重整旗鼓,把无双镇的唢呐发展壮大起来。可见,焦三爷已经全然把唢呐的传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为之而生,也愿意为之而死。影片最后虽掩盖不住故事成为现实主义悲剧的事实,折射出传统技艺的流失、原有价值观的坍塌、民乐传承前途的不明朗,但焦三爷对无双镇唢呐传承的那一片赤诚之心已然光照千秋。

电影《百鸟朝凤》的剧情是当今民间音乐技艺处境的一个真实缩影。众所周知,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深深地扎于民间,但在不可逆转的商品经济潮流中,其传承的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传承主体分化解体,队伍后继乏人,能力也逐渐衰退,观众散失日益严重。影片中,曾经无比风光和荣耀的唢呐掌门人焦三爷吹了一辈子唢呐,培养了那么多弟子,他的队伍也难免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解散,以至于过世后连给他吹八台《百鸟朝凤》的人都凑不齐。虽然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应也不能违抗,但越来越多的人因物质刺激而不再对那些非功利的传统怀有信仰,岂非一种深沉的悲凉?

正如肖江虹所说,如今物质丰盈了,廉耻却成了稀罕物。过去的乡村秩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心深处千百年的道德积淀。如今,更多的人对传统的礼教与规矩不再敬畏,由唢呐所代表的那一整套乡村世界的礼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没落与消亡就成了一种必然。红白喜事上,被大量的外来乐器和曲目冲击的不只是唢呐艺人的活计,更是千千万万个无双镇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虽然经济能让国家强大,但只有文化才能让国家伟大。今天,伴随着中国国力向世界巅峰重返的进程,拯拔中国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落在了每一个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身上。这些曾带给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软实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向心力之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由此回到民族管乐教学的话题上,《百鸟朝凤》也堪称值得每位师生认真观看、细细回味的音乐文化题材电影佳作。

[1]赵先政《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贾敏、戴一、吴天明《〈百鸟朝凤〉:一曲乡土文化的失落悲歌》,载“澎湃新闻”,2016年5月14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9208

(责任编辑:魏晓凡)

姜玲,硕士,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师,研究方向为笛、箫、埙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管乐唢呐
2022第二十届上海管乐新年音乐会举行
第六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管乐比赛圆满落幕
又听唢呐
唢呐
管乐合奏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
有温度的管乐教育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