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2020-05-26胡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韩少功寻根知青

摘  要:韩少功作为“50后”作家,一直奋战在创作的一线,笔耕不辍地为大众读者带来新的作品。后知青写作则是对韩少功创作生涯的解读角度,本文对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

关键词:韩少功;后知青;叙事

作者简介:胡佳(1994-),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现当代小说及思潮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韩少功于1972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小说习作《路》虽未公开发表,但已然在当地崭露头角;1974年公开发表《一条胖鲤鱼》、《红炉上山》等作品,在学界初露锋芒;1978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七月洪峰》,这是他首次在文学类的顶级刊物中发表作品,韩少功自此也逐渐走入评论家的视野,初露文坛。自开始创作以来,韩少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长短篇作品,如《月兰》(1979)、《西望茅草地》(1980)、《飞过蓝天》(1981)、《马桥词典》(1996)、《暗示》(2002)、《山南水北》(2006)、《日夜书》(2013)、《修改过程》(2018)等。韩少功的文学创作在不断求变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出色的学者对韩少功的文本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考量,其中几位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廖述务、海南大学的刘复生、北京师范大学的熊修雨、上海的项静等人,均已出版有关研究韩少功创作的著作并著述多篇研究论文。对于韩少功的研究在数量上是庞大的,截至201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知网以“韩少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找到在公开刊物发表的作品有1038篇,其中硕博士论文130篇(博士论文8篇、硕士论文122篇)。而对于“后知青”的检索结果只有213条,与韩少功直接相关的只有24条,所以本文将综述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笔者注意到当前评论界对韩少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类:

1、文体创作转变研究代表性的研究

此类研究从韩少功近年来的文体转变入手探究了韩少功文体转变的形式及意义。如任蓝在《从小说到非小说韩少功长篇小说文体创新探析》[1]中认为韩少功长篇小说的文体实验是他对权力、知识的某种警觉:生活的细节和具象无处不在杂乱无序,不停地冲击我们的记忆、感觉、情感、性格和命运;张敏霞的硕士论文《韩少功文学创作的常与变——在寻根脉络下的考察》[2]中认为,韩少功在文体上不只在于破坏更在于重建,将小说的界限扩大,在叙述上不断突破语言表达的极限。

但此类研究多是以细小的某一个方向如语言、文化、叙事的单独角度进行阐释,没有将各个角度综合。

2、针对寻根时期大方向的研究

此类研究是将韩少功在1985年前后的文学创作归为寻根文学,并且眼光仅处在寻根文学中,只看到了韩少功文学创作中的一部分。如韩彬在《未竟的话题——对寻根文学的反思》[3]中认为,韩少功在理论上提倡对非规范文化之根的追寻,想要证明所寻之根的强大,但是在创作中却展示了它的衰朽,感性文本对理论的背叛恰恰证明了无论非规范文化之根还是规范文化之根,都无力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根本。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少功在后期也创作了很多跳出寻根的作品,而这里并没有全面的概括韩少功后期的创作,缺乏了整体性。

3、代表性文本研究

此類研究是从韩少功的几部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的研究。如杨林《乍暖还寒的明媚——以<爸爸爸>为例谈寻根文学的文化追寻与困境》[4]是从《爸爸爸》这部作品着手分析的,谈的多是寻根方向的意义及文化,主要围绕着寻根的美学特征、悖论、困境、精神表达、话语秩序等等。如张爱华《<马桥词典>20世纪90年代文化寻根的升华》[5],因为《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在90年代以来的转型力作,表现的是与以往作品的对比,从语言文化层面进行剖析作品内涵,从文体上对《马桥词典》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如刘复生和韩少功《几个50后的中国故事——关于<日夜书>的对话》[6]从叙事的方式还有精神寻根等方面对《日夜书》进行探讨对话的。如杨庆祥《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7]是从文化焦虑、文化宿命和面临的写作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山南水北》。如芳菲《一次健康精神运动肇始——读韩少功的<暗示>》[8]、敬文东《具象能拯救知识危机吗?——重评韩少功的<暗示>》[9]是从“言”与“象”的关系、对语言的展现,全方位解析《暗示》。

以上这些对于单独的文本研究只是看到了韩少功具体作品中的问题或者新意,侧重于文本作品的研究及其意义,没有全面的概括出韩少功的其他特征来。尽管能细致的研究部分经典作品,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但是还缺乏整体性略显有些单薄,文本量不足。

4、与其他作家对比研究

此类研究将韩少功与其他作家进行对比,以发掘作家的独特性。如韩彬在《歧义的“寻根”》[10]中从寻根理论的歧义展开,认为韩少功、郑万隆、李杭育强调的是非规范文化而郑义则强调的是正规的规范文化——儒道文化;张朴在《新时期寻根小说研究》[11]认为,汪曾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作品中追求“和谐”和在小说“诗性”的营造,认为韩少功赞扬非官方文化才是民族真正的文化精髓,两人都注重在地域文化的描写,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地域文化的强烈关注。韩少功王安忆阿城对儒家文化的核心的一些“规范”和“传统”持批判和拒斥态度,认为真正的民族文化精华存在于野史民歌传说和庄禅哲学中。

