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B模型下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7-02-10周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创新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出路,而探寻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提升创新绩效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改进美国学者提出的T&B模型,构建企业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假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结构化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战略、过程、网络因素对企业发展水平、创新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组织因素通过企业发展对创新水平产生间接影响,但学习因素并未对企业发展、创新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须采取对策完善组织管理,提升学习水平,发挥创新驱动效用,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T&B模型 创新驱动力 实证研究

引言

面对全球化环境的不确定与复杂性,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推动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创新”一词最初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7年提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是为了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力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加速器和催化剂,也是形成创新模式的基础与决定因素,构成企业的创新环境。而如何更好发挥创新活动的驱动力,首先须探寻创新的动因,即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这也成为当下各界关注的热点。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手段、高端产品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各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高附加值、高利润率和成长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因而,亟需探寻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力的影响因素,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引擎助推效用。

相关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区域分析、行业分析或企业分析,研究方法侧重战略思考、模型构建、测量分析。

有关行业创新驱动力、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基于微观的企业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成果较少。付家骥(1998)总结了企业创新驱动影响因素:过程、机制、要素、模式、战略。美国学者乔·蒂德(Joe Tidd)与约翰·贝赞特(John Bessant)于2009年构建了由战略、过程、组织、学习、网络共享组成的T&B五因素模型,但尚未将这些模型运用于检验企业创新驱动力现状及问题诊断的相关研究中。

对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的已有理论成果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创新驱动力的物质形态方面,分为硬驱动(研发资金、研发设备、研发场地、研发人员等)、软驱动(创新知识丰度、创新环境、多维邻近性等);从创新驱动力的获得方式方面,分为有偿驱动力和外部性驱动力;按创新驱动力的空间来源方面,分为区域内产业创新驱动力和区域外产业创新驱动力。但对各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基于微观视角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因的实证研究则更少。

研究框架

(一)模型构建与假设

本文基于T&B模型,将战略、过程、组织、学习、网络五个因素作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T&B模型进一步完善,即将因变量细分为企业发展水平、企业创新水平,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力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共7个结构变量(5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11个假设(见表1),以期深入解析创新驱动力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及创新驱动力作用机理。

(二)潜在变量测量体系构建

本文中共有7个潜在变量: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企业发展水平、企业创新水平。潜在变量无法直接衡量,须通过相应的观测变量计量。根据T&B模型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细分各潜在变量,创建潜在变量测量指标体系(见表2),以便全面检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力关键因素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实证分析

(一)调研数据及样本汇总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标体系设计问卷,以江苏高新技术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量,“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太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满意,“5”表示十分满意。

本次调研历时三个月(2015年3月-2015年5月),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88.16%。其中,60%的问卷借助“全球创新论坛2015年会·创新驱动未来”向与会企业管理者发放,约30%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给选定企业,约10%问卷通过电话访谈获取。

从问卷的回收结果看,本次调研对象较全面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34.93%)、精密制造业(28.36%)、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企业(14.33%)、医药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企业(13.13%)、光电技术企业(9.25%),其中城市企业225家,占比67.16%;农村企业110家,占比32.84%。

(二)调研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从调研数据的离散程度看,27个观测变量的均值集中于3.5,说明数据相对集中,偏度和偏度标准误的比值、峰度和峰度标准误的比值均小于2,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特征。

通过对问卷量表的信度检验可知,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α的值为0.93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7,说明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相关系数较高,量表具有较高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检验。在问卷的结构效度方面,分析27个创新动因关键要素,KMO为0.910,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7320.499,显著性水平为0.000,变量间存在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

随后用最大似然法抽取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获取更清晰因子解,进行迭代式多轮主成分因子分析后,累计因子贡献率为69.318 %,变量O1、O2、L3、N2由于分布无规律无法构成主因子,剩余23个变量六成以上可以用7个公共因子:战略因素、过程要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企业发展水平、企业创新水平来解释,问卷各变量间结构设计合理,如表3所示。

