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临床价值

2017-01-28闫秀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程序化穿孔消化

闫秀英

消化道疾病多用手术施治,伴随内镜手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手术治疗已成为用于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1]。但需指出的是,内镜剥离术有较大的操作难度,各地开展水平存在差别,所以,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手术成功率,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于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患者,以分组方式探讨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行黏膜剥离术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区间35~71岁,平均(51.8±8.4)岁;12例下消化道疾病,18例上消化道疾病。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区间34~70岁,平均(51.7±8.2)岁;13例下消化道疾病,17例上消化道疾病。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麻醉管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1)术前护理。内镜室器械护士需询问患者病史,查看术前检查单,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化评估,并将黏膜剥离术操作流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告知患者,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增强其信任感与手术信心。另外,需对患者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有无穿孔体征(肌紧张、恶心、腹胀等)进行密切观察,避免出现意外事件。(2)术中护理。若有出血状况,及时用冰生理盐水细致冲洗创面,并电凝止血。在手术过程中,需做到无菌操作,严格依照消毒程序,彻底消毒各种器械,在围手术期,需做好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手术重要步骤:①标记。将病变范围确定之后,离病灶边缘大约3~5 mm处,实施电凝标记;②黏膜下注射。在所标记的病灶点处,实施多点黏膜下注射,抬举病灶,将之分离于肌层,便于病灶的完整切除,减少并发症(出血、穿孔等)。③切开。沿着标记点边缘处,将病灶周围的部分黏膜切开,若难切除,可实施翻转内镜法切除;④剥离。当黏膜下注射液已被吸收之后,则充分抬举病灶,再剥离;最后处理创面,剥离病变,用血浆凝固术(APC)或药物方式,处理可能出现渗血的部位。(3)术后护理。针对麻醉或深度镇静患者,需给予复苏,责任护士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直至患者意识清醒;绝对卧床,对其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术后24 h内,需禁食,后续可适当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胸痛情况,需及时进行超声或CT检查,或开展胸腹透视检查;如果猜测创面出血,可及早进行内镜介入,找出出血部位,及时止血;若手术中并发有穿孔,需将消化管腔内容物彻底吸除,及时将穿孔闭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感染及穿孔),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该调查表共有9项目,内容为对护士服务态度、护理工作、技术操作等,各项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28例,比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93.33%(28/30);对照组满意21例,比较满意7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70.0%(21/30);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χ2=5.455,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术中出血3例,感染1例,迟发性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6/30);对照组中,术中出血5例,穿孔1例,感染3例,迟发性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13/3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74,P<0.05)。

3 讨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近年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将其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中,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还能较好的保持机体的生理功能。但对于此术式而言,有着较大的操作难度,且易发生各种风险,如疼痛、穿孔及出血等[2-3]。所以,为了能切实保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与操作者之间需保持紧密配合。程序化护理是针对手术全程所开展的精细化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将手术流程及所需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积极与其沟通,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手术中,除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外,还针对手术重要步骤展开护理,如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剥离等;在完成手术后,则给予复苏与观察,预防并发症护理[4-6]。针对整个治疗过程开展有步骤、有顺序的程序化护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提供了全面辅助,有力推动了整个治疗效果的提升。

本次研究在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程序化的护理措施,针对这个治疗过程,展开了一个全面的程序化护理大网。最终结果可知,采取程序化护理的观察组,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需指出的是,在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中,操作者与护理人员需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切实考虑患者的切身利益与潜在风险,全面掌握相关操作适应证,及时采取各种有效防范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7-8]。

综上所述,针对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1]王小云,徐美东,周平红,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2):679-683.

[2]严丽军,蒋建霞,华杰,等.内镜超声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6):405-409.

[3]罗冬梅,周倩,彭贵勇,等.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J].重庆医学,2013,42(3):351-353.

[4]张游,令狐恩强,卢忠生,等.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3):151-154.

[5]卢忠生,杨云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与展望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7-8.

[6]孔凡立,赵青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356-358.

[7]凡兰桂,袁建红,孙建萍.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5,23(2):111-112.

[8]陈芳,王桂菊.系统规范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治疗患者中的价值分析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223-224.

猜你喜欢

程序化穿孔消化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操作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