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歌曲 魂系南昌

2017-02-12张建国

歌唱艺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军歌军旅红军

一、军旅歌曲九十庆

军旅歌曲,可以是政党对军队的宣言,也可以是军队对政党的誓言;可以是军队对人民的诺言,也可以是人民对军队的感言;可以是军人对军史的诺言,也可以是军史对军人的留言。平静时,它是军人内心的独白;激动时,它是军属思念的梦呓;爆发时,它是军人冲天的呐喊。军人在,军歌在;军人不在,军歌犹在。军旅歌曲,军魂故居。

军旅歌曲,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军旅歌手,身在何方,志在何方?军旅歌会,为谁唱响,为何唱响?军歌文化,形式何在,内容何在?

上述问题,既具有国际性、区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社会属性,也具有创作、表演、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特征;既是颇具主调色彩的历史命题,也是深含复调意味的现实话题;既是带有旋律走向的刚性判断题,也是富含和声效果的柔性论述题。在本文看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而言,它起在南昌——承在井冈——转在延安——合在当下。

二、起承转合军歌情

(一)军旅歌曲——起在南昌

1.军人起义

军旅歌曲,从南昌来,往民间去。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北伐军三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九十年前的这一天,一条条“红丝带”①,伴随着一阵阵枪炮声,唱响了江西民谣《八一大天亮》:“七月三十一,夜半闹嚷嚷,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响啊响到大天亮,莫不是国民党又在兵变,莫不是伤兵老爷又在抢粮,我想到就害怕呀;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响啊这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我心里真高兴啊。”

尽管另有《八一纪念歌》两首,但《八一大天亮》却最具代表性。此曲以泾渭分明的歌词内容、“枪林弹雨”般的节奏形式,以“八一”“洪城”“南昌”②的时空性、谐音感,以军人浴血奋斗的独奏方式、人民摇旗呐喊的协奏方法,以弋阳腔一唱众和的民间音乐手段、以起义军壮士断腕的民族英雄气质,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的降临。从此以后,军旅歌曲的洪流,不仅荡涤在军人的血脉,而且也徜徉在民众的心胸。军旅歌曲,开始成为军民联系的“声带”。

2.军歌起航

军旅歌曲,从民间来,往远方去。1927年8月3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开始嵌入民众心田。

人民是军歌的源头——歌曲《贺龙军》,最能反映群众对起义部队的拥爱之情。歌中唱道:“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步声,不听人做声。你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照在大地上,部队好行军。”

江西民谣《哭连连来笑连连》,真实地反映了江西人民欢天喜地的拥军情:“说起一九二七年,哭连连来笑连连。正月里来就过荒,老天爷故意来做干;二月来了叶将军,三月江西得太平;四月将贼大屠杀,五月共产党遭难星;六月早禾不过镰,七月汪精卫又叛变;八月朱德起了义,九月毛泽东建立了根据地;十月红军打过来,十一月打倒土豪分田地;十二月欢欢喜喜过新年,家家户户闹翻天。不谢天来不谢神,感谢红军大洪恩。扬起风帆好行船,从此革命开新篇。”

“民声”是军人的镜子。从以上这两首歌曲的“一哭、一笑、一贺”中,足可见民心、军心已然系于一身。民为军所乐,军为民所歌。也许军旅歌曲的本源,当在于透过“民声”反映军魂。

192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的元年;8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2017年8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节日献礼,《歌唱艺术》设计讨论军旅歌曲的话题,可谓军民情深。

(二)军旅歌曲——承在井冈

1.承载党性

军旅歌曲,承载党性,固守军魂。1927年10月至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以瑞金为中心,以井冈山为主战场,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中央苏区,经历了五次反围剿,踏上了北上抗日之路。

中央苏区的军旅歌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强意志,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

