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1-28曲中林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

曲中林,杨 威

(肇庆学院 a.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b.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曲中林a,杨 威b

(肇庆学院 a.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b.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为避免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畸形”“迷途”及避免地方高校被地方边缘化,构建应用型地方高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地方、实践取向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为价值追求,做实践“加法”,以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具有“看家”本领的接地气的人才,全面实施的地方本科高校综合改革。“实践+”人才培养体系链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大学生学习方式、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过程保障,全过程实施“实践叠加”的实施策略。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转向“应用型”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但它既不是简单的改改校名、重新挂一个校牌,更不应是“换汤不换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体现人才培养从“用以致学”再到“学以致用”的基本逻辑,实现学用无缝对接,培养有社会责任心和职业精神、热爱家乡的地方社会适应性人才,可以尝试践行“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尽管布迪厄曾感叹:“谈论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从反面谈论它”[1],也如王策三所言“思想前进一步,实践就深入一步”,人们越深入到地方高校的办学核心中去,就越可能被引向实践哲学。从整体观看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实践,其外部影响要素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方针、制度、法规等,以及国际、国内、地区和学生所处的特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等对地方高校办学的影响;深入到应用型高校内部中去看其实践,其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保障等都会影响其发展水平。为避免应用型高校实践的“畸形”或“迷途”、避免地方高校被地方边缘化,对应用型高校实践属性的认识,应坚持用系统论来处理,强调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的结合、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的结合、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还原应用型高校实践的本质。应用型高校的实践具有一般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定属性。

(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应用型高校实践性不足的现实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转向地方社会的发展需求,坚守并提升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地方本科高校应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以高等院校中的学科建设为基础,全面参与地方社会的建设中,高效的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连续性、适地性的过程培养,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据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反映,我国地方高校本科生大学生就业显现“重心下沉”的趋势,越来越“亲地方性”,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就业能力不够理想,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科研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实践性不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短板效应”明显。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实践+”的培养模式就是以面向地方、实践取向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为价值追求,做实践“加法”,以应用型高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具有“看家”本领的接地气的人才,全面实施的地方本科高校综合改革。

(二)体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适应国际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趋势

中国目前有2,800多所高等教育院校,在学总规模3,46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4.5%,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研究型学术人才,更应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另外,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多为学术型人才,吃财政饭,财政压力特别大,与之相应的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人才短缺,所以国家基于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因此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国家规制“下进行的,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从政策层面,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就高等学校方面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至此,建设“应用型大学”再一次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现阶段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必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养应用型人才迎合了国际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在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比例是8∶2。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在总数为421所高等学校中,有210所应用技术大学,108所综合性大学,当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拥有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比例约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63.4%,荷兰2011年时达到46%。瑞士应用技术大学实施严格的职业资格考核制度,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保证学生达到参与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标准,总的情况就是重视实践性教学[2]。基于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的统计数据分析,从事尖端的科学研究类人才约占5%,从事专门的设计研发类人才约占30%,从事应用的、在基层产业一线的操作、服务、后勤、管理等工作的各类人才约占65%[3]。

(三)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解决人才培养的理念困惑和实践无奈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影响下,众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各种办学评估指标齐全,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撕裂了地方高校与地方关系。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多的是强调学术理论体系,实践教学被削弱,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类同的课程设置导致各类别、各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趋同或差别不大;使用的教材也要统一或要求用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缺少院校的个性,设置的学科专业没有对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此种情况的高校办学必然失去学校特色,也造成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就业困局。地方高校如何破解上述问题,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选择。

应用型高校“实践+”的培养模式就是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视学术性、忽视实践性培养模式的现状,基于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心并用”的教育思想,改变实践“减法”现状,做实践“加法”,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地方本科高校应适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以培养对接地方产业、行业的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到地方社会、到基层、到行业企业中的干得好的“实地”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实践+”人才培养体系链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全过程“实践叠加”,做实践加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实地”属性的综合养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过程等的总体设计。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学术型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地方本科高校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构建科学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该种属性的方案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成熟经验,总结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经验,针对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实地型人才的需要,探索和制定的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实地性属性和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实践+4”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建立“实践+理论”“实践+实训(实习)”“实践+技能竞赛”“实践+应用研究”的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4],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第一,为铺垫专业理论功底,应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不削弱基础理论课程。实施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密切跟踪地方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以及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主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求。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一批地方行业与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个学科专业群链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输送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实地性的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和智库服务。

第二,突出“全程+全员+全面”的特点,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实践性课程体系来支撑。实践性课程体系是应用型高校的“本源”特征,是一个系统的、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的概念,并且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其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建立五大实践课程模块,即基本技能模块、教学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生产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使学生能够面对工作的实际情况,体验、感受工作环境,发现、分析、研究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实践教学。

第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到最高。构建不同于学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以及观摩式和浏览式的实习实训,增加开放性、生产性和仿真性的实践、实际操作和顶岗实习。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增设实践教学学分。应用型高校“实践+”培养模式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比例提到最高。

第四,构建“实践+应用学术研究”科研体系。地方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前景,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产业链开展应用科学研究,走应用型学术研究的道路。地方高校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的科研院所,凝聚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力量,与企业、行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通过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把学校自身潜在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平台,使学校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在区域社会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5]。

