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九图山水诗研究

2017-01-28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水诗岭南山水

盛 翔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

梁九图山水诗研究

盛 翔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梁九图是晚清岭南著名诗人,早年退出仕途,酷爱游山逛水,山水诗在其近百首的诗集《紫藤馆诗钞》中占到了将近半数。梁九图山水诗可大致分为“登临”和“行旅”两大类。前一类山水诗在“登高”的主题中展现了“雄奇瑰丽”的风格;后一类山水诗则是诗人“行旅”景象的再现,有着“悠然平易”的特色。梁九图山水诗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尚奇而不艰涩的语言特色,与岭南古典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诗人自身的诗学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梁九图;山水诗;登临;行旅;岭南古典园林艺术

一、梁九图生平简介

梁九图(1816—1880),字福草,广东顺德人,道光、咸丰年间的社会名士、慈善家和诗人,早年考取过顺德解元,但因不慎在放榜中摔伤腿部落疾,终身未入仕,有《紫藤馆杂录》《紫藤馆诗钞》《十二石山斋丛录》《十二石山斋诗话》《番禹屈氏家集》《纪风七绝》等作品留世。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园的标志性景观,便是梁九图在道光年间建造的“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梁氏生性淡泊,不计名利,喜爱书法绘画,尤工兰花,其手迹画作至今仍被广州市美术馆和佛山市博物馆等珍藏。对于山水景色和奇形怪石,梁氏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还著有《谈石》一卷专门阐述如何选石、藏石、置石等[4],“石痴”程度可见一斑。张维屏《十二石山斋记》记载,梁九图游衡湘归,路过清远偶遇十二块黄腊石,发现其色泽剔透、形状各异,便买下运回佛山,布置在书房前,喜称之为“十二石斋”,并自号“十二石山人”。因对游历山水的无比喜爱,不为功名所累,梁九图的性格比起普通文人少了几分怅然愁绪,多了几分豁达豪爽。汾江草庐的修筑布置也颇有主人的性格特点,中心区域畅意湖分布广阔,包含湖心石、石舫、韵桥等,给人以明净开朗之感,加上笠亭、锁翠湾景色的映衬,又富有岭南园林的雅致韵味。汾江草庐还是岭南众多文人雅士会聚唱和的著名场所,张维屏、吴荣光、陈璞、吴炳南、黄培芳等人都是梁九图的知交好友,他们经常诗酒唱酬,正如梁九图在《归汾江草庐寄呈吴秋航刺史梯张南山司马维屏》所写:“多买异书赢置产,饱看怪石当游山。诗朋酒侣携樽过,共醉花前解笑颜。”[5]23作为享誉在外的梁园的主人,梁九图是书画造诣极高的艺术家和独具眼光的藏石家,还多次与岭南文人交游酬唱,这为诗人的山水诗创作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二、梁九图山水诗的创作概况

山水诗是古代诗人青睐创作的一种类型,“从谢灵运起,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杰出诗人没有不写过山水诗的。而且,山水诗往往是杰出诗人作品中最能显示其高洁审美情趣与高超艺术功力、最有艺术光彩的部分。富于诗情、画意、理趣的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6]梁九图的《紫藤馆诗钞》,录有诗歌近百首,其中山水诗42首,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二,可见梁九图创作山水诗的热情,这是诗人游览足迹的见证,也是梁九图诗歌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梁九图山水诗的分类

为了对梁九图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创作动机、诗歌意境等方面有更加准确的把握,笔者将其山水诗按照诗人出游方式的不同,分成“登临类”和“行旅类”两大类别。“登临类”指梁九图登山跋涉之作。从表现的山水景色来看,梁九图大有不游尽名山大川不肯罢休之势,省内的白云山、罗浮山、拱北楼、丫髻岭,海南的五指山,江西的庐山、滕王阁,湖南的天门山,湖北的黄鹤楼,皆留下了诗人的足迹。这类作品有:《罗浮》《黄鹤楼》《登滕王阁晚眺》《秋夜登拱北楼》《登五指山怀伯兄云裳仲兄耕云从兄虞臣》《随雨湖师灯山兄小厓兄登白云山》《题龙子嘉殿撰年伯(汝言)庐山图》《丫髻岭同吴星侪茂才(炳南)张翰生都阃(玉堂)》《三江城凭眺》等九首,其中包含有诗人对山水之色雄奇瑰丽的刻画,也蕴含着诗人不尽的情愫和思绪。

