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劈山开路先锋连”

2017-01-27沈昌山

孙子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官兵们连队战士

沈昌山

“劈山开路先锋连”

沈昌山

我叫沈昌山,曾任“劈山开路先锋连”连长,后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副部长,1990年9月离休。我今年83岁。每当我回忆起当年任济南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05团10连连长,与连队战友朝夕相处的日子,心里就有说不完的话。

1965年12月29日,国防部授予济南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05团10连“劈山开路先锋连”荣誉称号。1966年3月1日,命名大会在济南军区八一礼堂隆重召开,我作为该连连长从军区副司令张仁初手中接过那面绣有“劈山开路先锋连”的锦旗时,心情异常激动。我虽然没有参加过连队当年修筑康藏公路和赴胶东沿海等地的国防施工,但在与连队战友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听取他们的真情诉说与反复交谈,“劈山开路先锋连”历史上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和故事,使我难以忘怀。

用血汗浇铸“二郎山精神”

1949年4月2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的第七天,“劈山开路先锋连”的前身——陆军第11军工兵营2连组建于安徽安庆。随后,奉命到达浙江金华执行修路和消灭国民党残匪任务。1950年4月,连队响应毛泽东主席“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号召,挺进西北高原,参加了修筑康藏公路(西康雅安至西藏的拉萨)的伟大工程。因施工需要,连队当时整编为西南军区工兵第8团8连。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山多而险,平均海拔为5000米,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80多座;江多而深,有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有激流澎湃的怒江、澜沧江,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100多条。1950年5月,连队进驻西藏的门户——二郎山。二郎山,海拔3437米,位于四川省泸定、天全、荥经三县交界处,南连邛崃山,北接夹金山,是由川入藏的第一座高山,山上巨石犬牙交错,古树荒草纵横,荒无人烟,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倾盆大雨,一会儿太阳高照。八连担负的任务是用1980个人工日,在二郎山腰部打出一条长1900米的通路。部队到达二郎山第二天,便积极投身到施工中。官兵们脱下棉衣,穿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里挥锤打钎、钻眼放炮,单衣被汗水浸湿,冷风一吹,汗水又结成冰,衣服像盔甲一样硬,成了亮晶晶的“玻璃衣”。但是官兵们没有一个退缩的,他们高喊着号子,你追我赶,展开了竞赛。在高强度的施工中,八班长韦江歌由于一直坚持在工地上,虎口被震裂了,鲜血把钢钎都染红了。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晚上,他从贴身所带的针线包内取出针线,咬着牙,拧着眉,忍着刺心的疼痛,一针针地把裂口缝好,又涂上一层厚厚的凡士林,第二天,他又坚持在工地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家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干劲。石头被炸开,官兵们手扒肩扛,用树枝自编的抬筐运,许多大石头装不进筐里,战士们干脆用手抱,用肩扛。手磨出血,肩磨出泡,战士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鞋子磨烂了,官兵们找来布片包起脚板。布片没有了,他们又寻来野麻打草鞋,后来,野麻也寻不到了,官兵们只好打着赤脚坚持在工地上。就这样苦战了两个月,提前810个人工日,打通了二郎山。

1951年冬,连队接受了打通雀儿山的艰巨任务。雀儿山,地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由北至东南走向。主峰海拔6168米,终年积雪覆盖,有大小冰川三十余条。当地人传说:雀儿山五千三,自古无人烟,飞鸟也难过,人过不能还。然而,连队官兵们,脚板一跺,“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脚板高”,每人背上七、八十斤重的工具和粮食,向山顶冲去。山上肆虐的狂风,几乎把人卷走,干部战士手拉手,臂挽臂,艰难地行进,越向上走,呼吸越来越困难,走不了几步就喘不上气来。八班长韦江歌一次次地把战友背上的物品接过来,拼命赶到前面把背上的东西放下,又一趟趟地回来接体弱的同志,还不停地喊着口号鼓舞大家前进。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你拉我,我拉你,互相鼓舞,攀登八个多小时后,硬是爬上了山顶。山上空气稀薄,水烧不开,饭煮不熟,多数同志都憋得眼红脖子肿,天气变化无常,风雪冰雹无所不有,官兵睡在似冰窝般的帐篷里,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扫净被子上的雪花,割出冻在地上的毛皮鞋。而且还经常面临着大雪封山,忍饥挨饿的痛苦。一次大雪封山,全连一百多人二十四斤大米吃了三天。官兵们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山顶上抡锤开山,先是铲掉两米多厚的积雪,再用开水融化厚厚的冰层,然后在岩石上钻孔爆破。官兵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奋战了两个多月,又一次提前打通了雀儿山。

