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与教学建议

2017-01-27刘媛

中国考试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情境

刘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研究与教学建议

刘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本文结合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与新修订的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高中课程标准,以201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政治试题为例,分别从试题立意、评价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4个角度展开,探析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要求,并对教学提出5点建议。

高考改革;高考政治;核心素养;考试与教学

1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试题分析

1.1 试题立意——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试题立意反映了考查目的,是设计试题的核心和主题。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政治试题以立德树人贯穿全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试题有机融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和要求。试题力求给考生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凸显高考的育人功能。

试题通过考查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使试题的主题和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考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中全国Ⅲ卷第21、22题分别讲述《大国工匠》中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感染考生,并体味工匠精神的伟大,产生对“敬业”这一价值准则和传统美德的情感认同,传递正能量。全国Ⅰ卷第39题针对个别人编造并借助网络等媒体传播歪曲历史否认英雄错误言论的现象,引导考生通过对错误言论的批驳,以及对守护英雄、学习英雄的实践方式方法的探究,意在引导考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1]。

试题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从多个角度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心灵得到滋养。全国Ⅱ卷第19题,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陕西华阴老腔演出队与摇滚歌手联袂演出为话题,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

试题关注并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全国Ⅰ卷第18题,以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彰显了法治精神和价值取向。

1.2 评价情境——搭建舞台,表现素养

情境是若干条件综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世界,即情境就是若干条件的综合[2]。评价情境作用于考生的心理场,引发考生调动学习内容(如生活经验、学科知识、技能、方法),解决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是检测考生通过学习后获得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考生在调动知识、技能与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

2016年全国Ⅰ卷第20题“我国的智库建设”、第38题“一带一路”,全国Ⅱ卷第18题“联合国70周年峰会”、第38题“新能源汽车发展”、第39题“精准扶贫”,全国Ⅲ卷第17题“公众参与权力清单的制定”、第20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1、22题“大国工匠”、第38题“互联网+”等题材,情境反映国家当前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等领域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向考生传递积极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有助于启发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的使命感并培养其担当意识,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2016年全国Ⅰ、Ⅱ、Ⅲ卷的选择题,多以指代的方式设问,如“这一规定”“这一做法”“这一论断”等;在非选择题部分,设问中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对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考生作答须依据获取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和重组有关学科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方案,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评价情境为提升考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在具体问题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载体。

全国Ⅰ卷第19题“华阴老腔”、第22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国Ⅱ卷第13题“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第21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国Ⅲ卷第13题“试客”、第17题“建立自由贸易区”、第19题“《辞海》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等情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自然与科技等不同领域,情境素材内容丰富,有助于更多地调动考生的生活经验及学科知识,并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考生在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凭借记忆完成任务要求,从而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亲近考生的评价情境拉近了考生与情境的距离,引导考生快速进入情境,有利于考生理解作答,展示学科核心素养。

1.3 学科任务——准确对应,素养外显

学科任务活动,是充当将内在的核心素养水平外显为可观测行为表现特征的“桥梁”,是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基于学科课程性质和育人价值,思想政治学科任务活动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的问题[3]。不同的学科任务诱发不同素养行为表现,选择合理的学科任务,问题和任务准确对应,有助于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显,实现考查目标。

描述与分类,要求考生能够描述事物或问题的性质、特征、表现,能够按照某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类。例如,全国Ⅰ卷第17题“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哪个国家机关的权力”、全国Ⅱ卷第12题“判断哪个图示正确反映‘洛阳纸贵’”、全国Ⅲ卷第13题“试客的购买行为受何种消费心理引导”。

解释与论证,要求考生针对情境中的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相关知识和学科方法,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例如,全国Ⅰ卷第38(1)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全国Ⅱ卷第39(2)题“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预测与选择,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运用所学原理对行为、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全国Ⅱ卷第38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全国Ⅲ卷第38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辨析与评价,要求考生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辨析、辩护与辩驳。例如,全国Ⅰ卷第38(1)题“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从价值观维度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进行判断、评价并批判。