行旅类山水诗则占据了诗人山水诗的较大比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乘舟沿江而行的过程中所作,这类山水诗的情感随着诗人脚下的江河缓缓流淌开来,也因为与友人同赋诗的缘故,诗人作诗的兴致也渗透在诗歌中,有些诗作也不难看出是酬答之作,在意象的使用和情景间的交融上与登临类山水诗并无太大区别。这类诗有:《春日偕吴卓尔茂才(超)放舟老鸦江晚抵花埭》《发清远峡》《晚泊甘竹吴星侪邀上滩厓待月观涛》《汉口》《舟中漫兴》《夜泊珠江与任小韦茂才(本皋)同赋》《长江》《舟行》《早春舟中与陈虞门孝廉(宾选)任凤笙广文(鸣昌)同赋》《舟中即目》《过中宿峡》《连州道中》《太湖夜归》《天门山》《浛洭》等十五首。另一部分行旅类山水诗是梁九图在旅行途中经过某处景色写下的,或是中途歇息散步所作,尽管旅途有艰辛和曲折,诗人还是颇为豁达,以高涨的热情创作出优美如画的诗作,这类诗有:《石门》《新晴东皋散步》《野行》《由濂泉至白云寺》《英州行》《韶州道中》《西樵山馆早起》《西溪晓起》《北山题辞》《桃源》《江亭即目》《十八滩》《山行》《盘石假山》《秋声》《送春词》《春晴》《杨柳词》等十八首。故根据上述所计,梁九图的行旅类山水诗一共有三十三首。

(二)梁九图登临类山水诗

登临类山水诗是山水诗中十分重要的类别,它是许多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展示才情的绝好体裁。深入到壮美巍峨的自然环境间,攀登高山绝壁,既是与大自然身心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对自身的历练与挑战。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这类诗也会因为诗人间的相互交流、酬唱成为群体性创作,但也不乏诗人出于歌功颂德和过分逞示才学而使山水诗显得“乱施丹鹱”,即用浓重的笔墨、铺叙靡曼的方式对山水景物进行刻画,大量地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极尽夸张之能事。在“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元嘉时期,诗坛上就弥漫着这样的形式主义和修辞主义的诗风,山水景物的描写也因为过分的对偶和夸张失去了本来的面目,给人以一种抽象之感。

而我们再来看看梁九图的登临类山水诗,诗人的心境并不像大多数诗人一样,渴望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生,因自身早已绝意仕途,诗人便把这些功利性的色彩消解在对山水景色的品赏中。诗人既没有因渴望建功立业而大发豪言壮语,亦未因仕途不顺而哀叹世事多艰。保持着这样平和的心态,诗人的山水诗更加倾向于对山水景物的审美本身,是因“性本爱丘山”而热爱大自然,希望在山水村壑间寻找意趣。

从梁九图登临类山水诗总体来看,这类诗都有着雄奇瑰丽的风格。其中“雄奇”主要指的是该类山水诗在意向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上所形成的风格,“瑰丽”则是就该类山水诗在语言以及遣词造句上所形成的风格而言,如《随雨湖师灯山兄小厓兄登白云山》:

