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军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的动机探析

2017-01-27曹心宝肖逸夫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龙云中央红军蒋介石

曹心宝,肖逸夫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滇军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的动机探析

曹心宝,肖逸夫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龙云主动请求滇军出兵入黔,参与对中央红军长征的围追堵截,其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地方自保、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想主旨,又有出于拥蒋反共的诚意,还有借机提升云南、滇军在全国地位和影响的动机,是各种因素和利益权衡的产物。当然最终目的,是维护自己在云南的半独立的统治地位。

滇军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动机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入黔。1935年1月5日,云南王龙云在未奉中央任何命令,黔省也无请援电信的情况下,主动致电蒋介石,要求滇军入黔,“相机防剿”中央红军。这符合蒋介石使西南实力派与中央红军互相厮杀,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的意图,自然求之不得,爽快答应。这样就有了滇军入黔围剿中央红军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那么龙云为什么主动要求滇军入黔,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下面根据本人掌握的档案和文史资料,浅析如下。

一、出于地方自保、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需要

对云南王龙云来说,派滇军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地方自保、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敌”当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怕蒋介石借追剿红军之机而使中央军进入云南,进而危及自己半独立的现行政权;二是怕云南落入红军之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并于12月突破湘江向贵州前进,给志在统一西南的蒋介石以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追剿中央红军的过程中,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时就曾对陈布雷说:“川、滇、黔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从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1]足见蒋介石的计划。

龙云原本并不十分关心中央红军西走,及中央红军入黔时,龙云在震惊之余,先后召开了好几次会议商讨对策。孙渡向龙云建议说:“蒋介石这次追堵共军,实怀有一箭双雕的野心,不仅想消灭共军,而且还想乘便消灭地方武装。……如果共军进入云南,则中央军必跟踪而来,那就会使云南政局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防堵共军,还是以出兵贵州为上策。在共军未进入云南以前,应尽最大努力去防堵,总以不使共军进入云南为最好。”[2]经过商议,龙云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蒋介石的政治意图后,决定采纳孙渡的建议。为了防止中央红军进入滇省,御敌于国门之外。龙云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是接济黔军王家烈、犹国才弹药三十万[3],以增强黔军堵追红军的实力;一是直接派滇军入黔,防堵红军。

故1935年1月5日,龙云在未奉中央任何命令,黔省也无请援电信的情况下,主动致电蒋介石,提出“共匪窜黔,滇中已集中兵力,相机防剿”[4]。对龙云的主动请缨,蒋介石当然是求之不得,故于1月8日正式电令龙云:“迅调所部,至少12团,先行开赴毕节,相机联络川、桂、黔军,极力堵匪西窜,以免蔓延”。[5]龙云则回复蒋介石,答应派滇军移驻贵州毕节,并表示“先头部队十日内可达。全部则约两星期”。[6]由此揭开了孙渡率滇军三个旅进入黔境毕节,拦截、尾追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1月12日蒋再电催龙云:“俟滇军到毕节,即约期会剿”,“希速饬所部早日开拔速进为要”。[7]当刘湘、贺国光电催滇军“进驻叙永或古蔺,联合川军,防匪西窜”时,龙云于1月18日向蒋介石声明:“查此种计划,似觉不甚明了滇省情形。盖本军此次奉命出发,乃系仓卒启程,轻装就道。人数虽一万五千,然只能为对匪作战之一单位,如深入,则一切均成问题。即兵之自身与给养皆感困难;且滇边空虚,转多顾此失彼之虑”“本军到毕节以后,只宜掩护滇东,再相机联合防剿。若邃深入,则事实有所不能。谨先声明,即祈鉴核。”[8]

李明、何玉菲研究指出“从一月份蒋、龙之间往来的有关电报可以明显看出,蒋欲驱使滇军出省为其夹击红军效力,而龙云集中滇军的主旨则是为了保境自卫,即使奉命进驻毕节,目的仍在‘掩护滇东’。移驻安边等地后,则仍念念不忘要‘兼顾滇边镇雄、彝良’。由此可见一月份的龙云指挥滇军集中与出省的目的,都因惧怕红军长驱入滇而以保境为第一要旨。”[9]1935年4月中旬,红军进至黔境盘江,与云南近在咫尺,龙云认为红军“不外渡盘江而入滇,抑或入桂”,于是讯调滇军第一旅(旅长刘正富)入黔开赴兴义,其目的仍然是想拒红军于滇境外。龙云4月17日致孙渡电中说得很清楚,“匪入盘江。此间已令刘旅正富先率步兵三团,巧日由曲靖、平彝出发,限马日到达兴义截堵。”[10]

