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在钢琴教学中选用20世纪作品的几点思考

2017-01-28

黄河之声 2017年17期
关键词:钢琴创作音乐

郝 洁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关于在钢琴教学中选用20世纪作品的几点思考

郝 洁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人们需要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将20世纪的钢琴作品引入高校钢琴教学中,打破了钢琴音乐以德奥经典曲目为代表的单一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独特品位和观点的机会。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来讲,当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趋于同步、产生共振时正是一种最佳的境界,这时的音乐才真正起到了让人释放和宣泄情绪的作用。此外,西方传统的古典钢琴音乐只能被一部分人欣赏和接受,而20世纪音乐则有可能被多个社会阶层的人们所欣赏,其受众面较为宽泛,能够为更多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而真正体现音乐为大众心理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多元与和谐的作用。

钢琴教学;钢琴作品;20世纪;创新教学

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活动,应该使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幸福、愉悦和充实,应该为全社会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做出贡献。

一、体现20世纪钢琴作品的价值

(一)教材多元化价值的体现

学校钢琴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即培养具有审美意识和健康情趣的高素质公民,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人们需要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两年一届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例,通俗唱法已经演变为流行唱法,名称虽然变了,但是广大观众对这种演唱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喜爱却与日俱增。因为它符合了相当一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和宣泄方式。同理,将20世纪的钢琴作品引入高校钢琴教学中,打破了钢琴音乐以德奥经典曲目为代表的单一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独特品位和观点的机会。此外,西方传统的古典钢琴音乐只能被一部分人欣赏和接受,而20世纪音乐则有可能被多个社会阶层的人们所欣赏,其受众面较为宽泛,能够为更多的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从而真正体现音乐为大众心理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多元与和谐的作用。

(二)20世纪音乐思想和理念价值的体现

由于20世纪钢琴作品具有创新求异和多元多极的特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或创造潜力,丰富或深化学生的情感,使大学生突破自我中心,汲取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营养;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感,提升品味,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实践操作能力,这些均符合现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趋势。对20世纪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和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持续协调的发展。

比如,20世纪钢琴音乐的核心思想是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扬弃,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了作曲家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活特色。这种创作的路线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创造的前提是模仿,是对创造原型的积累。如果作曲家头脑中缺乏基本的音乐创作知识,也没有本民族生活的感悟和积累,其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钢琴音乐从学习和模仿欧洲到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正是这种创作路线的体现。

这样的创作规律对于大学生应该具有很大的启示。大学生应该深刻领会到:创作是需要积累的,需要模仿、改编、借鉴和融合,需要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营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接触音乐就可以进行创作。钢琴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沉下心来广泛涉猎、多方积累,在扎实的量的积累中为创作的质变寻找机会。

(三)与世界接轨,把握创新前沿的需要

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主题。教学生活能够帮助教师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具体到20世纪的钢琴作品,多数教师其实也涉猎较少,知之不多。如果引入教学环节的话,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欣赏、相互讨论、切磋甚至辩论,可以丰富教师的相关知识,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分析鉴别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设备的能力,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通过对20世纪钢琴作品的欣赏和演奏,教师和学生能够领略到西方尤其是德奥传统音乐之外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加热爱,对不同文化在钢琴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更加包容……所有这些,都会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和幸福。

二、20世纪钢琴作品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目标明确,以人为本

说得具体一些,就是钢琴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以学生为本,要把自己施教的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钢琴教师应当有一个切实的预期:通过自己的教学,希望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全人格应包含五个方面:较强的创新意识,高尚的人生追求,丰富的人文修养,良好的公德意识以及文艺修养和心理保健意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钢琴教学在这五个方面均大有作为,关键在于教师把自己教学的目标聚焦于哪个方面。

例如,如果钢琴教师坚信要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而教”,他(她)就必须考虑如何利用钢琴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内容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像数理化等经典学科一样,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这就是音乐的优势,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恰是通过诱发和训练他们的听觉想象能力。乐谱是没有生命力的,音符和表情记号当然无法体现作曲家丰富的情感。钢琴演奏需要创造,需要驰骋想象力,而不是照搬乐谱,机械弹奏。演奏者在挖掘乐谱行间的思想感情时,需要一种移情能力。移情是一种心理敏感性的特殊表现,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但是钢琴演奏不同,在诠释作品的时候,演奏者应该用听觉的神经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演奏,最大限度地靠近作者的思想感情,尽可能与其趋于一致。

因此,教师秉持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自然就决定了他(她)需要在哪些方面下一番工夫,以期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相应的领域获得发展。

(二)曲目恰当,因材施教

在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教育提倡尊重个体差异,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理解书本知识的原型和支点。鉴于这样的认识,钢琴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准备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口味,选择、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无限丰富的社会。尤其是20世纪的钢琴作品,系统的教材极其缺乏。有些时候,学生也会获得教师尚未发现的信息源,并且乐于推荐给教师。此时,教师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有机会自由思考。当然,对于学生提供的素材,教师需要鉴别和把关,既允许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又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引导。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可见,在钢琴曲目的选择上,教师必须精心、精细,使每一首曲目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过程合理,循序渐进

