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急性心衰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7-02-09张笑茹周文华於建根杨爱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脏器病死率病因

张笑茹 周文华 於建根 杨爱华*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指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综合征。其在临床上表现凶险,进展迅速,容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AHF诱发急性肾损伤(AKI)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4%~45%[1],肾功能恶化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ICU收容率提高,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率及病死率显著增加。AHF和AKI两者之间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起更严重的临床事件,共同恶化患者的预后[2]。本研究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筛选符合标准的心衰合并AKI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基层医院急性心衰患者AKI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预后,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地早期防治心衰患者发生AKI及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应用海泰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对2016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符合2012年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筛选。选取住院期间进行过≥2次血肌酐(Scr)检查,Scr值升高幅度>26.5μmol/L,且最低Scr值≥40μmol/L的患者。排除所有因慢性肾衰竭需RRT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资料收集:复习所有入选患者的住院病史,记录以下信息:患者的性别、年龄、出院诊断、既往各系统疾病史(包括肾脏病史)和用药情况;入院后首次尿常规结果及基础Scr值、AKI诊断时的Scr值、AKI分期、AKI后少尿情况;AKI发生前10d内造影剂使用史、低血压史和肾损药物应用史(包括抗生素、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及ACEI/ARB降压药物);AKI的首要考虑病因、肾外脏器衰竭数及是否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肾脏预后、患者预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2)AKI的诊断标准:计算患者住院期间的前后Scr差值,应用AKIN的定义和分期标准对AKI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期。具体如下:AKI-I期:Scr较基础Scr升高≥26.5μmol/L,或增至基线1.5~2倍;Ⅱ期:增至基线2~3倍;Ⅲ期:增至基线>3倍或开始行肾脏替代治疗(RRT)者。(3)AKI病因的诊断标准:将AKI的病因分成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AKI定义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绝对或相对灌注不足导致的AKI。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导致的AKI定义为肾后性AKI。肾实质性AKI定义为肾实质受损引起的AKI。临床除外肾前性和肾后性病因,则可诊断为肾实质性AKI。病因诊断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生以上的肾科医生复习病史后得出。(4)预后的定义: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情况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和肾脏预后。患者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肾脏预后分为肾功能完全恢复、部分恢复、未恢复。完全恢复定义为出院时 Scr值等于或低于入院基础Scr值。部分恢复定义为出院时Scr值较AKI后最高Scr值有所恢复,但未完全恢复至基础肾功能状态。未恢复定义为出院时Scr值未下降或患者此次住院后需RRT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式中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衰合并AKI患者共161例,男女比例为 1.24:1,平均年龄(68.95±10.6)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5例,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CKD 29例,合并呼吸衰竭29例,合并消化系统衰竭15例,合并高尿酸血症13例。

2.2 AKI的发生情况 AKI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5.17%,在心衰患者中发生率为7.28%,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在50~60岁、60~70岁、70~80岁以及>80岁心衰患者中,AKI发病率分别为1.01%、4.51%、6.61%和7.51%,AKI患者的基础Scr值为(110.24±51.46)μmol/L,AKI诊断时的中位Scr值为142(124,179)μmol/L,根据AKIN的分期标准,AKI患者中I期占48.4%,II期占33.5%,III期占18.1%。诊断AKI时83.8%的患者正接受利尿剂治疗,47.2%的患者正接受ACEI/ARB降压药物治疗,50.9%的患者正接受非甾体消炎药物治疗,9.94%的患者有低血压休克表现,仅有5.59%的患者出现临床上可以观察的少尿过程。

2.3 AKI患者的病因及预后 分析AKI的病因发现在161例AKI患者中,肾前性AKI占47.2%,肾实质性占50.3%,肾后性病因占2.5%。分析预后显示161例AKI患者存活143例,死亡18例,包括在院死亡7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后随访显示居家死亡11例。接受了RRT治疗的45例患者中,存活34例,死亡11例。未进行RRT的116例患者中存活109例,死亡7例。需要行RRT治疗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需RRT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患者AKI后肾脏存活率为79.5%,其中肾脏功能完全恢复占69.5%,部分恢复占30.5%,肾脏未恢复患者33例,18例死亡,余15例需长期接受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接受了RRT治疗的45例患者中,肾脏存活19例,肾脏丢失26例。未进行RRT的116例患者中肾脏存活109例,肾脏丢失7例。需要行RRT患者的肾脏丢失率明显高于非RR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KI患者中I、II、III 期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56%,9.26%,37.9%。且随着AKI程度的增加,患者肾脏丢失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期AKI患者预后及住院情况比较

2.4 AKI的病因与预后的关系 观察AKI病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肾后性AKI患者的预后最好,病死率为0。而肾前性和肾性AKI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肾后性AKI患者,分别为14.47%和8.64%。分析患者的肾脏预后发现,肾前性和肾后性AKI的肾脏完全恢复率高于肾性AKI,分别为71.05%、75%和39.51%。