第五,培育应用性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是高校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是大学功能的组织单元和操作单位,地方高校学科是承载为地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地方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组织成员之间、学科成员与地方社会不断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参与学科建设的成员逐渐形成共识和归属感,达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最终积淀为具有地方经济社会特定文化特质的学科文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应用为主,协同创新,建立彼此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所以其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实用为主,同时也注重理性思维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培育和挖掘应用学科文化,逐步培育并形成自己的应用性学科文化。

(三)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7”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耶鲁大学教授、校长莱文说“制约学生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6]。长期以来在地方高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讲授教学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导演和演员的角色,把学生视看戏的观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工厂化运作下的“养鸭场”“流水线”,教学过程成为理论知识“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流水线培养的毕业生上岗后不能很快“上手”,学校学的很多理论知识用不上。因此,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教育思想视角透视教学方法问题,则是一个“以谁为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地方高校应转变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教育观,以“实践性”“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思维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形象的实践过程。以此为前提,地方高校教师必须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观点,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上的四大转变,即实现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实现由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的教学方法向重视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转变;实现由灌输理论知识为重的教学方法向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的教学方法转变;实现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向灵活组合的教学方法转变[7]。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式、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构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教学法,应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教学规模应以小班教学为主,具体可以采用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辅导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实践+7”的教法方法,探索尽可能贴近和还原现实情景,以职业行为特征为导向,进而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

(四)实施“实践+5”学习方式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并从经验中学习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模式的建构具有一定启发性,诸如真题真做、讲故事、研习案例、现场学习、模拟商业游戏等学习方式的应用。从操作层面看,应用型高校“实践+”培养模式,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重视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实施“实践+5”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实践+反思性学习”“实践+体验性学习”“实践+自主性学习”“实践+案例分析学习”“实践+本土化学习”,等等。学生的实践学习应是高度组织化的、精心指导的各种实践活动。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探索实践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型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大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给予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激励、指导学生在做中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反思和重组,提升学生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

(五)完善“实践+资源”配套设施

实施应用型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应进行“实践+资源”的配置。为此,地方高校应全面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人力、资金、设备、场地,不断整合利用地方高校、网络媒体、地方经济社会、地方产业、地方行业和地方政府资源,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资源体系,以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基学生“职业生涯”。应用型高校应“逆向革命”,开发、利用地方产业资源,即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进行办学定位,调整办学方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群或学科群[8]。如安徽省皖西学院地处大别山区,该学院利用当地自身的资源和独特的山区生态资源,将石斛专业办得有声有色。又如,安徽省黄山学院支持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完成了50余项黄山市各类旅游产业研究课题,该学院为当地旅游行业培养了40%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地方高校利用地方资源发展壮大起来,再反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黄山学院事业发展的“法宝”,接地气的资源利用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之道[9]。

(六)组建“实践+双教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指导教师评价机制

英国教育家科克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所有试图改进教育质量或使学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须完全立足于教师能力的提高。”[10]应用型高校“实践+”培养模式的实施,必然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基。可以尝试由地方高校教师和职业指导教师组成“校企双教师”共同体引领团队,组建“实践+双教师”,“双教师”是指课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如江苏省通过选聘产业教授,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该省自2010年以来,一大批科技企业家、技能型工程师成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近6年来,已经连续选聘了三批共766名这类人才到高校任职,这种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的做法[11],有力支撑该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建立结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质量体系,就应不断加强地方高校教师教师队伍,即建立地方高校“实践+双教师”型教师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首先,提高指导教师团队的素质,建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科学、规范的指导教师质量认证、评估与鉴定机制体制。其次,地方高校自身要建立“实践+双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激励性“双教师”考评体系,评价的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步过渡到实践过程性评价,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行为评价及观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而对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作出客观的考评。

(七)设置“实践+四位一体”的组织运行与保障机制

应用型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和保障,首先成立类似于“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领导机构、专家指导机构组和改革研究机构,各机构根据其职责开展相应的工作。其次,建立“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地方行业”的“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应用型高校的机构组织,建立“四主体”的地方社会联合育人机制。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真正地落到实处,解决“怎么做”是关键,地方高校必须以地方产业、行业的实践为基本起点,以应用理念为办学指引,以高校自身实施为保证,在与政府、地方产业和行业合作中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三、结语

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落实实践育人的根本要求,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地方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与教学、大学生学习方式、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过程改革创新,培育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从而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7.

[2]姜澎,樊丽萍.比起机制障碍,“有色眼镜”更可怕[N].文汇报,2014-04-11(09).

[3]储召生.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走出身份困惑[N].中国教育报,2015-06-17(01).

[4]杨小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师教育,2016(2):32-36.

[5]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6]李勇.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3-85.

[7]陈啸,刘杨.国际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2(4):92-95.

[8]苏华.应用型高校办出特色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中国教育报[N].2016-07-05(05).

[9]方梦宇,柴葳,储召生,郑振,俞路石.从自发到自为——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透视[N].中国教育报,2016-05-05(09).

[10]赵家春.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10):37.

[11]缪志聪.“产业教授”为高校科研添把“火”[N].中国教育报,2016-12-12(01).

The Construction of"Practice+"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QU Zhonglina,YANG Weib
(a.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b.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In order to avoid the undesirable development and local marginaliz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practice+practice+"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local and practical oriented social adaptive personnel training,which involves programme design,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students learning mode,resource allocation,teachers,organizational protection,the whole process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local universities;practice+;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杨怀玫)

G451

A

1009-8445(2017)06-0062-05

2016-09-14

曲中林(1965-),男,黑龙江绥化人,肇庆学院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