二、出于拥蒋反共的需要

龙云之所以派兵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还有拥蒋反共的动机和目的。龙云从1927年开始担任云南省主席到1945年被蒋介石赶下台为止,统治云南长达18年,被称为云南王。龙云掌握云南政权后,虽然和蒋介石存在着维持独立和追求统一的矛盾,但又和蒋介石存在共同利益,对蒋介石存在依赖,因此,在其统治云南前期,采取了拥蒋反共的方针。这是由两方面因素使然,一是龙云本人出身彝族的上层社会,加上现行云南统治者的身份,决定了龙云政权的阶级利益与南京政府的诉求具有一致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和蒋介石具有共同的反共性。一是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各派军阀你争我夺,战乱频繁,龙云虽然控制了云南,但地处边陲,力量有限,要在各派军阀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在国内寻找强有力的势力作为自己的后台和靠山。而控制南京政府的蒋介石,在当时国内各派势力对峙和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可算是当时的强者。因此,投靠蒋介石,寻求其支持,便是龙云的必然选择。正如龙云之子龙绳武所说:“我老太爷和蒋先生谈不上有什么私人交情,他们两人只有利害上的交情。老太爷认为蒋是一个已经形成气候的领导人物,所以支持他。”[11]

正因为如此,在西山会议派及改组派反蒋,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国民党派系斗争的重大事件中,龙云都坚定地站在蒋介石一边,全力以赴,助蒋一臂之力。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他也和蒋介石相呼应,反共不遗余力。1928年1月17日,龙云在被蒋介石正式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同一天,就公开打出反共旗号,在云南正式成立了云南的“清共委员会”。同年4、5月间,龙云召开了所谓的“内政改革会议”,会议通过了进行清党、财政改革、国库管理和消灭土匪武装四项决议。把清党作为四项“改革的先决条件”。此次会议明显是一次拥蒋反共会议。会后,省政府委员、外交事务专员兼云南省清党委员会主席张邦翰在给英国驻昆明领事馆送去的一份照会中,说共产主义“是掠夺成性的野兽,其目的是要消灭军队和文明,以便实现其各种各样的强暴、凶恶的计划。……他们是人类的敌人。”[12]鲜明反映了这一时期龙云的政治态度。到一九二八年末,龙云以清党为名所处决的人士达到四百。1930年,龙云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更是猖獗,致使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一度中断。

龙云的竭诚拥蒋反共,也不断得到蒋介石的提拔回报,1931到1935年龙云先后成为国民党第四届中执委候补委员、二级上将、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1935年龙云派滇军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除了对蒋介石中央势力插手云南的防御,对自己半独立地位的维护外,对蒋介石的支持和拥护,对共产党的仇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霍尔研究指出“当长征红军迫近贵州时,龙云反复考虑了形势。他给王家烈和犹国才拍电,略述了贺龙、肖克部队和其他从江西撤出的红军进攻贵州的可能性。他呼吁王、犹消除隔阂,‘如果这一传闻是真实的,共产主义的灾难将降临整个西南,而不仅仅是一、两个省……可以相信,你们将利用这一机会真诚地合作,以便我能尽一切办法援助你们,消灭共产主义。’”[12]龙云及其亲信确信,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并不适合中国,其存在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迟早总归消灭。据第三纵队滇军司令孙渡回忆,在1934年冬龙云召开的云南高层会议上。“绝大多数都认为红军只有少数力量,在大军跟踪紧追、各省军队到处堵截的情况之下,‘实无幸存之理’。省政府委员周钟岳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一开始就断言红军‘已临末日’,并举由秦汉以来一直到太平天国时代的农民起义(一该说成‘流寇’),来与红军相类比。他还为红军算命,说太平天国尚有十三年的命运,红军的命运比太平天国还短。龙云也断言红军‘必同石达开一样到大渡河而败亡”[9]。在龙云1935年3月7日、12日致入黔滇军将领孙渡、安恩溥、鲁道源、龚顺璧等电报中亦明言“赤匪狡诈,早所共知,但共产主义不适中国,已可断言。无论敌情如何变化,仍在我包围之中,共匪既无政治凭藉,迟早总归消灭。”[13]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龙云派滇军入黔拥蒋剿共,是基于一定诚意的。1935年2月25日,在“龙云责备孙渡行动迟滞命遵漾电行动”中,就明确言及,“需知此次劳师糜饷,实为国家除巨患,并非借出兵以敷衍中央为得计。前者已矣,务需遵照日前委座漾电,转令各节,切实奉行,勿遗后悔为要”。[14]在同一天,“龙云告诫孙渡滇军应破除畏难苟安积习电”中又言“应转饬各部,破除畏难苟安积习,遵照委座漾电计划原则,随时商承伯灵、乾初两兄,联合川黔友军,协同进剿,不分地域,不分久暂,总以歼灭此匪为唯一职责。若在因循,或有贻误,对于委座与人民,亦恐无以自解也。”[15]王叔堪在《龙石的上台和下台》中也回忆说:“这个时候,龙云可以说是衷心拥护蒋介石的统治的。”[16]当然,龙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想以派兵入黔拥蒋剿共的诚意,换取蒋介石对自己云南半独立地位的承认和维持。后来,龙云也如愿以偿,蒋介石并没有像搞掉贵州实力派王家烈那样立即搞掉龙云。龙云仍旧维持着“云南依然是我家天下”的地位。

