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少功《马桥词典》的现实观照

2017-01-28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韩少功词条词典

⊙刘 贵[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乡土文学研究

韩少功《马桥词典》的现实观照

⊙刘 贵[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异于传统小说的词典体展示了马桥世界的生活、风俗以及众多农民的精神面貌。词典体和众多词条勾连出丰富的马桥世界,韩少功没有在词典体小说中描写贯穿全文的主人公,也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完整的故事。韩少功更关注不同农民个体的精神世界以及乡土大众平凡、琐碎的生活,以此碰触更宽广的乡村世界。

《马桥词典》 词条 小人物 现实观照

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多个词条,小说中的词条包括人、动物和习俗等。《马桥词典》表现人物、讲述故事的方法不同于传统小说,我们无法简单地将它归为哪一类小说,但透过词典体小说勾勒乡村全貌,展示不同人物的努力,我们能感受到韩少功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关怀。南帆指出:“词典里面密密匝匝的词条纵横编织成一个庞大无比的网络。这个网络变化万千,伸缩自如。这不仅承载了现实的重量,并且决定了现实的结构。”“现实的重量”是韩少功对现实的深入思考,而“现实的结构”是建筑在词条之上对现实的描摹。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指出:“我写了十多年的小说,但越来越不爱读小说,不爱编写小说——当然是指那种情节性很强的传统小说。那种小说里,主导性人物、主导性情节、主导性情绪,一手遮天地独霸了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让人们无法旁顾。”显然,韩少功怀疑主导性人物、情节表现现实的能力。众所周知,现实主义小说在传统小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的主要人物和清晰的情节能集中、有力地展现社会现实。但正如韩少功所说,传统小说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着重展现主要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无法呈现更宽广的社会面貌。

在韩少功看来,“在更多的时候,实际生活不是这样,不符合这种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现实生活是由不同的人和多样的事件交叉汇合而成,无论是重要人物还是小人物,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个人的生活可能会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个人的生活并不会被完全公共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并且,典型人物代表的仅仅是整个时代或社会的部分特征,任何时代、社会中的个体都有差别。

因此,表现更宽广的现实、触摸生活的复杂面貌成为韩少功改变小说文体的动力。《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有意变革,它类似于工具书——词典,按条目首字母的先后顺序收录了众多词条,按字母组织起来的词条犹如浩瀚人生海洋中不同的人、事、物,人物没有固定的出场顺序,没有统一的主导精神。《马桥词典》本身就是马桥世界的简练再现,它的每一个词条代表着马桥世界的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物都是马桥世界中独特的“那一个”,也是平凡的“那一个”,他们不是集体或他人的点缀,不是烘托主人公的次要人物,而词条之间的交叉与互动正象征着马桥世界复杂的人事关系。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词条讲述故事、描写人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可能性。贯穿在小说中的词条犹如一个个独立的生命,它们之间又有着自然的联系和交汇,正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微妙的、不可预知的联系。通过词条的释义勾画出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趣味,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感受。《马桥词典》借不同的人物、角度展示世界,有助于读者思考个体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或集体的复杂关系。

韩少功描写人物、讲述故事的方法别具特色,他有时通过一个词条讲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展示一个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或直接以人物的名字为词条命名;有时多个词条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几件不同的事,刻画多个主要人物的面貌;有时词条中不出现人、事,只是事物或风俗的简单介绍。总之,“小说在叙述事件时,并不平均用力,只是在一些并不连贯的、跳跃式的书写中抓住一些有意义的节点加以展开,生出一些花花来”。按照时间线索讲述连贯的故事在《马桥词典》中很少出现,大部分词条包含着不同事件的零碎片段。

人物、故事的内涵只有在所有词条共同构建出的马桥世界中才能被激发,这也体现了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密切关系。韩少功之所以通过词条讲故事、写人物,不仅因为词条编织成的词典与他理想中小说表现现实的方式接近,还在于他想通过词条生动地表现小人物的生活。韩少功组织人物、事件的方式体现出他思考现实的方式和对平凡人物的尊重。

