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生态影视发展的思考

2017-01-27赵金元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影视人类

樊 秀,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关于中国生态影视发展的思考

樊 秀,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自然界作为人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唯一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为了人们长期关注的话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的自然观。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无节制的开发与无限索取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高科技的发展、理性的推崇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这种异化加速。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保护环境成为了生存和发展的主题。

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恶化;保护环境;生态影视;路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我们也正在经历着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环境问题,比如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雾霾天气。如何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优美二者协调推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影视是传播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术界研究生态影视传播生态理念也是从某一个具体的电影电视来探究它的生态理念,那么从宏观角度探究生态影视与生态理念二者的结合就成为重中之重。

生态影视,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社会与人之关系,探索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从事和表现独特的生态审美的影视艺术形式。生态责任、文化批判、生态理想、生态预警、生态审美和社会建设是其创作的突出特点。[1]

一、发展生态影视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指导

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是发展生态影视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是发展生态影视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人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为儒释道各家学说所共同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哲人认为人是内在于自然的,自然与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古代西方认为人与自然是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庄子指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因此天人是合一的。庄子在《庄子·齐物论》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庄子在《秋水》中指出:“天在内,人在外......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2]庄子认为:不要用人事去毁坏天然,不要用有心造作去损害性命。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荀子指出自然的规律性以及利用自然规律去使用、控制、变革自然的道理。荀子指出:“大天而思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这里指出与其歌颂天,等待天的恩赐,不如了解自然,掌握规律,使得自然得到合理的利用。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发展生态影视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发展生态影视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生活的客观世界,自然界分为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反过来影响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是人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直接来源,同时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一部分,即自然界是人为了生存必须与其持续作用的人的身体。[3]另一方面,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恩格斯也提出了“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

二、生态的困境和国内生态影视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理性的推崇和资本的逐利欲望对于生态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使得人类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改变,即人类利用科技改变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科技是把双刃剑,由于人类不恰当利用科技也使得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理性被推至极高的位置,理性的极力推崇使得人类破除了对于神、上帝的迷信,但是另一方面理性的极度推崇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是360°大转弯,从最初的迷信到对于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与破坏。

资本的逐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生产发展史,资本的逐利欲望推动着生产的发展,但是资本的逐利欲望也使得生产的发展以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生态影视的发展现状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在中国现今的语境下绿色更代表了人民对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丽中国的期盼。生态影视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方面,影视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是大众了解和关注目前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的窗口,是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渠道,为大众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提供推动力。

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生态影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最初的具有生态意识的科教影片《大西北种草》、《防治沙漠化》到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可可西里》、《天赐》、《森林之歌》等生态题材的影片,但是关于生态题材影片的整体形势仍然不乐观,题材内容的局限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是生态影视面对的主要问题。

1.“生态”概念的狭隘性与生态影视内容的局限性

首先,题材的局限性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态保护的理解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此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生态学”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对于生态影视的再认识和创造。德国生物学家于1866年对生态学下了一个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影视的题材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一切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题都可以是生态影视所表达的内容。生态影视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关于植被的保护、对于动物生存权利的肯定、沙漠化的防治、水资源的保护等,例如《河长》、《天赐》、《沙与海》、《天狗》、《森林之歌》,也可以是温室效应、生物变异、克隆人、核泄漏、剧毒品泄露、海啸、地震等可能导致的灭顶之灾,例如:反映全球变暖危害的《后天》、《未来水世界》、《难以忽视的真相》,反映生物变异的《哥斯拉》、《蚂蚁危机》,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剧毒泄露的《大气层消失》、《撒哈拉奇兵》等等。

2.生态影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

国内的环保题材的电影大多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类型单一化也是导致生态影视发展缓慢的原因。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那么就容易导致其娱乐性的淡薄,可观性不强。西方国家的环保题材的电影则以科幻片、纪录片、动画、恐怖片等多种类型呈现。《阿凡达》、《2012》、《后天》等就是科幻题材的作品。宫崎骏作为大师级的导演,也给我们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幽灵公主》、《天空之城》、《萤火虫之墓》、《风之谷龙猫》等一系列生态影视。

3.生态影视的成功范例

国内影片以《可可西里》为例,《可可西里》2004年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它的类型是纪录片。它是一部描述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对传统的生态观做出反思的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它反映了人类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人类对于自然的作用不仅有坏的一方面,当然还有好的一面,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强度。藏羚羊的皮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看似奢华的服饰需求,而剥藏羚羊皮的人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巡山队员却可以用生命保护藏羚羊。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可可西里藏羚羊尸体遍布的悲壮场面,呼吁人类守住可可西里,不要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去破坏那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影片中巡山队员的经典台词说道:见过朝圣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脏得很,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

三、生态影视发展的对策

生态影视要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要沾满铜臭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生态影视的创作要摒弃狭隘的市场观,把握电影电视的隐形影响和显性影响。一部承载积极价值观的电影电视更为重要的是向大众传达积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些正能量东西的效益是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而且精神因素可以转化为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长足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无疑是患了缺乏远见卓识的短视症。

一批责任意识强的优秀导演是打造有质量环保题材电影的可靠保证。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用冯小刚导演的话说是:“一堆糊涂蛋,在拍一堆糊里糊涂的电影,给一群糊里糊涂的观众在看”。目前中国电影生态就是为了追求高票房、高利润,从而电影呈现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电影内容脱离群众。生态电影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存,必须有一批责任意识强的导演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怀着终极关怀来寻求生态电影的思想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

生态电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绽放光彩最终要依靠作品说话。好的作品是生动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幽美的音乐的结合,高科技的运用也是取胜的关键。生态题材的电影要依靠情节、画面、音乐、科技来取胜。国内生态影视也要克服形式的单一性的缺点,使电影的表达方式不仅局限于纪录片的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多种题材,运用恐怖片、动作片、科幻片等多种形式表达,最后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发展电影的科技部分。

全民倡导生态文明的大环境是观众认可生态影视的重要保证。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在于观众的认可,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是生态影视发展的前提也是生态影视发展的最终归宿。我们要在全社会宣传“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5]。反过来生态影视也向大众传播生态理念,通过表现大自然的唯美与自然界的危机方式来警醒人们对于自然的保护。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生态影视文化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歌颂山水的文艺作品和哲学思想,影视作品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升华。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使得中国人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无不敬畏,这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方依然存在。比如,人们会选择特殊的日子祭拜山水。影视作品中要加强宣传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1]于晓风.媒介生态学与中国生态影视[J].东岳论丛,2014,(4): 74-78.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孙春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07).

(责任编辑:娄 刚)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film in China

FAN Xiu,ZHAO Jin-y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

As nature is the sole source for man to procure living materials and productive means,the relation of man to na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propounded the ecological view“The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Marx pointed out that man is one part of nature and“nature is the inorganic body”.The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kes man tap nature excessively, alienating therelationship betweenmanand nature,andwhat’sworse,this alienationiseven worseneddue to thehigh technology,rationality and capitalists’pursuit of profit.Therefore,the relation of man to nature needs to be reviewed;protecting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them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ecological view based on Marxism;ecological deterior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cofilm;path.

G41;X-4

A

1009-3583(2017)-0147-03

2016-10-23

樊 秀,女,山西忻州五寨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基本原理研究与教育研究;赵金元,男,云南鹤庆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猜你喜欢

自然界影视人类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