下望峰卓绝,登峰峰转平。峰平石不让,硉矹时相争。天地有奇气,至此弥纵横。缥缈而氤氲,白云出其端。我枕白云卧,梦魂恬且安。我推白云起,寻幽整衫履。人行重翠中,寺隐万绿里。近则猿鹤迎,吾游亦且止。见佛不礼参,导引呼僧子。昔闻安期翁,丹灶曾在此。古有九节蒲,今见松杉耳。宇宙事多诬,随众且唯唯。求佛与求仙,安得长不死。不如肆行吟,风月足一已。观诗坡翁碑,浣襟濂泉水。兴尽复归来,白云留屐齿。[5]15

通过本次论坛的开展,与会专家就“大学图书馆的重塑之道”达成了以下共识:当前图书馆不仅面临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用户需求的挑战,而且也面临图书馆内部管理上的挑战,对此,需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积极面对变化、拥抱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以应对挑战。其次,图书馆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研,图书馆的管理运作应与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相契合,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应与学校发展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要加强校内外机构的合作,合作是图书馆实现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这是诗人与友人登白云山之作,笔下可见白云山的雄奇之美。在山脚下遥望白云山就已让诗人沉醉不已;登上山峰,峰顶高耸入云,山石相互交错,互不相让,这让诗人更加不吝赞美之词:天地间有着这样的雄奇瑰美之色,弥漫在天地之间,如此飘渺如梦如幻的云气直上九重天,一直到白云间才见其顶端。诗人在这里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写道,若是我能枕着这样的白云卧床入梦,想必定是做着恬静安宁的美梦吧。诗人飘渺梦幻的想象还在继续:我推开白云的被子从美梦中醒来,整理好衣衫,便开始在幽静的白云山山林中漫步;在充满生机、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中,一座寺庙静谧地隐藏在其间;走近前去,山中的猿猴、修长灵动的鹤都表现出欢迎之意,诗人的漫游暂告一段落。此时诗人的才情和个性再次展现,对于佛的“不拜见”、对于古人传统的两大追求“求佛”“求仙”,诗人都有着自己的主见和看法。梁九图的山水诗往往在对秀美山水的描绘中展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独到见解,这也是诗人山水诗的一大魅力所在。在诗人眼中,长生不老又有何用?在这美妙的山景中随心而动、随性吟诗,才是人生一大乐事!在东坡碑前赏诗,挽袖取濂泉之清水,兴致完尽之后再次前来,白云山的深处早已留下了诗人木屐踩下的足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浪漫的才情,展现了白云山奇景与诗人情怀的相互交融,展现了奇妙瑰丽的意境,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山水诗佳作。

再如《罗浮》篇。梁九图写道:

奇峰四百矗烟鬟,铁锁双桥离合间。衡岳屏藩雄五岭,仙人窟宅割三山。稚川胎息凌霄去,神女飚车何日还。拟访芳踪迹绝顶,飞云上界看尘寰。[5]8

这是梁九图攀登广东罗浮山时所作,展现了道教名山罗浮山的奇妙景观。诗中巧用了多种意象,烟鬟、仙人、稚川(道家仙都)、神女、飞云,给人以奇奥瑰丽和神秘之感。读者跟随诗人笔触,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诗人不拘一格,在虚实结合的描绘中,还有工整的对仗、环境的渲染和景物的夸张烘托,如顺手拈来,诗歌看上去十分协调而不散乱。“矗”“离”“割”等动词的使用,也生动地体现了罗浮山的雄伟和大自然的力量。诗人对于遣词造句方面的拿捏也恰到好处,给人以奇特之感,却没有过于生僻的字词。“奇而不怪”,正是梁九图的风格。用不算生僻的词句也能营造出绝妙的意境,展现了罗浮山的雄伟和飘渺,读起来既如眼前之景而又觉意犹未尽。

(三)梁九图行旅类山水诗

中国古代山水诗史上有一条经典的发展链条:由元嘉时期的“大谢体”(即谢灵运)发展到齐梁时期的“小谢体”(即谢眺)。在这期间的过渡时期出现的诗人鲍照,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士族阶层创作的山水诗不仅仅是刻意的模仿,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在代表寒士阶层的行旅(役)类山水诗创作中将情感渗透到山水之中,对后世尤其是齐梁时期山水诗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山水诗自身的发展,山水诗的表现范围除了“登高”以外,也扩展到了诗人的旅行宦游生活当中。

