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温度的传承—《民间文化论坛》的学术担当

2017-01-28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

安德明

有温度的传承—《民间文化论坛》的学术担当

安德明

本会蒐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能不各尽一份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地录寄,因为在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未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①《发刊词》,《歌谣》第1号,1922年12月17日。

九十五年前,当中国民俗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歌谣》周刊创刊之时,其发刊词对主办者歌谣研究会的学术目的做了如上的概括,它其实也是《歌谣》周刊的办刊宗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刊物主持者在力求客观地表达自己有关歌谣搜集与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表达了对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当中“隐藏着的光辉”的特殊情感。假如结合当时上层精英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民间文化在社会主流观念中始终属于“下里巴人”的社会现实来理解,就可以进一步想见,《歌谣》的主持者们对民间文化所怀有的情感是何等地热烈,何等地真挚!

这种情感,在1928年正式创办的《民俗》周刊的发刊词中,终于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爆发:

我们读尽了经史百家,得到的是什么印象?呵,是皇帝,士大夫,贞节妇女,僧道——这些圣贤们的故事和礼法!人间社会只有这么一点么?呸,这说哪里话!人间社会大得很,这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半是虚伪的!尚有一大部分是农夫、工匠、商贩、兵卒、妇女、优伶、娼妓、仆婢、堕民、罪犯、小孩……们,他们有无穷广大的生活……这班小民永远低了头守着卑贱的本分吗?不,皇帝打倒了,士大夫们随着跌翻了,小民的地位却提高了,到了现在,他们自己的面目和心情都可以透露出来了……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要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验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把几千年来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的发掘出来!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②《发刊词》,《民俗》第1期,1928年3月。

这种富于激情的表达,是基于对民族文化中强烈的阶级差异性的义愤、以及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而发出的宣言,同时,也是民俗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学者一以贯之的“人民性”“民主性”立场的集中体现。

三十五年前,当《民间文学论坛》也即今天的《民间文化论坛》创刊之时,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随着“人民创造历史”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认识,民间文化的研究者似乎已经无需像《歌谣》周刊时期那样为减少和消除上下层文化之间的不平等而大声疾呼。因此,在其发刊词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办刊宗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学理论,发表对我国众多的民族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期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有所建树,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创作,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①《发刊词》,《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第1期。其中,除增加了更多新的时代思潮特征之外,那种把各民族民间文学(文化)视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不容置疑的态度、信念和决心,则格外鲜明,从中可以感受到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者对民间文化传统一如既往的热情,只是它表现得更加深厚,也更加沉潜。

过去的三十五年间,《民间文化论坛》始终坚守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在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创刊早期以《民间文学论坛》作为刊名的一二十年间,它对于促进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推动与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进一步提升,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曾多次听到今天活跃在民俗学领域的许多资深研究者,以及文艺学、当代文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些杰出学者,提及这个刊物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滋养作用。可以说,刊物的发展与学科的建设、学科队伍的养成是相互同步、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受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民间文化论坛》在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曾经有一段时间处在比较低谷的状态。但是,它最终还是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坚持了下来。究其原因,主管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学界同人的共同努力,是至关重要的保障,而更进一层说,主要还是由于那些管理者、主持者和参与者,有着坚定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有着对民间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这种精神和情感,与《歌谣》和《民俗》周刊时期的开拓者所具有的精神一脉相承,它源自于民俗学这门学问自身独特的魅力。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民众的生活文化,既涉及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涉及鲜活的生活主体即民众,因而,它本身就充满了富有人文色彩和人情味的“温度”。民俗学者的任务,主要当然在于记录、揭示和阐发民间文化传统的面貌、规律与意义,但维护和保障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这种“温度”的薪火相传,也是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在学术伦理问题以及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类的工作日益得到强调和普及的形势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人文属性,也使得这门学问的从事者大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既体现为上文所指出的对于研究对象和学科本身的热爱,又体现为日常交往过程中的与人为善。这一点,单从《民间文化论坛》历年工作者的身上,就能够看到鲜明的体现。他们既有对学术的执着,又有对学术对象的挚爱,更有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编辑者内部对一种伟大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情厚谊。正是在这种精神烛照下,我们看到,《民间文化论坛》的发展历史,除了富含学术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之外,还凝结着浓郁的人情味,传递着一种感人至深的“温度”。