三、出于借机提升云南、滇军在全国地位和影响的需要

龙云认为滇军发动和参与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大大提高云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滇军的光荣,是云南的光荣,同时也是自己借以在云南维护半独立统治的政治资本(因为龙云也参与其中),因此,龙云要求和责成云南省教育厅在云南全省各学校实施护国主义的精神教育[17],以提升云南人的自豪感。但龙云同时也以1930年中原大战时,自己为支持蒋介石,派卢汉率滇军入桂,围攻南宁,结果被桂军打败为耻。故1931年以来,龙云卧薪尝胆,向法国购买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整军建军,力图重振滇军雄风。经过龙云的苦心经营,滇军拥有法式军火装备,军容之盛,中央军为之逊色[18]。

而此次派兵入黔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龙云认为给滇军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提升云南、滇军在全国地位和影响,恢复历史荣光,血洗耻辱的良机。故龙云于1935年2月6日就任蒋介石委任的剿匪军第二路总司令后,把自己的心思对滇军前线将领和盘托出:“我滇军护、靖两役,中外驰名。乃民十九入桂,军威一落千丈,致启人轻视。近年以来,虽力求振作,但于国家无有表见。此次出征,全局所关。数年未清之共匪,今已西窜,经过数省,亦未得消灭。现在我滇出师,适值匪势已衰,为国家利害,诸弟前途,本省以后地位计,均在此一举。兹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时。所望振作,勿失此良机。”“一旦与匪接触,勿惜牺牲,当以军誉为重。”[19]后来,龙云也多次以之敦敦告诫滇军将领。如1935年2月15日,“龙云饬孙渡勿再瞻顾电”中道:“滇军自靖国以后,声誉日降,复由桂失利,尤一蹶不振。不特影响本省政治、军事,更碍及国家统一。此次奉命出发剿赤,行动迟滞,兵未出境而匪已侵入,不无有碍观听。所幸共匪远来疲惫,已成弩末,现尚徘徊边境,报效党国,千载良机,一旦接触,务持独立作战之精神,报最大牺牲之决心,庶可挽既堕之军誉,成不世之丰功。……为本省军政计,为本军前途计,均需努力图功,勿稍瞻顾。务望激励官兵,奋勇杀敌,慎勿使敌匪脱围远窜,功败垂成也。”[20]2月16日,“龙云再令滇军分头进击免贻人讥电”中又道“须知此次剿共,中外注目,勿以等闲视之。于历史及滇省之地位,在有关、与内战迥异。机不再来,愿各将领遵照按月迭电,抱绝大牺牲,为党国除巨害,放剿共之异彩,留历史之光荣,不愿保存实力为满足,贻人以讥。”[21]

后来,龙云听说滇军在4月8日、9日取得观音山、黄泥哨的所谓“大捷”后,自然十分兴奋,立即向省政府秘书处交待发一个关于滇军在黄泥哨作战情况的通报并加以宣传。通报电稿大肆吹嘘说:“滇军于9日在黄泥哨与‘共匪’战斗甚烈。当日击毙共匪三千余,俘虏无算,正在清点中。因击毙人数过多,朱、毛及其他匪首是否在内,未得明确,亦在清查中。”“查该匪由赣西窜以来,此为第一次之大创,牺牲甚巨,”[22]蒋介石为鼓励滇军为自己剿共效力,就此于4月11日、12日接连致电龙云,对滇军、龙云加以表彰,谓滇军第三纵队“行动敏捷,忠勇可嘉”,“此皆兄训练成绩之表现,曷胜欣佩。”[23]“查此次观音山、黄泥哨之役,我第三纵队行动迅速,果敢奋战,卒能一往无前,催彼顽寇,深堪嘉尚。兹特颁发第三纵队奖金三万元。”[24]龙云接蒋介石表彰电后,更是欣喜若狂,于4月15日致电入黔的滇军第三纵队各旅团长,大发感慨,谓“委座电令颁奖”,“欣慰实深”。“我军此次以少胜多,独催强敌。观听为之一新,较之畏匪避匪之流,不啻天壤。”龙云回忆1930年滇军入桂战败之耻说:“滇军自以前由桂失败,一蹶不振,二十年以后之新声誉,自兹树立。”[25]

