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语

2017-01-28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界

卷首语

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往往离不开专业刊物的支持。在为本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交流、讨论的园地的同时,这种专门的学术刊物,还常常发挥着引领研究风气与研究方向的作用,是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文化论坛》从1982年正式创刊至今,已经走过35个春秋。35年来,在主管、主办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密切关注、积极传播国内外新的理论方法,为发掘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弘扬其丰富价值提供了重要阵地。经过几代学者和编辑同人的辛勤耕耘,《民间文化论坛》在极大促进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事业发展的同时,其本身也已成长为民俗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就此而言,这个刊物自身的发展同其所属学科的发展,达到了一种相互同步、相辅相成的状态。

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民间文化论坛》也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一度处在十分困难、甚至几乎难以为继的境地。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包括管理者、编辑者和学界同人在内各方面力量共同的坚守和努力,它最终还是克服了困境,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这个动荡起伏、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进步与刊物成长交相呼应的过程,也是刊物的编辑者与学界同人充分展示自己学术情怀的过程,而后者,可以说是支撑刊物延续至今的核心动力。

前些日子,为了纪念创刊35周年,《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围绕刊物与学术发展史的关系这一主题,举办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历届编辑部的多位老师和部分现任编委参加,一方面回顾和反思《论坛》过去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就如何更好地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展开讨论。在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意见和期望,同时,过去不同时期在编辑部担任负责工作的诸多老师,都动情地回忆了当年编辑工作中各种感人至深的细节,尤其是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大家同心协力、积极昂扬的工作热情,以及各位学界前辈在一点一滴的事务中表现出的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从后一类“口述史”式的信息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正是由于那些前辈学人对学术怀有坚定深厚的感情,《民间文化论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而他们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辛劳付出,本身也是对整个民间文化研究学术史富有温度的补充和丰富。

体现在《民间文化论坛》的开拓者和坚守者身上的那种精神和情感,实际上与《歌谣》周刊和《民俗》周刊时期的开拓者所具有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民俗学这门具有突出“人民性”“民主性”和浓郁人文色彩的学问独特魅力在其从业者身上打下的深刻烙印。也就是说,作为一门“有温度的学问”,民俗学为其领域的工作者赋予了更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情怀。

2014年年初以来,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文化政策引领下,由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力支持,《民间文化论坛》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经过学界同人的共同努力,刊物在学术面貌和学术水平上有了新的改观,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的取得,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刊物的工作者和支持者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前辈学者所开创和维护的学术情怀。而如何在对这种情怀的坚守与传承中,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与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大框架之下,以十九大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为指引,来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刊物,开拓我们的学术,将是摆在关心和支持《民间文化论坛》的全体同人面前的新的艰巨任务。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界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导言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学界亮点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总括*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