在钢琴教学方式上,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对那些心智发展水平稍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体验成功。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活跃,独立性强,很少从众,爱表达,不喜欢服从权威。这些学生的某些特点可能会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显得跟老师较劲。对此教师应有正确的理解,宽容的心态,不必强行压抑他们的个性。因为20世纪本来就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纪,成人尚且会有迷惘的时候,青年学生对特定的作品、时期或人物抱有自己的见解并不为过。只要没有不利于国家、民族的见解和言论,可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开放、宽容的心态还在于,不带着先入为主的倾向向学生介绍20世纪的钢琴作品,而把体验、比较、鉴别、欣赏、模仿或者摈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辩论、示范演奏与评论相结合等,不拘一格。大学生需要有独立判断的勇气和智慧。应让学生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20世纪钢琴作品所独具的价值。那些古典的、经典的钢琴曲目早已被评论家、理论家研究了个底朝天,学生在卷帙浩繁的各种宏论之下再想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已经很有难度了。但是20世纪钢琴作品给了他们驰骋思维、自由想象的巨大空间。

(四)效果突出,全面评价

所谓全面评价,指的是不仅考察学生的演奏技能,还应从文化知识、个性修养、同伴评价等方面综合考察,旨在培养德艺双馨的专业人才。对于那些将来毕业后有可能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钢琴教师更要注重其人品修养的锤炼。钢琴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别。钢琴教学希望学生在正确演奏乐谱的基本前提下,展示个人的特色,表达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希望学生张扬个性。就像我们在音像制品以及媒体中所欣赏到的,同样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里奇、郎朗等许多演奏家的演绎效果却各有特色,我们似乎很难生硬地给他们排出座次,只有欣赏和体会他们精心演绎的不同风格。因此,钢琴教师本人一定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不仅是对待20世纪那些不同流派和风格的曲目,也包括对待自己的性格气质差异极大的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积极的、兼收并蓄的学生观,尊重差异,不择而教,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和谐、全面、自由并有差异地发展。

所谓实践评价,是指不再拘泥于闭门考试的形式。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高校钢琴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室内个别演奏来评价的。然而,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最终需要通过舞台向观众展示。个别演奏不仅无法衡量出学生的综合演奏素质,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真正的问题所在,因而降低了评价的内在价值和激励功能。近年来,有些院校积极提倡学生参加钢琴艺术实践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演奏水平的平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总体效果看,实践音乐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把平时的钢琴演奏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以及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把考试、演奏、舞台实践和继续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参加钢琴实践音乐会,学生努力克服自身不足之处,演奏态度更加认真,演奏技巧大幅度进步,积累了舞台表演经验,提高了自信心,可谓收获颇丰。从横向角度分析,演奏者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提高,比各自单独练习时进步更为迅速。同时,因为舞台可以像讲台那样“放大”缺点,钢琴教师也利用这一机会发现了自己在指导学生方面的许多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明确了方向。

(五)手段多样,提高效率

教师应积极掌握和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钢琴是一件承载着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多领域发展史的乐器。钢琴制作工艺和现代电子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电子乐器的普遍采用,爵士乐(包括爵士钢琴)的影响得以突破其发源地美国,飞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教师如果能掌握一定的现代数字化音乐技术,将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和声教学中,如果引进数字化音乐技术,可以使理论和实践不再脱节,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得以沟通;由于专业软件可以对乐谱进行显示和编辑,还可以多次重复、擦除和修改,因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对和声的审美辨别能力。

三、20世纪钢琴作品教学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热爱民族文化,涉猎古今中外,积累深厚学养

许多作曲家的成长和创作经历带给学生这样的启示:艺术家首先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外国多元文化元素;创造要有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比如德彪西,他曾经跟随梅克夫人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还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思想的深刻熏染,并汲取了东方音乐的营养,从而逐渐开辟了印象主义。

钢琴音乐是以音响作用于听觉的艺术。虽然作曲家用音符和各种记号记录了他的创作意图,但是演奏者诠释这些符号的差别非常大。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二次创作。所谓乐感,就是一种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乐感好的演奏者,对塑造美好的声音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强烈追求。在他(她)演奏的时候,他(她)的内心有歌唱的感觉,听众的心中也会荡漾起如歌的感觉。双方都会陶醉在美的意境中。

1955年,中国钢琴家傅聪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波兰广播电台演奏“玛祖卡特别奖”,令国际音乐界称奇。父亲傅雷认为,他的成就得力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因为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饱读诗书,他的灵魂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才能籍此彻底领略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如果我们把钢琴演奏者演绎的音响形象比作一棵树的地上部分,其地下看不见的根系部分必须要扎得深,伸得广,与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肥沃土壤根脉相通,钢琴演奏的大树方可枝叶繁茂,生生不息。