2014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民间文化论坛》给予了更加有力的支持。2014新年伊始,《论坛》即成立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并在第一次编委会议上确定了调整后的办刊宗旨:“以深入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和阐发其规律与意义为基本任务,为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与民俗学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学术平台……主要发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尤其注重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①《刊首语》,《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这一宗旨,进一步突出了学术性原则,并试图把彰显中国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作为一项重要使命。自此之后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在中国民协领导、学界前辈与同人、《论坛》编委会和编辑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刊物的学术面貌和学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改观,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这近四年,正好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阶段相重合。可以说,《论坛》之所以能够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既同中国民协时任领导的具体支持直接相关,又是国家新的文化政策引领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与近年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着力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引领密不可分。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在逐渐复兴和重建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又为国人提供了诸多在文化间比较的视野之下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己文化的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日益有了一种更恰当、更合理的定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开始逐渐增强。十八大以后,由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动的因势利导,包括主流媒体和知识界在内的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了对民族文化价值与魅力的发掘与重新认识当中,这使得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自己文化所具有的特有的价值、特殊的功能,文化自信也因而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就此而言,《论坛》近年来的新发展,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整个国家大的文化发展形势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具体而微的一种体现。

在具体操作中,近几年的《民间文化论坛》,以前辈师长过去三十多年所积累的丰厚经验与卓越成就为基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加积极的拓展。

首先,栏目设置上,在保持以文类研究划分专栏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尤其注重“前沿话题”的设计,力求通过组织有关本学科重要理论与方法问题的集中讨论,来突出学术引领作用。另外,还通过开辟“关键词”专栏,对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重要概念、学术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等,进行集中的阐释和说明,产生了对学科中重要问题提纲挈领的效应。

其次,在学术取向方面,既注重国际学术的交流、比较,又重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概念体系的建设;既重视积累,又鼓励创新;同时,尤其强调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或当代学所应具备的现实实证属性,鼓励扎实的田野研究,倡导在坚持学术理念、尊重学术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几年来,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既涉及学术史、基本理论、调查研究方法,以及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传统文类中的前沿问题,还涉及“乡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数据与民间文学,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等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努力追求一种既注重学科内部理论与方法建设又把握时代脉搏、关心国家文化发展总体趋势的效果。其作者队伍的构成也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特征,在以本学科研究者为主的同时,也注意刊发诸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从不同视角讨论民间文化相关问题的文章;另一方面,作者中除大量来自国内不同教学科研机构的学者之外,还包括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法国、越南等诸多国家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研究者,他们的参与,使得刊物这几年来几乎每一期都至少有一篇来自国际学界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外学者围绕具体学术问题展开多元文化对话式讨论的栏目编排,《论坛》为国内学界提供了一种在切实可感的体验中了解国际学术现状、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机会。

第三,广泛团结学界各方面力量,以不同形式为刊物的发展做贡献。许多学界前辈、同人,都对《论坛》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从方方面面为刊物的进步发挥了作用。2014年成立的编委会,由全国各地在民间文化不同领域具有突出建树的二三十位中青年学者构成。这是一个因对《论坛》及民间文化研究事业的挚爱而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几年来,编委们或者根据个人专长分别组织专栏,或者结合各自的经验从多个角度为提升刊物质量贡献思路和办法,由此,不仅起到了实实在在改变刊物面貌的效果,而且,也进一步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学术友谊,强化了大家对于《论坛》这个共同学术园地的认同感。

尽管就以上这些具体举措而言,近几年的《民间文化论坛》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但在根本的理念和追求上,它所坚持的,仍然是过去的传统, 也就是坚持着从《歌谣》《民俗》直至《民间文学论坛》以来长期延续的、对民间文化本身价值及民俗学学术工作的“有温度的传承”。民间文化是一种“有温度的文化”,民间文化研究是一门“有温度的学问”,而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人,在探索和发掘民间文化内在价值、传承其“温度”的同时,也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创造着一种新的“温度”,一种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文精神与情感魅力的关系。几年来的《论坛》,正是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的坚持中,既努力体现学问自身的温度,又努力传承本学科的研究者及相关组织者所开创和坚守的传统,因而才能获得一定的发展。

近几年里,除了学界同人在不同场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刊物也得到了一些评价机构的认可,有不少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以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几条信息:一是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为《论坛》发来贺信,祝贺《民间文化论坛》在2015年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位列第20名。另一条也是在2016年,《民间文化论坛》被中国社科院人文社科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为来源刊。还有,就是2017年9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发来通知,《民间文化论坛》被列入2017《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当然,与国际国内一流的学术刊物相比,现在的《民间文化论坛》还有很多的不足,除了编辑技术层面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之外,最关键的,是需要更加广泛地团结本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人,更自觉地围绕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组织更有深度的讨论。唯此,刊物才能更好地实践自己的学术担当,即通过对相关传统持之以恒的“有温度的传承”,把自己建设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骨的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阵地。

K890

A

1008-7214(2017)06-0020-04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冯 莉]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导言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总括*
民间文学中关于“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