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选拔录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成功探索

2017-01-27杨松

中国考试 2017年4期
关键词:试点工作试点考核

杨松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自主选拔录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成功探索

杨松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2003年开始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解决了“唯高考分数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在分析试点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2011年后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多渠道探索并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规范程序,合理控制规模,严格管理,推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自主选拔录取15年的探索,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日臻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恢复高考;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综合评价录取

1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缘起

2002年,高考录取手段改革取得了历史性且具实用意义的成功,伴随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高校招生均成功实施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招生界的有识之士和主管负责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从传统的人工查阅档案录取,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利用电子档案录取,网上录取更好地维护了招生工作的秩序和公平公正、提高了录取效率、降低了招生成本,得到高等学校和全社会的普遍肯定。随之跟进的“平行志愿及投档模式改进”也会极大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和高校招生宣传潜在误区,然而随之带来的“高考分数绝对化”及“唯高考分数是取”倾向亦更加突出,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量不足、品格能力潜质考量缺失与招生工作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唯分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已逐步上升为高校招生面临的体制性内在主要矛盾和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录取制度层面加以正确引导解决。

为着手解决上述问题并积极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依法依规扩大高校办学及招生自主权,2002年9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时任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南京,对江苏省2002年“擅自”在东南大学等6校开展进行的“自主录取改革试点”进行调研,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予以了充分肯定。

2003年2月,经教育部党组批准,依据有关高校申请,决定2003年在“有愿望、有能力、试点意识较强、试点方案完备”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22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1]。

2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探索

高校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补充。按照“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加强管理、确保成功”的方针,高校学生司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从试点方案设计、招生政策支持、录取规则制定,到试点宣传指导、院校测试保障、省际录取协调、招生纪律要求等全程参与指导监管,进一步增强了有关试点高校的信心、责任和使命感。随即起草并于2003年2月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2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试点高校和有关省级招办要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积极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要求试点工作做到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办法公开化、结果公示化。各试点高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学科专家、纪检部门及招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领导小组,按照“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原则,认真把好招生过程的每一关,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试点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1]。

在招生程序方面,第一,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试点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招生允许纳入本校自主选拔录取方案),纳入本校招生章程并向社会公布;第二,对符合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条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中学推荐,由中学向试点高校提供考生在校德智体美发展情况以及获奖、特长等证明及写实性材料;第三,试点高校组织专家组,按照自主确定并经公示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对推荐的考生材料进行审查,并在进行面试等相关测评、考核后,提出候选人,试点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入选考生名单;第四,高校考核通过的入选考生名单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备案,并在考生所在中学、试点高校网站以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新闻媒体上公布;第五,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区、市)确定的与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办应向考生选报的试点高校投档,试点高校对先期考核通过并符合统考成绩要求的考生,按既定规则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第六,试点高校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负责将以自主选拔录取方式录取的考生,通过有关试点高校网站和本省级招办信息平台予以公布,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共同监督[1]。

经过有关试点高校、中学和省级招办5年的积极探索、努力,到2008年,教育部已累计批准68所高校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生源范围亦从仅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扩大到面向全体考生。以2008年为例,公示资格考生2.3万名,录取近1.5万名,做到了未经公示无一人录取,已经公示录取无一起举报。2008年高校学生司组织有关研究人员专门就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近2万份样本的大规模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历届以自主选拔录取方式入校的学生,在学业、科研、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突出,优于以单一统考分数录取的同类型学生。

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探索和实践中,试点高校不同程度展现了当代大学的使命、责任、创新和担当,例如:复旦大学2006年开始试行的、以复旦大学水平测试(千分考)为基础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中南大学2007年开始试行的、以高考后多站式面试为依据的“自主选拔综合评价录取”,北京大学2009年开始试行的、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为要素之一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等,在体现高校招生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贡献。有关高校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切实有效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和专业性向显著的优秀人才,突破了单一依靠高考笔试成绩录取的局限性,提高了办学积极性,促使高校在招生上,由间接变直接、被动变主动。

3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经验总结

在总结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还面临着来自教育体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来看,一是中学推荐及学生自荐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把握;二是高校自主测试亟待科学化、规范化。从媒体反映看,一是试点有利于城市考生,相对减少了农村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二是高校测试内容和形式不够完善,对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发挥不明显。此外,由于高校为面试前的筛选而自行组织的大面积初试(笔试)压力巨大,不得已而采取多所试点高校组成“联盟”进行测试,不但增添了考试安全风险,也加大了考生应试负担,受到社会质疑,担心成为“小高考”。

2011年后,教育部采取积极稳健措施,指导近百所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加强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多渠道探索并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规范程序,合理控制规模,严格管理,确保公平公正,推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一是进一步明确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是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在统一高考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制机制。三是完善高校自身的创新人才选拔标准,注重对考生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考查。四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考核。要求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不断完善科学、有效、规范的面试考核方式,加大面试考查力度,注重以面试为主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为考生减轻备考负担,统考能实现的考查目的不再通过自主考核重复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可逐步开展远程网上测评。五是要求高校细化考生申请报名条件。高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开放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科或专业,由考生进行申报,因校制宜,制订与具体学科门类或领域相适应的申请报名条件。六是合理确定高校考核规模及入选考生人数,兼顾生源质量与区域分布的合理性。要求高校对申请报名考生材料加强初审,凡能证明确有某方面特长或潜质的考生,可直接进入高校考核面试环节,同时注意向学科表现突出的考生、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及农村地区中学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同时,严格执行有关考生资格公示和录取要求,严格工作程序,严惩违规行为[2]。

自主选拔录取15年的探索实践,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办学积极性,高校较好地行使了招生自主权,在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面有所突破和作为;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质提升、学业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挥;更为重要的是,恢复高考40年来,特别是自主选拔录取探索15年来,逐步形成了以复旦大学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631模式”①“631模式”是指在作为最终录取依据的综合评价合成总成绩中,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为代表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日臻完善打下了科学、良好、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03-02-24)[2017-03-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10/201006/89058.html.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04)[2017-03-1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303/149963.html.

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Admission:A Successful Exploration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Enrollment Evaluation System

YANG Song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year of 2003 saw the beginning of the trialing of 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admission,an attemp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admitting students based solely on test scores and to enroll students based on all-round evaluation,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merit of applicants.Since 2011,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the pilot work,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determined to put in place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enrollment evaluation system,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assessment,standardizing the admission procedures,rationally controll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dmitted to college,implementing strict regulations and eventually building a new college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 system entailing a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examination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 admissio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colleges.The 15 years’experimenting with 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enroll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lege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Admission;Autonomous Selection and Admission;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dmission

G405

A

1005-8427(2017)04-0001-4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4.001

(责任编辑:陈睿)

杨松(1962—),男,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试点工作试点考核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改革试点工作的几点思考
“五个到位”推动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工作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