正是由于滇军在贵州对中央红军的‘拦截’、‘追剿’和赴贵阳解蒋介石之围,“勤王救驾”,后来蒋介石论功行赏封龙云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龙很以为荣,据龙云的幕僚马子华说:“蒋介石为了酬谢龙云输诚追击红军,便封他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这有点像清代的‘云贵总督’了,龙为了这份‘光荣’,把昆明市的东大街改名为绥靖路(即现在的长春路),并在大东门外,建立‘绥靖门’以示纪念”[2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龙云主动请求滇军出兵贵州,参与对中央红军长征的堵追,其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地方自保、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想主旨,又有出于拥蒋反共的诚意,还有借机提升云南、滇军在全国地位和影响的动机,是各种因素和利益权衡的产物。当然最终目的,是维护自己在云南的半独立的统治地位。最终结果,如其所愿。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霍尔所指出,一九三五年发生的政治事件,“巩固了龙云的权力,而不是削弱了它。其他省的军阀,有的已成为中央政权扩张的牺牲品,有的被迫交出了地盘,而龙云却完全保住了自己的统治权。”[12]

[1]晏道刚.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册)[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1.

[2]孙渡.滇军入黔防堵红军长征亲历记[A].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贵州省博物馆.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C].贵阳: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1982.467.

[3]龙云为滇已集中兵力防堵红军致蒋介石函(1935年1月5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34.

[4]龙云为滇已集中兵力防堵红军致蒋介石函[A].周朝举.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一分册)[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279.

[5]蒋介石电令龙云调兵12团开赴毕节[A].周朝举.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一分册)[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289.

[6]龙云复蒋介石齐电(1935年1月8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35.

[7]蒋介石命滇军早日开拔速进电(1935年1月12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35.

[8]龙云声明滇军无力深入电(1935年1月18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37.

[9]文思.我所知道的龙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65.49.

[10]龙云派刘正富旅开赴兴义堵截红军电[A].周朝举.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二分册)[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1288.

[11]张朋园访问、郑丽榕纪录.“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7.

[12](澳)霍尔著、谢本书等译.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7)[A].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C].1984,(1).442.534.539.

[13]第2路军龙云扶机电令、龙云嘱滇军于围堵战中务收功以振军誉[A].周朝举.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中集第二分册) [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937.962.

[14]龙云责备孙渡行动迟缓命即遵漾电实行电(1935年2月25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04.

[15]龙云告诫孙渡滇军应破除畏难苟安积习电(1935年2月25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04.

[16]王叔堪.龙石的上台和下台[A].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八辑重九风云[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56.

[17]龚自知.抗日战争前龙云在云南的统治概述[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C].1963.50.

[18]杜聿明.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A].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蒋介石与各派系军阀斗争内幕[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234.

[19]龙云就任二路军总司令告诫滇军将领电(1935年2月6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04.

[20]龙云饬孙渡勿再瞻顾电(1935年2月15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68.

[21]龙云再令滇军分头进击免贻人讥电(1935年2月16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89.

[22]云南省政府秘书处关于滇军在黄泥哨作战情况的通报电稿(1935年4月10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70.

[23]蒋介石表彰滇军电(1935年4月11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72.

[24]蒋介石奖滇军三万元电(1935年4月12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76.

[25]龙云勉励滇军各旅团长电(1935年4月15日)[A].云南省档案馆.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C].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78.

[26]马子华.一个幕僚眼中的云南王龙云[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3.49.

(责任编辑:娄 刚)

On the Motivation of Dian Troops Coming to Qian for Intercepting Central Red Army in the Long March

CAO Xin-bao,Xiao Yi-f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Long Yun actively requested his troops to enter Guizhou for intercepting the Central Red Army,the purpose of which is multifacet:his doing so was not only for his own interests of defending his troops,but for supporting Jiang Jie-shi’anti-communist and even for improving Dian troops’position or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atthat time.But anyway,his eventual purpose of doing so is just to maintain his own dominance in Yunnan.

Dian troops’comin to Qian;intercepting;the Central Red Army;motivation

D231

A

1009-3583(2017)-0029-05

2016-1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长征文化研究与传承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15KRIZY01);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5JD110)

曹心宝,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长征史研究。

猜你喜欢

龙云中央红军蒋介石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中央红军突破湘江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
省主席为何放弃走后门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