《马桥词典》中人物的出场并没有遵照时间顺序。例如,万玉这个人物主要出现在“发歌”“觉觉佬”“哩咯啷”“龙”“下”(以及“穿山镜”)等几个词条中。“发歌”一词中,万玉只是作为“发歌”习俗中的能人被一笔带过;“觉觉佬”集中展示了他在发歌方面的天赋和他对调情的“觉觉歌”的偏爱,以及他爱发牢骚、执着的特点。“觉觉佬”一词记叙了万玉的几件琐事:他去龙家湾推磨,因调戏妇女掉进粪坑,狼狈万分;想开党会被拒绝而牢骚不断;因“觉觉歌”放弃去城里逛的美差。“觉觉佬”中的几件事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万玉的多面人格。

韩少功在解释“哩咯啷”这个词的内涵时,引出万玉阻止岩匠志煌打老婆的事;词条“龙”写了马桥人在他死后发现他没有龙(男人的阳具),词条“龙”与“觉觉佬”相互关联,揭示了万玉风流倜傥表象下的深层原因;词条“下”(以及“穿山镜”)写了他对公社干部监视男女的抱怨。“龙”这一词条中,万玉已经死了,但在“龙”之后的词条中,他再次出现,可见,他的出场没有按时间顺序进行。

万玉还出现在其他词条中,这些散落在小说中的词条共同刻画出他的完整形象,这些词条的顺序以及各个词条间的联系,正如平凡的万玉本人的一生。但是,相对马桥世界中的其他人来说,他的一生同样是独特的。巧妙的是,韩少功没有在这些词条中直接评价万玉,点评和总结他的人生。韩少功将与万玉相关的事件散布在不同的词条中,在阐释词条的过程中,万玉的形象被逐渐勾勒出来。要把握万玉的性格,需要整合《马桥词典》中所有关于他的词条,从多方面观察他。万玉是马桥众多主要人物中的一个,并非小说的主人公,也不是配角。韩少功对小人物万玉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神仙府”一词牵引出的主要人物是马鸣,在马桥人的眼中,他是混日子的好吃懒做者;但在马鸣眼中,马桥人是愚蠢的俗人,不懂得欣赏自然和享受人生;在小说的隐含作者“我”的眼中,马鸣是不同于常人的可怜人;在作者韩少功的眼中,马鸣是马桥世界中高调勇敢的反抗者,他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的生命恣意飞扬。马鸣同样是众多人物中独特的“那一个”,拥有独特的精神。

《马桥词典》中,像马鸣、万玉这样的人有很多。例如,书记本义、书记婆娘铁香、三耳朵、红花爹爹罗伯等,这些主要人物多以并列的方式出现在与他们相关的几个词条或者某一词条中。例如,词条“罗江”主要讲了划船老人对逃船票的客人的穷追不舍;词条“九袋”讲了丐帮九袋长老戴世清传奇的一生;词条“宝气”写志煌的死脑筋、傻气;词条“神”“不和气”“走鬼亲”等主要记叙了与铁香相关的事件,刻画了她的性格特征。这些人物没有主次之分,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在众多的词条中丰富地呈现出来。

《马桥词典》中也有关于植物、动物的词条。“枫鬼”一词中,韩少功表明了他要给马桥的每一件东西立传的意向。被叫作“枫鬼”的两棵树看似平凡,但它们同样是承载现实重量的一部分。“枫鬼”与马鸣照着枫树作画后胳膊发疼的传奇故事有关,与日本轰炸马桥时将它们作为导航的标志有关,与树下死人后经常有乌鸦盘旋的传闻有关,它们承载着马桥的历史。虽然“一棵树没有人的意志和自由,但在生活复杂的因果网络里,它常常悄然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可见,一棵树也能成为窥视马桥世界的一个入口。

除此之外,《马桥词典》中的词条“洪老板”“三毛”主要写的是两头牛的故事;词条“黄皮”写的是一条狗的故事。这些植物和动物以一个个独立的词条构成《马桥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桥世界中独特的存在,它们不是传统小说中表现主人公情感的点缀,它们切实地存在于马桥人的平凡生活中,是他们寄托感情的特殊存在。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除了描写人和物,还写了马桥人的习俗、文化等。这些词条既是独立的,代表着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个习俗;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马桥世界独特文化的具体体现。“在马桥世界中,语言已经不再只是语言,而是作为作家民族文化心理的意象而存在着。在这里,每一种语词都可能是一段往事、一缕沉思和一束感情。”韩少功通过语言阐释词条的内涵,借文化气息浓厚的词条勾勒文明的剪影,这显然是对情节性很强的小说的抵抗,同时也是更恰切地展示马桥世界的方式。