然沃沟,是康藏公路著名的天险,它由两道86米高的悬崖合抱而成,沟底是十多米宽的飞湍急流,顶端有两扇陡崖挤成一道二三米宽的狭缝,往山上看,像刀切一样陡峭,往下看是河流,气势险恶。阳光照不到这里,只有吼叫的“穿崖风”,阴森可怖。当地人称然沃沟是“鹰见愁,猴难攀,万丈深渊一线天”。连队的任务是在陡峭的绝壁中间拦腰劈出一条通路。受领任务后,最要紧的是尽快摸清下面的情况。八班长韦江歌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理由很充分,干这些事,他熟悉。韦江歌和邓南福、张远芝腰系绳索,吊向百丈深沟,及时摸清了沟底的情况。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官兵们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腰系绳子,轮换吊在空中荡着秋千打钎钻眼。绳索勒得他们筋骨酸痛麻木,“穿崖风”冻得他们浑身打哆嗦,呼出的热气在眉毛上、帽子上结成一粒粒冰珠,手上身上腰间都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大家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再难也不怕,再险也要干。就这样,连队官兵们脚踩峭壁头顶天,奋战三个多月,硬是在半山腰中把公路打通了。上级领导为表彰连队官兵,在然沃沟的陡壁上写下了“英雄战胜然沃沟”七个大字。

1953年7月,上级命令连队在五天内赶到怒江上游,架一座铁索吊桥。一声令下,战士们排成一字长龙,抬着每根1000多斤的铁索,在每人平均负重100多斤的情况下,劈棘斩荆,顶风冒雪,日夜兼程,三天半的时间,翻越了两座海拔4000多米高的大山,走完了340里的路程,把五根钢索运到江边。七月的怒江,洪水泛滥,激流澎湃。他们首先用一叶扁舟拉着铁丝,绕过激流险滩,接着用铅丝牵引钢索过江。铅丝细,铁索重,战士们磨破了双手,鲜血直流,就把铅丝绕在脊梁上,一寸一寸地往前爬,苦战三个昼夜,征服了怒江,一座铁索桥耸立在滔滔的江面上。

1953年冬,公路修到甲皮拉山,遇到了沼泽地。这里地面是一层蒿,表面杂草丛生,草蒿之间结成疙瘩,底下稀泥污水,人走上去像踩在沙发垫子上,一脚踩下去,脚拔不出来,还会越陷越深,号称“橡皮地”。连队的任务是铲除这些稀泥烂草,挖出一条平坦的大道。连队官兵两手一搓,裤腿一挽,纷纷跳入冰冷刺骨的泥水中,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战士们在里面,每挪动一步,都要付出全身的气力,腿被冰碴草根划出一条条血口子,没有人叫苦。对付草疙瘩,铁锨用不上,就用手扒,手指磨破了,也不包扎,草根上带着斑斑血迹。经全体官兵的共同奋战,很快一条宽阔的大道就展现在眼前。

1954年11月27日,经过四年奋战,东西筑路大军终于在太昭胜利会师,至此全长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筑路工程基本完成。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正式通车拉萨,在拉萨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剪彩仪式,拉萨市人民在布达拉宫前人民广场举行通车典礼大会。毛主席为康藏公路通车题词“庆祝康藏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幸福生活》的社论。各界人士的代表讲了话,筑路英雄发了言,部队进行了分列式表演,连队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为表彰连队对西藏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西藏军区为三排记集体一等功,八班记集体二等功,为八班长韦江歌记特等功,为张远志、冯家礼等五名同志记一等功,还有2名同志和21名同志分别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连队官兵用钢钎和铁锤炼就了激励连队不断向前的“二郎山精神”英勇顽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十年施工写辉煌