在梁九图外出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加上腿上的伤患,诗人行旅中的困难不难想象。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诗人依然乐此不疲,可见他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痴迷。如果说梁九图的登临类山水诗是以山的姿态承载着诗人的灵魂,那么行旅类山水诗则是以水的姿态流淌着诗人的情感。从诗人的具体诗作所介绍的情况来看,诗人赋诗经常都是在行舟过程中,悠悠的情感如长流的细水,随着诗人融入到他至爱的山水景物间。诗人笔下的这类山水诗与登临类雄奇瑰丽的风格有所不同,语言上更加平易自然,意境上更悠然淡远,综合来说是“悠然平易”,不变的是诗人“我诗写我情”的本色性情和对自然山水由衷的兴致与酷爱。如《新晴东皋散步》:

野树挂朝暾,溪烟出隔村。云浓山色澹,雨过涧声喧。草湿碍行屐,花飞黏古垣。客来惊睡犬,不断吠柴门。[5]20

它描写了雨后苏醒的山村清新淡然的景色。初升的太阳刚刚升上野树枝头,小溪的水气和炊烟缓缓飘出不远处的村庄,此句对仗工整,且“挂”和“出”将太阳和水气、炊烟刻画得十分精妙。雨后的云色正浓,仍弥漫在山间未曾散去,山中的景色在云色的衬托下显得如此安然恬静;雨势过后,溪水流动的声音相对于静谧的山间显得是那样喧闹。此句将诗中的山水云雾等意象用声音的“静”与“喧”进行点染,产生对比,可谓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赋予了山水灵动清丽的格调。诗人对山水声色的观察可谓入木三分,能够将意境、景象完好地传达到短短十个字的两句诗中。颈联用被雨水沾湿的草和被风雨打落的花叶两处细节客观展现了雨后的山村景色。尾联中惊起的睡犬,吠声唤醒了雨后沉睡的村庄,留给人无尽的想象。

三、梁九图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梁九图热爱自己的家乡,其《佛山》诗写道:“舟车云集此天涯,半是侨居半故家。福地争雄三大镇,汾江环卫四条沙。衣冠佳气标南海,忠义名乡掩季华。城祖五仙山祖佛,上游遥控更堪夸。”[5]诗歌描绘了佛山的热闹繁荣,字里行间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梁九图的山水诗更描写了祖国的美好山河,无论是岭南还是五岭之外,他的生花妙笔描述了自己所见的美景,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梁九图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文字驾驭功力,他的诗非常善于以聊聊数语勾勒出对象的特征,清浅自然而又耐人寻味,《春日偕吴卓尔茂才(超)放舟老鸦江晚抵花埭》诗堪可代表:“桃花两岸各争开,载酒临风快举杯。一片孤帆花外影,满船诗兴渡江来。”[5]12-13前两句用两岸盛开的桃花展现了春日的灿烂和生机,此时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有此美景怎能缺少好酒?诗人在舟中一边品赏着怡人春色,一边与友人临风开怀畅饮。短短十几字,明白如话,却完美地营造了“乘舟”“桃花美景”“临风”“开怀畅饮”等一系列美妙的意象,情感的渗入自然流畅,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再看后两句,江中漂流的孤舟在盛开的桃花之外,如同丛花的影子一般,此句将“孤帆”的意象融入到整个桃花盛开的江边两岸中;见此盛景,诗人的创作激情如同载满了整个船只一般,欢喜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将无形的诗兴化作实物而没有丝毫突兀。精妙的意象选择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文字驾驭功力,值得读者反复品味。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岭南园林艺术的影响