一般来说,“肯”指人的一种心理趋向,但“马桥人把‘肯’字用得广泛得多,不但可以用来描述人,描述动物,也可以描述天下的万物”。“肯”体现了马桥人对万物的亲近感;词条“贵生”和“贱”代表了马桥人特殊的价值取向;词条“一九四八年(续)”代表了马桥人特殊的时间观念;词条“公家”指的是人们的某种观念意识;词条“晕街”指的是马桥人特殊的群体心理状态;词条“话份”指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和划分;词条“开眼”“启尸”主要写的是当地的习俗。

这些词条中夹杂着韩少功议论性的陈述。例如,词条“一九八四年(续)”中,他写道:“我曾经以为,时间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均量的、匀速的东西,就像平均分派而且方正整齐的一块块透明流体。不,其实这只是我们肉体感受到的时间,比方说是我们按部就班地诞生、发育、衰老直至死亡。”韩少功在这里借马桥人与外界时间观的错位,展示时间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内涵。

《马桥词典》中关于人、物的词条以及它们牵引出的事共同构成马桥的文化氛围,带有马桥印记的农民与下乡的知识青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显现出不同文化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差异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的功能。通过马桥世界,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样态以及传统文化内在的美与张力,而知识青年与马桥人的互动则展示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后产生的火花。

以当地风俗命名的词条体现出韩少功对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的追寻和探索,对传统文化深厚内蕴的探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为人物的思想、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总体上提升了小说的厚重感。马桥的文化风俗最终照亮的是个体的心灵,充分关注和关怀个体是《马桥词典》最根本的特征,它体现了韩少功对平凡人物的重视,和他书写更宽广的现实面的追求,这种关怀和追求自然地融入小说的每个词条中,带给读者极大的心灵震撼。

韩少功对农村文化和乡土大众的关怀与萧红相似,萧红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生死场》,不同于“五四”小说对农民讽刺式的暴露和批判,而是用心勾画出农民苍白的精神世界和麻木的生存状态。农民与当地文化风俗的密切联系、农民个体思想的贫瘠都是萧红重点展示的内容。我们能看到,韩少功对传统小说的质疑和写作的变革类似于萧红对左翼文学挖掘农民革命潜力的疏离。但相比20世纪30年代的萧红对乡土大众心理的简单勾勒,韩少功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刻画更加细腻,对乡土世界与农民关系的把握更加深入。

韩少功借词典体小说和密密麻麻的词条将马桥世界的人、物编织在一起,在词条形成的人物关系网络中,文化风俗渗透其中,使得《马桥词典》本身构成一种隐喻。《马桥词典》的独特文体显示出韩少功思考现实的方式和角度,词条灵活的形式成为他描绘小人物生活以及心灵的最佳途径,韩少功借词典体小说抵达对平凡人生的现实观照。

《马桥词典》出版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同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事实证明,《马桥词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典体小说对传统小说模式的突破上,形式上的创新体现了韩少功试图抓取广阔现实面的苦心,是他在创作层面上的现实观照,它启迪作家用心思考、研究现实生活,找到表达现实的贴切角度。

《马桥词典》“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是其内心世界所时刻涌动着的生命体验”,无论是韩少功本人还是《马桥词典》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马桥词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敞开的马桥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表现和思考现实的新方式。《马桥词典》字里行间涌动着个体的生命活力,散发着扑鼻的文化气息。

[1]南帆.《马桥词典》:敞开和囚禁[J].当代作家评论,1996(5).

[2]韩少功.马桥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孔见.韩少功评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4]何言宏,杨霞.坚持与抵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 者:

刘 贵,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韩少功词条词典
“大力士”纸片人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词典使用与英语学习
“函数及图象”错解词典
漫画词典
韩少功:“挑着粪桶”写作的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