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蕊兰分布区域及物候观测新发现

2017-02-06吕蕊

关键词:秃顶管理局自然保护区

吕蕊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本溪 117219)

双蕊兰分布区域及物候观测新发现

吕蕊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本溪 117219)

孑遗植物双蕊兰,是老秃顶子独有物种。1964年至2014年,老秃顶子保护区共发现4处,分别在高压线1处,象鼻沟2处,抚顺管理局大东沟1处,而且均分布在海拔600—700米的天然林内。2015年8月27日,在老秃顶子保护区森林博物馆后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内,又发现了1处双蕊兰,通过对其物候观测,发现和以往4处双蕊兰有所区别。

双蕊兰;分布区域;物候观测

1 保护区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两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24°41′13″—125°5′15″,北纬41°11′11″—41°21′34″。保护区管理局距本溪市142公里,距桓仁县城56公里,距沈吉速2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

(2)气候。本区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中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冬季因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的控制,夏季受太平洋湿润东南季风影响,冬季比较寒冷,夏季温暖湿润。

(3)地质地貌。该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的延续部分。其地貌地质形成与华北的地貌形成有联系。以主峰为中心的山脉呈丫字形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出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绝对高度达1 367.3米(中央军委测绘总局1959年测绘),号称“辽宁屋脊”。老秃顶子山中上腹地形较平坦,坡度在20度以下,植被茂密,多为花岗岩残积母质构成。中下腹则是由中上腹呈放射状下伸的岗脊构成,坡面较陡,一般在25度以上,多为沉积岩坡积母质。由于震旦纪、寒武纪、下中奥陶纪和燕山运动时期有两条断裂带贯穿于我国东北东部,深切割以及第四纪冰缘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4)土壤。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基岩以花岗岩、石灰岩、变质岩、砂岩和砾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以棕色森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为典型代表。在海拔900米以下低山分布为中层或厚层的棕色森林土。全区大部分地段土层较厚(30—60厘米),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很适宜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土壤调查,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内有2个土类、3个亚类、7个土属、13个土种、18个变种。

(5)植物资源。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多样性、典型性等特点。保护区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待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种类也很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截至2015年,经鉴定的低高等植物237科1 852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39种,其中一级2种,二级37种,双蕊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2 形态特征

双蕊兰:兰科Orchidaceae,双蕊兰属Diplandrochis,腐生兰,高7—25厘米。根状茎粗约2.5毫米,弯曲;茎白色(干时棕褐色),鞘状鳞片2—3枚,膜质,着生于节上,长约4毫米,基部或下部抱茎,中上部成开口的鞘,先端圆钝;茎上部连同花序轴、苞片、花梗及子房均具入土状短柔毛。总状花序长6—8厘米,淡绿色,具10—20朵花;侧花瓣及唇瓣亦为长圆形,比萼片稍狭。花期8—9月,果期9—10月。

3 分布区域

1964年,首次在老秃顶保护区象鼻沟海拔760米的杂木林内,发现了第一处双蕊兰。1986年,在老秃顶子保护区抚顺管理局大湖沟的杂木林内,发现了第二处双蕊兰。1993年,在老秃顶子保护区管理局高压线海拔640米的杂木林内,发现了第三处双蕊兰。2001年,在象鼻沟距第一次发现双蕊兰的地方200米处,发现了第四处双蕊兰。连年对双蕊兰进行观测,总结出双蕊兰的分布规律:在以柞树和椴树为主的杂木林内,海拔高度在600—700米之间,生长环境需要的平均温度为20℃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0%。

2015年的8月27日,保护区科研人员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博物馆后山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内,发现了1株双蕊兰,地理坐标:东经124°55′13″,北纬41°20′38″,海拔579.6米。生长环境和以前发现的几处完全不同:林内乔木是落叶松,灌木有忍冬、色木槭、刺槐、水曲柳、裂叶榆、灯台树,双蕊兰的周围没有发现任何草本植物。

4 物候观测

通过对以往几处双蕊兰的物候观测发现,双蕊兰的生长期在8月中旬至9月初,每一株双蕊兰的生长期最长的也只有20几天。

科研人员对2015年8日27日在老秃顶子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博物馆后山发现的双蕊兰进行了仔细的跟踪观察,发现这株双蕊兰和以往发现的双蕊兰在生长期上有所不同。

表1 森林博物馆双蕊兰观测记录

通过每周对森林博物馆后山双蕊兰的观察,这株双蕊兰从发现到枯萎历时42天,环境平均温度11.1℃,相对湿度62%。

5 结论

(1) 通过对2015年8月27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博物馆后山发现的双蕊兰观测发现,双蕊兰的分布区域不仅在天然杂木林下,人工落叶松林下也有生长。

(2)双蕊兰的生长期由8月延长至10月,由原来的生长期20天左右延长到42天,环境平均温度由来的20℃左右扩展到平均温度11.1℃左右。

6 建议

双蕊兰是世界上极其珍稀濒危的野生物种,它的生长环境和繁殖方式至今还是个谜。通过对这次发现的双蕊兰进行观测发现,在分布区域和生长环境方面与以往都有很大差别,非常值得兰科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日揭开双蕊兰的生长、繁殖之谜。

[1]陈心启.中国兰科的一个原始新属[J].植物分类学报,1965,10(3).

[2]陈心启.双蕊兰属——一个极其原始和在系统发育上有重要意义的兰科新属[J].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

[3]辽宁植物志(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富春凯

The Distribution ofDiplandrorchissinicaS.C.Chen and the New Discovery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LV Rui

(Liaoning Laotuding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Benxi 117219, China)

The precious plant —DiplandrorchissinicaS.C.Chen, is the world’s only Laotuding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unique species, from 1964 to 2014, four places were found in Laotuding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espectively, one is in the high tension line, two in trunk channel, and another one in administration of fushun dadonggou. They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natural forest in 600-7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On August 27, 2015, a newDiplandrorchissinicaS.C.Chen was found in Larix kaempferi artificial forest behind the Laotudingz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est museum, Through the phenology observed, it has differences with the other four.

DiplandrorchissinicaS.C.Chen; distribution area;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06

2016-12-09

吕蕊(1969—),女,辽宁桓仁人,工程师,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管理局科研科科长。

Q948.5

1674-6341(2017)01-0016-02

猜你喜欢

秃顶管理局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缺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长江航务管理局
巧借它山之石 铺宽转型之路——赴新沂市盐务管理局考察学习感悟
一轮明月照九州
秃顶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