分析学科任务中的设问,可以是封闭性的,具体考查某个学科核心素养;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如全国Ⅰ、Ⅱ、Ⅲ卷第39(3)题的设问均为开放性,或围绕主题“列出发言要点”,或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开放性设问鼓励考生独立思考,鼓励考生展现创新方法、创新推理和创新解答,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

1.4 学科内容——综合运用,三基并重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4]。完成任务要求,需要不同模块知识的支撑,贯通多学科视角,知识内容体现学科综合或(跨)学科,要求考生能够建立各学科(模块)领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全国Ⅰ卷第38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试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作答,知识指向明确;同时试题要求考生从沿线国家、中国两个角度分析说明,试题为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提供了空间,对“知识”的综合性呈现更高要求。

全国Ⅱ卷第39(3)题要求考生“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任务开放,知识指向模糊,考生可从经济角度提出,要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或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或从哲学层面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关系的角度,提出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样设置问题,除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水平,还突出体现了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可谓是“三基并重”。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坚持立德树人,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价值所在。全新的育人模式,需要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变革。

2.1 坚持正确价值引领

政治课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思想政治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依法治国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应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发挥教学育人功能。

2.2 围绕“议题”整合必备知识

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学聚焦于培养“人”的问题,聚焦于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发现和展示任务,并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和践行,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6]。要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讨,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开放的议题讨论,强化辨析,理性面对不同观点,自主辨识、分析,自主作出判断,实现价值引领,在描述与分类、预测与选择、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中深化认识、提升能力、坚定信念,实现积极价值引领。

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离不开知识教学。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强调应用性。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不能以让学生背会“条条”,默准“条条”为目的。第二,强调综合性。学生完成真实情境中的学科任务需要调动综合性、结构化的知识,教学应有逻辑性、系统性地教给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克服知识的“碎片化”。如,高三教学中复习“企业”这一内容,可以从企业的地位作用、如何筹集资金、如何经营与发展、如何进行分配等多维度建构知识体系;也可从资源、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视角分析企业应该如何发展;亦可从分析企业与居民、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角度认识企业。

2.3 选择“好情境”强化训练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在真实生活情境主题中,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己的品格,形成情感,滋养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为学习提供“好情境”。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社会进步发展的成就化作鲜活的题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知和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认同。

引入反映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树立民族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在辨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行为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学生身边的榜样事例为素材,通过鲜活生动的人与事,引导学生懂得真善美,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作出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反映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为情境,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针对公民公共参与行为,理性辨析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式,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正确思想认识。

2.4 基于“理性”提高关键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培养什么能力?高考要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7]。四个能力考核目标细化为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准确调动相关知识、运用知识合理性推理、有逻辑性地解释论证的前提。教学要关注具体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能够迅速地发现问题线索,或能够根据情境信息建立多点联系,整合有关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避免出现不理解题意、所答非所问的现象。

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关注知识的准确性和适切性。学生能否根据情境和学科任务调动知识、调动了什么知识,所表达的学科内容是否准确、适切。第二,关注学生思维的清晰性、逻辑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能否依据学科理论,用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5 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方案提出社会活动占1/3学时,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外在体验把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5]。实地参观博物馆、走进工厂、农村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激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感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增强自信和政治认同感;走进居(村)委会为社区建设提建议、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等活动,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与能力;访谈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坚定责任担当。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架起了理论与生活的桥,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探索、积累和体悟中激活思维,提升能力,培养品格,坚定信仰,实现知行统一;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提出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创新精神。

[1]教育部考试中心.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着力学科素养考查——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

[2]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3]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EB/OL].(2016-10-14)[2017-02-15].http://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0/W020161014528620081012.pdf.

[5]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

[6]李晓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评价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1):52-54.

[7]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2(3).

A Study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Politics Exa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LIU Yua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Beijing 100088,China)

Taking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politics examination 2016 as an example,and based on the key competencies at the core of the upcoming curriculum standards,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politics test requirements from the angles of test orientation,assessment context,subject tasks and subject content.Eventually, suggestion are made f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olitics Test for College Admission;Key Competencies;Testing and Instruc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4-0044-5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4.007

(责任编辑:张瀛天)

刘媛(1972—),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情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