苏区军旅歌曲,借助鲜明的音乐内容,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党性。这些作品主题,有十大特点:(1)号召工农反抗剥削与压迫(如《长工歌》《穷人调》《农民苦》等);(2)反映土地革命斗争和赞扬苏维埃政权(如《建立红色根据地》《人民政权苏维埃》《拥护苏维埃》等);(3)歌唱苏区人民新生活并反映人民翻身后的喜悦心情(如《跟着毛委员》《今年春耕》《没有文化真可怜》等);(4)表现妇女解放及新生活(如《如今唱歌心中乐》《妇女暴动歌》《剪发放脚歌》等);(5)歌颂党和革命领袖(如《活着就跟共产党》《三湾降了北斗星》《豪绅最怕毛泽东》等);(6)歌颂红军及军民鱼水情(如《我靠红军把身翻》《三碗茶》《想念红军》等);(7)反映军事斗争和歌唱革命战争胜利(如《动员歌》《冲锋歌》《杀敌歌》等);(8)鼓动青年参加红军(如《铁心当红军》《要当红军不怕杀》《上前线去》等);(9)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瓦解敌军士气并鼓励白军士兵弃暗投明(如《打倒四大家族》《国民党该遭败》《十骂反革命》等);(10)表现苏区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我单身你单身》《恋哥要恋红军哥》《送郎去当兵》等)。

2.承接民意

军旅歌手,身在井冈,志在远方。苏区是人民群众第一次担任文艺主角的实验场。苏区人民群众,既是词作者和曲作者,也是演员和教员,还是宣传队和评论员。苏区军旅歌曲,表现并承接了民意。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直接参与苏区军旅歌曲的推广工作。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干部培训班上,不仅领唱《国际歌》,而且还亲自教学员唱《工农革命歌》;1933年10月30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央机关迎新大会上亲自指挥官兵演唱《国际歌》;朱德同志把部队歌曲装订成册随身携带,并要求部队传唱。

苏区军旅歌曲,借助丰富的音乐形式,彰显军民一家亲的军魂所在。这些音乐作品,旗帜鲜明、感情分明、是非清明;歌词语言简练,概括性强、人物鲜明生动,形象性强、内容通俗易懂,口语感强。体裁有进行曲(如《红军纪律歌》)、抒情歌曲(如《一颗红心拿不去》)、表演歌曲(如《东征胜利歌》)、颂歌(如《五卅纪念歌》)、叙事歌曲(如《打上饶》)、小型歌剧(如《工农兵团结杀敌》)、民歌(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小调(如《十送郎当红军歌》)、灯歌(如《反围剿》)、儿歌(如《童子团歌》)等;分别采用了比兴(如《红军百姓一家人》)、对比(如《两句歌》)、设问(如《可怜的白军》)、序列(如《十二月革命》)等表现手法;作品多为一段体(如《盼红军》)、二段体(如《秋收暴动》);音乐来自民间曲调(如《四季读书歌》)、旧军歌曲调(如《红色五月歌》)、学堂乐歌曲调(如《工农革命军》)、外国歌曲曲调(如《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源自俄罗斯民歌《光明赞》);创作手法多采用照搬(如《射击军纪歌》照搬《穷人调》和《新十杯酒》原谱原词)、“旧瓶装新酒”(如《争先恐后当红军》由《竹片歌》曲调填词而成)、改编创作(如《打破旧世界》只是《快去当红军》的变体)。③

苏区整整七年的军旅歌曲发展历程,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剧、曲艺等综合艺术,第一次以政治性、军事性、文化性、社会性的面貌,以主流音乐的姿态,直接走进权力中心。尽管这一时期的有些音乐作品,功能性大于艺术性、普及性大于提高性,但是这不但为毛泽东“二为”与“双百”文艺方针的最终提出提前做了充足的调研与实践,而且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确立了基调、奠定了雏形,甚至还为中华民族军歌情怀的形成展开了最直接、最高效、最基层的舆情考察。军旅歌曲,魂在井冈。

(三)军旅歌曲——转在延安

1.转变环境

军旅歌曲,突出“二为”,有所提高。1934年10月至1949年10月,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十五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长征、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要历史时期。这些艰巨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军旅歌曲,成为这段时期文化战争的有力武器。

针对陕甘宁边区复杂的生存环境,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这一时期军旅歌曲的创作与表演、评价与教育等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理清了军旅歌曲“为什么人服务、普及与提高、内容与形式、歌颂与暴露”四大核心问题。