梁九图山水诗,语言的平易亲和以及艺术风貌的多样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岭南文化与文学特质的表现,进一步来说与岭南古典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岭南园林因雅趣幽静的氛围和独特的地域风貌而备受岭南文人的青睐,文人雅士在园林中酬唱吟咏、开展文学活动,岭南文人集团得以不断壮大,促进了岭南诗派的崛起和独立,岭南园林艺术也逐渐摆脱了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风格的局限,走向更为成熟的风格。可见岭南文人的诗文创作与岭南园林艺术之间存在着诸多共性和联系。岭南园林是岭南文人的精神家园,岭南园林艺术的变化又折射出岭南文人对精神与自然、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不懈追求。

岭南古典园林和诗歌到晚清已经趋于成熟,都是能自成一家的艺术流派,包括梁园在内的岭南四大园林大部分建成于嘉庆、道光年间,不难看出这时期岭南地区兴造园林风气之盛。梁氏一族是顺德当地名门,家风优良,乐善好施,人才辈出,出过进士、举人、革命志士、著名记者等。梁九图和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叔侄四人都是精通诗书画的名家,都建有各具特色的梁园建筑:梁蔼如性喜静,擅书法和山水画,建有曲折幽僻的“无懈怠斋”;梁九章擅画梅,筑有“寒香馆”,时称“树石优雅,遍植梅花”;梁九华建有奇石密布的“群星草堂”,与梁九图被当地称之为“二梁奇石”;族人普遍都带有投身艺术爱好、远离世俗名利的倾向,梁九图所建“汾江草庐”,其名很自然让人联想起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之句,蕴含着遗世独立的隐逸之意,如梁九图在《述怀》中所言:“十亩田园汾水滨,林泉长此寄闲身。弟兄老死几逾半,朋友论交尚罕新。只有西风催岁暮,更无白屋问诗人。花间且学陶潜醉,买酒提湖日数巡。”[5]18正是在这种隐逸思想的指引下,梁九图才会对山水诗创作抱有如此高的热枕,创造出奇而不怪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山水诗歌。他的山水诗创作,正如其布置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一般,自然雅致而不失大气。

(二)诗学观的运用

梁九图山水诗风格的形成,与他的诗学观也是密不可分的。梁九图布衣终生,保持了自己的性情本色,他批判以往文人低声下气之做法,“寒士途穷,每以诗文乞怜卿相,此唐朝结习,贤如昌黎,尚不能免。读褚厚之《投节度刑公诗》云:‘西风昨夜坠红兰,一宿邮亭事万般。无地可耕归不得,有恩堪报死何难。流年怕老看将老,百计求安未得安。一卷新书满怀泪,频来门馆诉饥寒。’非不欢其佳,然终觉有局促之态。陶靖节诗云:‘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吾人当思此义。”[7]446要保持自身的性情,维护自身的尊严,决不摇尾乞怜,故而梁九图在诗话中提出:“诗本性情,自然流露,一日可得数篇,数月转不得一字”[7]439。这正是以性情为中心的诗学观点,认为“诗必有移我情者始谓真诗”[7]437。韩愈与白居易就因为能保持性情,而被梁九图称颂不已。因为“韩诗多哀,白诗多乐,终是性情之偏。然二公能见性情,所以各有千古。”[7]438梁九图对韩愈与白居易表示了由衷的赞美,虽然他们风格大不相同,但是都能写出自己的个性,所以才能传名后世。当时的文人伊秉绶,由于也能自写性情,梁九图对之赞叹不已:“汀州伊墨卿太守秉绶,工八分书,一时罕出其右。诗亦有清气,记其‘月华洞庭水,兰气潇湘烟’二语,直是色香味俱绝。”[7]438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诗坛上弥漫着拟古主义的倾向。”[8]而梁九图在学古态度上并不迷信复古摹拟,提倡诗学古人,但又不能拘泥于古人,他引明人安磐《颐山诗话》的观点论述道:“诗患不学古人,又患太似古人。安公定云:‘论诗如品花木,牡丹、芍药,下逮苦楝、刺桐者,皆有天然一种风韵,今之学杜帋,牡丹芍药耳。’颇能罕譬曲喻。”[7]480学习古人是为了尽快入手,不拘泥于古人则是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反对自己的个性被古人所淹没。