(三)结构化方程验证

为运用AMOS20.0构建结构化方程模型(SEM)验证,运行结果可看出模型中的23个测量变量均表现为显著。

本文根据各潜在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绘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力影响路径图,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程度。另一部分为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经由企业发展对企业创新带来的间接影响程度(见图2);并且,SEM整体拟合程度的各项指标(X2/df=2.758,TLI=0.931,CFI=0.916)都通过检验,说明整体拟合度好。

通过计算各创新动因对企业发展水平、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指数及企业发展水平与企业创新水平的相关性系数可知(见表4):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网络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指数分别为0.24、0.18、0.62,而组织因素、学习因素对企业创新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程度稍弱;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其中网络的影响指数最高,为0.65;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组织因素、学习因素、网络因素通过企业发展对创新水平形成间接影响,影响系数依次为0.1272、0.0954、0.0636、0.0371、0.3286;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来看,网络因素的影响程度最高,达0.9486,战略因素次之,为0.3672;过程因素为0.2754,组织因素影响力为0.1836,学习因素影响力最弱,仅0.1071。

经过P检验,在10%的误差水平上, H1a、H1b、H2a、H2b、H3a、H5a、H5b、H6这8个假设通过检验,但假设H3b、H4a、H4b未通过检验,如表5所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检验,战略因素、过程因素、网络因素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因,也是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引企业的创新发展方向,影响创新效用、组织结构、创新观点的传播;创新作为一个内在组织更新、产品/服务改进、生产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等相关联的过程,对基于网络形成的企业间竞合、企业内协同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然而,组织、学习两大因素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因中未通过检验,说明当下高新技术企业中仍存在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组织结构不够灵活,创新支持激励体系不够完善,员工学习、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竞争对手及其它企业合作、学习、交流不足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企业组织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流程运转、部门设置、职能规划的基础。为更好贯彻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驱动力,将当前组织结构逐步向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多元化结构调整,畅通组织内部信息,缩短决策周期,及时响应市场动态,增强企业灵活性与创新性,实现快速决定,提高创新生产效率。

重新设计创新流程。创新流程是创新发展的步骤,企业有必要重新设计组织的创新流程,可以借鉴皮特斯·T在“创新型组织”中所提出的“7R”原则:重新思考、重新组合、重新定序、重新定位、重新定量、重新指派、重新装备,以此重新设计企业创新流程,为创新型员工的形成奠定基础。

制定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创新驱动力的提升有赖于全员创新,那就离不开各种创新激励机制与手段的支撑。企业须制定调动全员创新的考评激励机制,协同物质、精神、机会等激励手段,如对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颁发创新奖,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熏陶创新文化。创新驱动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内外部创新氛围的熏陶,高新技术企业须不断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全员创新,通过创新文化影响员工精神层面的创新价值观、世界观,影响企业制度层面的创新政策、规范、绩效考评等,为企业营造创新氛围,使组织内不同层次员工间专业知识创造与文化传播,提升创造力。

第二,提升企业学习水平,包括以下方面:

渗透终身学习理念。企业的持续创新必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与水平,有赖于每一位员工的创新,而学习是创新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创建多元反馈、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持续的企业创新带来可能。

采取多元学习形式。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培训,包括企业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在培训中凸显创新意识,培养员工勤于学习、乐于思考的习惯;其次,高新技术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与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等学习分享的机会;最后,调动员工根据业务要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企业领导带动全员共同学习,帮助员工主动获取、创造、传递知识。

探寻多渠道学习路径。Chang和Cho证实了共享外部信息带来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间设立科技创新联盟,实现企业在不同创新环节联合创新,使研发成果产业化,形成强大市场力量,并促进联盟内成员间的共同学习;开展向竞争对手分享经验,向其它企业学习经验,从而有效探索提升创新绩效的新路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注入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芳.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互动的实证研究—以苏州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5(7)

2.胡松,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

3.Vangelis Souitaris.Firm-specific competencies determi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survey in Greece[J].R&D Management,2002(1)

4.付家骥.从发明家到亿万富翁[J].大众科技,1998(1)

5.Tidd,J.,&Bessant,J.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market,and organization change[M].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Son,2009

6.Chang,R.,&Cho,H.Organizational memory influences new 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