红军长征时期,赋予军旅歌曲以悲壮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色彩。长征之前,一曲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借助“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下野鹿声声哀,树树梧桐叶落光,鸿雁阵阵空中过”和“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像黄连脸在笑,盼望早日传捷报”,拉开了红军长征严峻形势的序幕。长征期间,红军“山歌队”或在战场上用歌声瓦解敌军,或在生产时用歌声相互鼓励、舒缓压力,或在农村用歌声感化群众赢得支持。这种以歌为枪的战斗方式得到民间极大的回应。长征之后,创作的《长征组歌》以浪漫主义的笔触,重构了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史诗。人们正是通过这部组歌,在内心勾勒出红军天不怕、地不怕的光辉形象。

边区建设歌曲,赋予军旅歌曲以可贵的军民团结和全新的轻松活泼气息。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朝鲜籍作曲家郑律成,在1938年夏夜的延安,听着“抗大”学员的歌声,“鼓动”文学系女学生莫耶作词《延安颂》,并于几天后的晚会上亲自弹伴奏,唐荣枚成功首唱,从此经久不衰;④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生产大合唱》的选曲《二月里来》作于延安、流传甚广,编入教材,也是音乐会经典独唱作品;诗人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作于1943年,此曲将“南泥湾精神”流传至今;张寒晖1945年作词的山东民歌《军民大生产》、马可1947年作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的喜悦场景;关中民歌《绣金匾》,表现了官兵一致、自给自足的田园景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后,郭兰英将《绣金匾》的第五段歌词改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催人泪下。马可根据陕北民歌创作的《拥军花鼓》《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等歌曲,也被边区文艺工作者改编为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的感激之情、对边区生活的喜悦之情。

2.转变任务

军旅歌曲,鼓舞士气,抗日救国。抗日战争爆发,使得救亡歌曲成为军旅歌曲的重要内容。抗战歌曲,激励全民族抗战热情,鼓舞了全民族必胜的信念,使全国人民形成了难得的统一战线。

抗日歌曲,为军旅歌曲的创作、表演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任务。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全球;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每首单曲都是精品,它是所有抗战歌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最具历史感的军旅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歌曲,表现了骁勇作战的抗日英雄形象;《嘉陵江上》《松花江上》《日落西山》《长城谣》《故乡》《思乡曲》《毕业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团结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好》等歌曲,表现了军民思乡与救亡的情怀。

尽管这一时期,既有国民党对红军和边区的围剿也曾有短暂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但是这一段时期军旅歌曲主要表现抗日救亡、生产建设、文化建设等事项。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于内战性质的军旅歌曲没有列入,但是不意味着对反内战歌曲有丝毫忽视,此话题以后将专文探讨。

相对于南昌起义、中央苏区而言,这一时期的军旅歌曲,在作品的普及和提高方面,有了更丰富的手段。究其根源,首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文化创作的重要作用;其次,来自陕甘宁边区、苏区、抗日根据地、国统区的文艺专家、音乐工作者大量积聚延安,使得军旅歌曲创作有了专业保障;再者,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办也为军旅歌曲的创作与表演,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大型音乐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丰富文化储备。

(四)军旅歌曲——合在当下

1.合乎国运

军旅歌曲,为党高歌,为国太平。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解放战争为主的系列战争、国家建设、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历史进程,而且正在经历反腐倡廉、依法治国、民族复兴的中华伟业。

当代军旅歌曲主要表现为颂歌、战歌、新歌三种形式。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尽管有大量“快高硬响”的应景之作,但是在1972年至1976年每年一集的《战地新歌》,还是出现了诸如《我爱北京天安门》《雄伟的天安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思想性和艺术性兼顾的优秀军旅歌曲。

军旅歌曲中的颂歌,目的在于歌颂党的英明领导、歌颂国家繁荣富强、歌颂军队的英勇顽强、歌颂人民勤劳勇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7年军旅歌曲主要特点是颂歌。从《广播歌选》《歌曲》《部队歌曲选集》等期刊到中国音乐家协会成立,从各解放区歌声到电台及舞台,到处歌声一篇。要么演绎着《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大型军旅作品,要么演唱《国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北京颂歌》《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爱北京天安门》《雄伟的天安门》《大海航行靠舵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军旗升起的地方》等,表达全国军民对党和军队的感激之情,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改革开放以来,《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爱我中华》《家和万事新》《走向复兴》《不忘初心》等一系列军民共享的歌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军旅歌曲的主旋律。