梁九图论诗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认为“诗以理气为体,词华为用。矜词华而失理气,诗中之纨绮子弟也;尚理气而泛词华,诗中之田舍翁也。”[7]474理气可引申为诗歌的思想内容,词华则倾向于诗歌的艺术形式,两者皆不可缺失。偏词华失理气者,像纨绮子弟一般,外表华丽而内在空洞无物;偏理气失词华者,像田野老翁般,缺少艺术美感。梁九图论诗强调性情本色,主张学古而不泥古,注重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故而在山水诗中能用平易的语言和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山水景物的独特风貌。

四、结语:梁九图山水诗在岭南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梁九图的诗歌,颇受时人好评。陈宾评价道:“福草以天授之笔,复寝食于古人,其达难达之情,体难体之物,任意抒写,无不曲当”[5]28。陈官兰则说:“观其笔力之雄奇,思致之清绮,已能独濬灵源,扫除凡径。”[5]27屈向邦在所著《广东诗话正续编》中也对梁九图的山水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顺德梁福草(九图)有《紫藤馆诗钞》,《太湖夜归》云:‘划船朝放碧波间,夜气昏昏打桨还。一片湖心明月上,东风吹出洞庭山。’写太湖夜景,别具手法,的是才人之笔。太湖有洞庭东西二山,名茶碧螺春之产地。东山,则名品白沙琵琶之产地也。”[9]梁九图因书画、诗文和园林艺术的独到造诣,常与顺德、番禺等地的文人交游酬唱,包括位列“粤东三子”的张维屏、黄培芳,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吴荣光、陈璞、吴炳南、岑征等,还与吴炳南共同编篡过地方诗总集《岭表诗传》,收录了广东明代至清代嘉庆期间的诗歌作品。总而论之,梁九图的山水诗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岭南古典园林中的隐逸思想,对于晚清时期的岭南诗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梁九图虽以梁园主人身份为世人所熟知,但其诗文创作也值得做进一步开掘。

[1]黃国扬.清代名士梁九图[J].广东史志,1998(4):52-53.

[2]沈开倩.梁九图:真名士自风流[N].南方都市报,2008-08-19(FA08).

[3]韩健.梁九图的幸福生活[N].佛山日报,2014-11-08(B01).

[4]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第二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128.

[5]梁九图.紫藤馆诗钞[M]∥陈建华,曹淳亮.广州大典:第五十六辑集部别集类:第五十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6]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

[7]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M]∥陈建华,曹淳亮.广州大典:第五十八辑集部诗文评类:第三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8]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8.

[9]屈向邦.广东诗话正续编[M].香港:龙门书店,1968:53.

The Study of Liang Jiutu ’s Landscape Poetry

SHENG X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

Liang Jiutu is a famous poet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in late Qing Dynasty,who exited from the official career when he was young.Liang Jiutu loved landscape ardently.In his collection of poemsThe Poetry Anthology of Wisteriawhich has more than 200 poems,of which landscape poetry accounted for forty-two.The landscape poetry of Liang Jiutu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climbing"and"traveling".The former shows"magnificent"style of landscape while the later reveals a relaxed feeling of"traveling".The artistic style of Liang Jiutu's landscape poetry is diversified,and the language style of Liang Jiutu's landscape poetry is strange but not abstruse.It is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 of Poetry of Song Dynasty,the inheritance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literature and poetics,and the application of Liang Jiutu's poetics.

Liang Jiutu;landscape poems;climbing;travelling;classical landscape art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董 娟)

I207.2

A

1009-8445(2017)06-0011-05

2017-09-15

盛 翔(1991-),男,湖南郴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山水诗岭南山水
忆岭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瞻谢公亭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