对于20世纪的钢琴作品,教师和学生都不够熟悉,演奏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首先要过好欣赏这一关。欣赏、演奏、创作是层层递进的。比如爵士钢琴,现已发展为钢琴艺术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种音乐形式,堪与古典钢琴音乐相比肩。如果想要欣赏爵士钢琴,需要对美国黑人文化和音乐舞蹈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地区人们生活状态、历史演进很文化习俗了解得越深入,对其钢琴音乐的欣赏才能越深入。

(二)坚持民族特色,尊重文化传统,勇于开拓创新

对于20世纪中国钢琴作品,无论在欣赏、演奏还是创作方面,都应当坚持民族特色,尊重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

先说欣赏。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就是钢琴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国味儿,应该说,中国钢琴作品从表现的内容、旋律的展开以及所渲染的意境等方面都与西方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乐曲就像中国画,以线条柔和、旋律优美引人入胜;西方音乐则像油画一样,重视色彩、明暗、透视,以复杂的和声效果扣人心弦。中国的钢琴音乐还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气呵成,绵延不断,呈现出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每一个音符和乐句都承担着拓展意境的职责,同时又紧密地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再看弹奏。中国钢琴作品在旋律(包括音色)、节奏和乐感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民族特性,在演奏中,只有把握了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才能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音色,中国钢琴作品中有不少是民族乐曲的改编曲,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就是中国钢琴曲音色的独特之处。如《夕阳箫鼓》中模仿了萧、古琴、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在弹奏时就要注意通过触键速度、力度等体现出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又如《牧童短笛》的主体是对比的二声部复调,当上声部跑动起来时,下声部用对比式复调加以陪衬,当上声部间歇或停顿时,下声部却顺着上声部的尾音跑动起来。在弹奏时,两手要形成虚实、远近、强弱对比,勾勒出一问一答、相应成趣的诗情画意。

最后谈谈创作。改编钢琴曲曾经在中国钢琴创作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改编曲的思想内涵与结构容量肯定受到原作的限制,作者即使有自己的思想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突破改编的定势,用钢琴特有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创作具有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特色的作品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创作钢琴曲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尤其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单纯为了表现新技法而不顾作品思想内涵地盲目创作。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如果一味地运用不和谐音或者带有强烈刺激性的音响来表现的话,将完全削弱和淡化其民族特色,对钢琴艺术本身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积极尝试创作原创性钢琴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将大有可为。大学生必须非常熟悉、热爱本民族的音乐,悉心收集、整理、感悟和创作。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学生既不应把钢琴创作看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又不应轻率卤莽,自以为是。要虚心表达自己的音乐见解,勇敢地涉足创作。“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不要怕写不好曲子,创作的过程(尤其是写不下去的时候、已有音乐语汇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能够让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积累还很贫乏,从而有的放矢地补充多种文化营养。如果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以上感悟、触动和行动,这样的学生已经在逐步成长了。

(三)不拘泥于欧美,关注多元文化,培养全球视野

近年来,国际上非常注重音乐人类学视野的音乐教育研究,就是把音乐教育现象和问题放在其赖以产生的具体文化背景中去研究。这种理念促成了钢琴创作和演奏风格的多元化。以往提到钢琴音乐,包括20世纪钢琴音乐的时候,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欧洲作曲家,最多再加上几位美国作曲家。至于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都有什么样的音乐,人们似乎还没有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无论其科学技术是否发达,作为天地万物之灵,他们都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生活,丰富的音乐,恰恰记录了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比如南美洲,在古代曾经是印地安人、玛雅人等民族的天下,自从近代欧洲殖民者到来、欧洲文化的移入以及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这里有了音乐教育的启蒙;到了20世纪,南美洲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音乐家,如巴西的维拉·罗伯斯,阿根廷的吉纳斯特拉,还有著名钢琴天后阿格里奇等。他们以惊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及难以想像的艺术表现力,为世人留下灿烂的钢琴艺术瑰宝。

在近百年的钢琴发展史中,我国钢琴音乐领域不乏优秀作品,原创作品也时有出现。可是欧美尤其是德奥乐派的作品几乎垄断了高校(包括师范院校)钢琴教材,中国作品寥寥无几,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形成音乐文化的全球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突破了“两极”,朝着多极化发展。钢琴音乐也是如此。20世纪的钢琴音乐不仅在欧美产生了众多流派和大量作品,在中国、非洲、南美洲以及其他地区都有值得欣赏挖掘的作品。在钢琴教师的心目中,这些作品应该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应没有任何偏见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学生也要心无芥蒂地学习和欣赏欧美以外的各民族作品,以期逐步培养起“民族平等观念”和“多元文化视野”。■

[1] 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中译本).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2.

[2] 汪启璋.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8.

[3]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 胡艳萍.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9,03.

[5] 曹莉芳.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民族表现手法.音乐创作,2008,04.

猜你喜欢

钢琴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