军旅歌曲中的战歌,目的在于塑造军人形象、描述战争形态、激发战斗意志、树立必胜信念。当代中国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印边境战争等战争;麻扶摇、周巍峙词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铿锵的节奏、斩钉截铁地语言,倍增了志愿军战士胜利的信心;陆原作词、岳仑作曲的《我是一个兵》,荣获“全军首届文艺演出”一等奖,歌曲真切地体现了中国士兵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被当时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在朝鲜的两枚重磅炸弹之一”(另一枚是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笔者注)。牛宝源作词、王永泉作曲的《打靶归来》,则以轻松、口语化、自豪的语言展现了优秀军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臧云飞作曲、王晓岭作词的《咱当兵的人》,以及石顺义作词、臧云飞作曲的《一二三四歌》,则是新时期军营生活的真实写照。

2.合乎民情

军旅歌曲,为民幸福,为家安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旅歌曲在传唱传统经典军歌基础上,新歌迭出。新歌的本质特征是刚柔相济。

和平时期,催生了军旅歌曲刚柔相济的一面。这一类军旅新歌叙事性强,特征是名家创作、名人演唱,创作手段是精雕细琢的原创,传播手段是军营实地演唱,产生了强烈的明星效应。石祥作词、铁源作曲、董文华在猫耳洞边演唱的《血染的风采》,震撼了无数对越自卫反击战士的心灵;随之而来的姊妹篇《望星空》,不知道曾经让多少军嫂打消了离婚的念头,这两首歌曲极大地抚慰了军属的相思苦楚。此外,阎维文等演唱的《军人本色》《小白杨》《父亲》《母亲》等歌曲,袒露了战士侠骨柔情的人性光辉;《当兵的历史》《人间第一情》《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也显示了新时期女兵的英姿飒爽,军嫂细腻、真切、温婉的柔情。

网络时代,萌生了军旅歌曲与时俱进的一面。这一类军旅新歌关键词多,特征是名家与新人竞相创作、各领风骚,创作手段是原创与粘贴相结合,传播手段是新旧媒体相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网络效应。张卫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军歌嘹亮》妙用了《大刀进行曲》《军民大合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生死不离》《练为战》等经典歌曲的片段,运用了快板、说唱、合唱、独唱相结合的表现手段,很好地迎合了当代军人的时代审美特征;石顺义作词、桑楠作曲的《军人本色》,借助三声(军马咆哮声、队列行进声、战鼓声)、三不(不认识、不熟悉、不寂寞)、三景(硝烟、风雨、人物),彰显军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本色;《我的老班长》《军中绿花》《当兵那一天》等军旅新曲,以碎片化、多元化的陈述、转述等方式,呈现了当代军人的审美习惯、生活方式、情感状态。

三、军魂永驻南昌城

重进起义堂、重上井冈山、重走长征路、重登延安塔、重上西柏坡等一系列活动,都不由自主地让我们回顾八一南昌起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歌曲的逻辑起点。

八一南昌起义,尽管只是我军发展史中短暂的一霎,然而在我国军旅歌曲发展史中,却是永恒的一霎。正是在这一霎,中国共产党人明白了“党必须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执政原理。这些原理正是军魂所依、军魂所系。无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保家卫国、军事交流之时,还是在抗灾救险、伸张正义之际,或是在生产建设、军事改革之中,人们都不难透过讴歌这些活动的音乐作品清晰地感知到中国军民肝胆相照,中国军歌魂系南昌。

作者附言:1.本文系南昌航空大学教改课题“‘支架式’声乐教学研究与时间”阶段性成果;2.本文系“江西省环鄱阳湖流域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协同创新重心”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戴金益《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南昌别称“洪城”,此处谐音感意指南昌之“昌盛”和洪城之“洪流”;8月1日,既是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亦是本文时空性所指。

③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386页。

④同注①,第209页。

猜你喜欢

军歌军旅红军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少寨红军桥
军歌嘹亮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