连队出藏后,又积极投身到国防施工任务中。从1955年到1965年十年间,连队从黄海前哨到东海之滨,从山东烟台到江苏赣榆,上高山,登荒岛,进坑道,钻山沟,十年施工,十年先进,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节约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锦旗38面。1955年12月,连队被整编为建筑第105团8连,1965年1月,改为建筑第105团10连。

1959年5月,连队奉命处理一项大塌方被覆任务,这里号称“塌透天”,两个月塌方290次,工程石质差,黄土烂泥石灰混在一起像豆腐渣。战士们仿佛又来到二郎山,二话没说,袖子一挽,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战士们手里举着钢钎、装炮杆,捅着那些工程顶部摇摇欲坠的石块。捅一下,哗啦啦掉一堆,再捅一下,哗啦啦又是一堆。坑道里的石碴在增高,头顶上的险石不见少,下边在往外运碴,上边在往下塌。抢运一个星期,没见石碴少,大家等不及了,扒出作业面,就开始穿孔。作业班长派出两名信号员,严密注视险情,发现险情立即发信号,穿孔的同志迅速散开,就这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好不容易打出一批炮眼,一排炮响过,松散地沙石经不住气浪的冲击,坑道顶上的险石哗哗啦啦落个不停,反而把以前剩下的一段工事也给堵死了,全连一个月提心吊胆的昼夜奋战白费了。连队官兵看着自己一个月的劳动成果一下子都毁了,眼都红了,大家近乎疯狂地冲向工程,他们不分班次,不分昼夜地盯在工地上,非要攻下这个难题不可。连队及时召开军人大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寻求解决办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发明了层层支撑法、横木挡石法、快速爬梯法等十多种排险方法,工程进度也在不断地上升。正当工程进展顺利地时候,一天,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坑口里的石头拌着沙土扑通扑通往下掉。在这个紧要关头,全连官兵冒雨赶到工地,一起投入到抢险战斗中。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与山洪作战,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工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巨大的山洪扑面而来,新修的工事摇摇欲坠,他们一个个像发了疯似的,奋战在狂风暴雨中。滚石擦破了皮肤,鲜血直流,顾不上包一包,防险帽被拱顶掉下的石头砸得坑坑洼洼,也不理会,硬是拼命把巨大的山洪改了道,把一根根粗大的原木牢牢地顶在拱顶。工程保住了,战士们却一个个变成了“泥猴 ,浑身冻得直打哆嗦,牙齿上下碰的咯咯直响。但他们仍自豪地说,不管怎么样,工事保住了,冷点怕什么,心里是热呼呼的。就这样,他们在虎口下作业,征服了一次次大塌方,提前安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60年7月,连队奉命来到了东海之滨一个远离大陆、渺无人烟、无树无水的小岛上施工。他们就地取材,用卵石垒房子,睡地铺。阴雨一来,雨水顺着卵石流进房子,衣服被褥全被浸湿,劳累了一天的战士们连觉也睡不成。战士们根据老前辈在雀儿山施工留下的经验:用石垒床沿,中间填上大石块,上面铺上海沙,再垫上草,既不硌背,下面还可以流水,垒成一个又一个的“海沙床”。一天夜里,台风席卷小岛,飞沙走石,把三排的帐篷刮倒,铺草刮没,战士们只好抱成一团在寒风中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又战斗在工地上。淡水对岛上的干部、战士来说可谓是“淡水一滴贵如油”。但是,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他们宁愿忍受干渴,也不让机器停转。一次,运水船被台风掀起的巨浪堵在港湾里,七天出不了航。海岛上蓄水池的淡水已经不多了,干渴威胁着大家。而当时灌注任务正紧张进行,施工也要用水。停工就意味着前一段的灌注就要报废;继续干下去,就得把食用水全部用到灌注上。先顾工程还是先顾个人?连队的同志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战士们跑向蓄水池,挑的挑,抬的抬,施工照常进行,把有限的一点淡水用到了灌注施工上。尽管大家嘴上干出了裂口,但没人去蓄水池喝一口水。指导员李跃义忍着干渴,端来一碗开水却没人接。他送给捣固手,捣固手又推给装浆手,装浆手哪里肯喝,又送给了带病上工的战士张孝元。张孝元端着碗里的水说:“不是同甘共苦吗?既然大家都不喝就让机器喝吧。”说完倒入水泥浆里。台风越刮越大,战士的斗志越来越高,七天完成的工程一天就完成了,比平时还提高工效百分之二十。