2.5 肾外脏器衰竭与预后的关系 40例AKI患者同时伴有肾外脏器功能衰竭,合并呼吸衰竭29例,合并消化系统衰竭15例,其中4例同时合并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衰竭,无肾外脏器功能衰竭者病死率为4.13%,伴有1和2个肾外脏器衰竭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7.78%和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AK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AKI患者的肾脏恢复和肾脏丢失作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CKD史、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史、肾损伤药物史、应用造影剂史、利尿剂应用史、低血压史、少尿史、肌酐升高幅度、AKI分期、是否肾外脏器衰竭和行RRT作为自变量X,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良肾脏预后有关的变量包括糖尿病史、CKD史、肾损伤药物应用、AKI分期、少尿史、肾外脏器衰竭及行RRT(P<0.05)。进一步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史、CKD史、肾损伤药物应用、AKI分期、少尿史、肾外脏器衰竭及行RRT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提示糖尿病史(OR=1.323)、CKD 史(OR=1.689)、少尿史(OR=1.721)及需行RRT(OR=2.585)是急性心衰后AKI患者肾脏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以AKI患者存活及死亡作为应变量,以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CKD史、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史、肾损伤药物史、应用造影剂史、利尿剂应用史、低血压史、少尿史、肌酐升高幅度、AKI分期、是否肾外脏器衰竭和行RRT作为自变量X,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患者死亡有关的变量包括年龄、AKl分期、低血压史、肾外脏器衰竭和需行RRT(P<0.05)。进一步将年龄、性别、AKl分期、低血压史、肾外脏器衰竭和需行RRT共5个变量选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提示肾外器官衰竭(OR=1.636,95%CI:1.3371.916,P<0.01)及需行 RRT治疗(OR=1.918,95%CI:1.4422.401,P<0.01)是心衰后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国内以往报道AKI的住院发生率为0.12%~3.38%[3],本研究显示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AKI发生率为5.17%,在心衰患者中发生率为7.28%,明显高于同期住院患者,提示AKI应该引起心、肾科医生的足够重视。AKI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可能与老年患者生理性肾功能减退,肾脏储备及代偿能力下降,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高危疾病,对血容量不足、药物性肾损害的易感性增加有关。本研究还显示在心衰后AKI患者中并发糖尿病及CKD的患者各占近1/5,提示CKD及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代偿能力有限及血管硬化的原因,易发生AKI。

分析AKI的病因对预后的影响,理论上,肾前性AKI是由于肾灌注不足引起,在及时补足容量后恢复可能性大,但是本研究发现肾前性AKI患者的预后低于预期,其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其原因在于本研究人群为心衰患者,补足血容量后,心源性肾脏灌注不足的因素仍无法较快得到纠正,从而无法保证肾脏的有效循环容量,影响了肾功能的恢复和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表明肾后性AKI的患者预后及肾脏预后均明显高于肾前性及肾性AKI患者,可能由于肾后性AKI患者是单器官功能受损,病因存在时间短,解除梗阻因素后肾脏损害可以得到修复。但有研究显示,肾后性AKI也可以造成慢性肾脏纤维化进程[4],因此长期肾功能变化还需要密切随访。

本研究比较各期AKI患者的预后发现,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肾脏丢失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增高,提示AKI的预后与AKI的严重程度有关。尤其需行RRT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及肾脏丢失率明显高于无需RRT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也显示RRT是患者死亡及肾脏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亦发现少尿史也是AKI患者肾脏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密切关注AKI患者的尿量变化十分必要,少尿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引起水钠潴留,导致急性心功能衰竭加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本研究的AKI患者中,引起临床关注的少尿现象仅占5.59%,可能与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对少尿观察不足,轻度少尿现象未予重视及详细记录有关。

AKI常同时伴有肾外器官衰竭,是AK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伴有1和2个肾外脏器衰竭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肾外器官衰竭者。在这些患者中,肾脏损害的原发诱因常无法完全去除,导致了肾脏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并通过肾脏和衰竭脏器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其中,血管内皮损伤、炎症介质释放、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和肾血管收缩等都是造成肾损害的机制[5]。因此,防治AKI患者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是防止重度AKI发生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心内科1年内的心衰病例资料,但作为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本结果存在一些局限性:(1)观察的时间较短,仅为住院期间的肾功能变化,对于出院后病情变化,无法完整随访。(2)由于是回顾性研究,筛查的主要依据是患者住院期间的Scr值,但由于不同的医生对AKI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删除了住院期间仅完成1次肾功能检测的病例,可能造成病例资料缺失。(3)患者在住院期间,尤其是危重患者,Scr值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营养状况及运动量等,不排除早期AKI未发现。(4)本研究是一个基层医院单中心研究,因而只能代表本院心内科心衰患者的AKI发生情况,可能受医院级别、科室设置、住院人群的影响。

[1] Ismail Y, Kasmikha Z, Green HL, et al. Cardio-renal syndrome type1: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Semin Nephrol, 2012, 32(1):18-25.

[2] Elseviers MM,Lins RL,Vander Niepen P,et al.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Crit Care,2010,14(6):R221-R229.[3] 方艺,丁小强,钟一红,等.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情况调查.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7):417-421.

[4] Basile DP, Friedrich JL, Spahic J, et al. Impaired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 and mesenchymal transition contribute to vascular rarefaction following acute kidney injury.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11,300(3):F721-F733.

[5] Rabb H.Immune modulation of acute kidney injury.J Am Soc Nephrol,2006,17(3):604-606.

猜你喜欢

脏器病死率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多脏器功能衰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评析新冠病毒致多脏器损伤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在达古雪山巅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