5、研究资料的总结

此类研究以总论的形式去梳理概括韩少功的文学作品,以时间顺序总览全文多为梳理性的文章,对韩少功进行了盖棺定论式的总结。如廖述务的《韩少功研究资料》[12]、旷新年的《韩少功小说论》[13]。虽把握的比较客观全面,但与此前的作品有所重叠。

6、文化社会学研究

此类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现代性和现实与思想史及美学视角的研究方向以全新的一角窥探韩少功的整体创作,有新意,为韩少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如陈乐《现代性的文学叙事——韩少功的小说与“文革”后中国的现代性》[14]、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合著的《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韩少功文学创作研究》[15]、龚敏律《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16]。

而对于韩少功后知青写作方面,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叙事研究。此类研究以文本叙事的角度论述韩少功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如阎恺祺在《知青文学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日夜书><黄金时代>为例》[17]认为知青文学有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活上的跨越,通过城乡空间上的跨越,记忆空间的叙事以及空间存在的反思和话语空间构建的层次;高露洋在《对知青叙事的超越——论<日夜书>的意蕴》[18]认为韩少功从三个方面表现出超越了对知青题材的书写:一是知青时期与后知青时期的断裂;二是颠覆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政治运动的总体化想象;三是思考知青一代的生命经验。

(2)创作转变研究。此类研究认为韩少功的创作是不断变化的,从转变的角度剖析。如程光炜《韩少功的变线——从<西望茅草地>到<爸爸爸>的话题谈起》[19]认为韩少功的创作是变化的,从《西望茅草地》中的张种田的形象到《爸爸爸》中的丙崽分析人物形象的转变,虽然身体上进行着从湖南到海南再回到湖南的经历,但是精神上却一直是前进着的,不断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方向。梁小娟在《“归去来”:回望与凝眸——论韩少功的知青经验及其创作流变》[20]认为,韩少功六年的知青经验反哺于韩少功的写作思想和文学话语谱系的建构,将之情经验转换为话语资源、话语修辞。

(3)后知青文学研究。此类研究明确提出了“后知青”文学这一概念,展现韩少功与后知青写作的联系。如项静在《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21]认为韩少功的知青叙事把知青从表现对象转变成认识中国的方法论,展现韩少功那一代人的文化姿态和未完成的知青思想者形象的空间;陈鹭的《<日夜书>:“后知青文学”的当下书写》[22]注意到了“后知青”这一文学概念,用《日夜书》探究“知青后遗症”,并审视知青回城后所遭遇的困境。

(4)后革命研究。此类研究在后革命语境时代下分析韩少功的创作。如车志远在《<修改过程>:探索重新打开历史的方式》[23]认为在《修改过程》中韩少功用知青们的交叉换位,通过话语结构把握历史的真实价值,以打破文体界限、牺牲阅读快感的方式反思时代,用尽全力呈现现实的复杂性。杨建新的硕士学位论文《韩少功:“后革命”语境中的“文革”反思》[24]围绕着韩少功在“后革命”语境中持续反思文革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变化,争议和异质。

注释:

[1]任蓝.从“小说”到“非小说”——韩少功长篇小说文体创新探析[J].学术交流,2003.

[2]张敏霞.韩少功文学创作的常与变[D].河南大学,2017.

[3]韩彬.歧义的“寻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杨林.乍暖还寒的明媚——以《爸爸爸》为例谈寻根文学的文化追寻与困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

[5]张爱华.《马桥词典》——20世纪90年代文化寻根的升华[J].开封大学学报.

[6]韩少功,刘复生.几个50后的中国故事[J].南方文坛,2013.

[7]杨庆祥.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J].扬子江评论,2009.

[8]芳菲.一次健康精神运动的肇始——读韩少功的《暗示》[J].当代作家评论,2003.

[9]敬文东.具象能拯救知识危机吗?——重评韩少功的《暗示》[J].当代作家评论,2014.

[10]韩彬.未竟的话题——对寻根文学的反思[J].潍坊学院学报,2009.

[11]张朴.新时期寻根小说研究[D].安徽大学,2011.

[12]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13]曠新年.韩少功小说论[J].文学评论,2012.

[14]陈乐.现代性的文学叙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韩少功文学创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6]龚敏律.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2005.

[17]阎恺祺.知青文学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日夜书》《黄金时代》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18]高露洋.对知青叙事的超越——论《日夜书》的意蕴[J].名作欣赏,2015.

[19]程光炜.韩少功的变线——从《西望茅草地》到《爸爸爸》的话题谈起[J].南方文坛,2019.

[20]梁小娟.“归去来”:回望与凝眸——论韩少功的知青经验及其创作流变[J].江汉论坛,2019.

[21]项静.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22]陈鹭.《日夜书》:“后知青文学”的当下书写[J].文艺争鸣,2013.

[23]车志远.《修改过程》:探索重新打开历史的方式[J].小说评论,2019.

[24]杨建新. 韩少功:“后革命”语境中的“文革”反思[D].扬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韩少功寻根知青
韩少功的“根性”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笑的遗产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难忘知青岁月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寻根船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