水越来越少了。除了上工地的,全连齐动员,把坑道里、石缝里的渗水取来食用。一次,二排下工归来,人人干裂的嘴唇结着血痂。炊事班特地给劳动量最大的二排留下点水,大家一看,顶多一瓢水,还不如一个人一天流的汗水多,谁也不肯喝。排长下命令:“传着盆子,每人喝几口!”可是盆子传了一半,水还是那么多。排长心疼战士们,只好带头喝了几口,大家才把这点水喝下去。国庆节到了,可风暴持续了十天,连石缝中的渗水也没有了,官兵们只好用海水煮饺子。副连长一边吃一边问大家:“味道怎么样,苦不苦!”战士们拍拍心窝说:“这里甜着哪!”。晚饭后,指导员李跃义舀了半碗水饺汤尝了尝,又苦又涩,还有股腥味。他眉不皱,眼不眨,咕噜咕噜把半碗水全喝下去了。大家一看,纷纷走向前去,舀起汤就喝了起来。事后,大家风趣地说,其实海水也没什么难喝的,只要憋着气,别品味,一样能解渴。

1962年,连队到达新泰莲花山,奉命在那里掏机窝,装飞机的窟窿跨度大,质量高,速度快。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大搞技术革新,根据不同石质,提出了锥形掏槽、楔形掏槽、偏掏槽三种爆破设想,施工进度突飞猛进。提前五年完成了施工任务。

“二郎山精神”代代传

1966年3月1日,这天是连队最庄严、最幸福的日子。“劈山开路先锋连”命名大会在军区八一礼堂隆重举行。济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长白如冰,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仁初、傅家选,军区副政治委员何柱成等领导同志参加命名大会。上午9时,大会在激越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军区副司令张仁初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1965年12月29日发布的命令,授予连队“劈山开路先锋连”荣誉称号,并把绣有七个金色大字的锦旗授予我们。谭启龙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全连同志集体和首长们在军区大院的门前进行了合影留念。3月3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刊登了连队的英雄事迹。

授称后,连队官兵继续发扬“二郎山”精神,转战山东、河南等十一个省市,纵横两万五千多公里,出色完成了莱芜口镇估堆山、费县牛岚山、平度大泽山指挥坑道等大型国防施工和经七路、经十路、济微路拓宽,趵突泉、小清河的清淤,鹊山、卧虎山水库绿化等多项地方建设任务,为国防事业和地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1965年命名以来,连队共荣获各种奖状、锦旗160面,28次被军区和全军评为先进集体,16次派代表出席全国人大和全军全国英模代表会议;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12次;有特等功臣1人,一等功臣9人,二等功臣12人,三等功臣286人。1965年至今,连队又先后4次改编。无论编制怎么变,但连队英勇顽强、艰苦创业的“二郎山精神”没有变,无私奉献、以苦为荣的优良传统没有变,雷厉风行、勇夺第一的作风没有变。

(责任编辑:周淑萍)

“The Pioneer Company Cleaving Hill to Carve Out a Way”

Shen Changshan

2017-01-19

沈昌山,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副部长。

猜你喜欢

官兵们连队战士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鸡蛋战士
无名战士有名剑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双语图片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
这里的连队和《军事历史》结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