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跑者5000 论文

2017-01-26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发病前预警信息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员管理专业能力护士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发病前预警信息分析

史峻梅,杨孜,陈蕾,等

领跑者5000 论文

妇产科学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发病前预警信息分析

史峻梅,杨孜,陈蕾,等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临床病程进展中的预警信息。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从早、中孕期起即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进行规律产前检查的4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取同期正常单胎妊娠94例孕妇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体重指数及体重变化、水肿情况、高血压前期症状、血浆白蛋白及尿蛋白情况。结果:(1)体重指数:研究组孕妇基础体重指数为(23.27±4.31)kg/m2,对照组为(21.52±3.09)kg/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增长幅度:研究组孕妇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前孕期体重指数增长为(5.60±2.17)kg/m2,对照组为(4.85±1.52)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发病前每周体重指数增加为(0.74±0.41)kg·(m2·w)–1,对照组孕妇为(0.23±0.18)kg·(m2·w)–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体重指数每周增长0.39 kg/m2作为界值预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81%;以0.41 kg/m2为界值,其敏感度为 79%,特异度为 91%。(3)体重:研究组孕妇在孕晚期(>28周)发病前每周体重平均增加为(0.93±0.70)kg,对照组为(0.63±0.20)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体重过度增加(体重每周增长>0.50 kg)者25例(60%,25/42),对照组53例(63%,53/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孕妇体重增加的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高血压前期症状:研究组有8例孕妇(17%,8/47)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前期表现,对照组仅有5例(5%,5/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水肿:研究组有 25例孕妇(25/47,53%)在发病前出现水肿,对照组整个孕期有17例孕妇(17/94,18%)出现水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低蛋白血症:研究组中有8例孕妇在孕晚期发病前存在低蛋白血症,平均血浆白蛋白水平为(32.6±1.6)g/L,对照组孕妇为(38.4± 2.1)g/L,只有1例发生低蛋白血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蛋白尿:研究组中有10例孕妇(21%)发病前有单项蛋白尿出现;对照组整个孕期有4例孕妇(4%)蛋白尿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水肿(OR=6.16,95%CI为2.29~16.57)、单项尿蛋白(OR=9.68,95%CI为1.86~50.30)、高血压前期症状(OR=6.21,95%CI为1.56~24.77)及孕晚期每周体重增加>0.85 kg(OR=11.60,95%CI为3.54~37.97)对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有显著影响。结论:水肿、过度体重增加、高血压前期症状和低蛋白血症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预警信息,具备这些预警因素者应纳入重点产前检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5): 337-340

入选年份:2014

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修新红,袁丽,王晓明,等

摘要: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选择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立医院等75家医疗机构、孕龄为13周至产后7 d内发现的缺陷儿为出生缺陷组;选取同期无出生缺陷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利用出生缺陷三级监测网络信息,以专门设计的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表,对两组胎婴儿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75家医疗机构分娩围产儿数77231例,其中分娩围产期出生缺陷儿46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0.34/万。前6位的出生缺陷病因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112例、总唇裂(唇裂、唇裂合并腭裂)85例、多指(趾)53例、神经管畸形38例、先天性脑积水37例、肢体短缩28例,共计353例,占全部出生缺陷儿的54.48%(353/648)。(2)出生缺陷组母亲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5.6%)低于对照组(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出生缺陷组中父母经常被动吸烟、经常饮酒、饲养宠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出生缺陷组母亲孕期有害化学物质及有害物理因素接触率(分别为 13.9%及 20.5%)与对照组(分别为1.1%及1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缺陷组母亲孕期患感冒(34.3%)、发热(13.1%)及服用药物(33.8%)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3.5%、1.5%及 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缺陷组母亲孕期有不良精神因素刺激的发生率(11.3%)高于对照组(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出生缺陷组中有家族遗传病史者有19例(2.9%,19/648),对照组中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缺陷组中母亲有异常生育史者有89例(13.7%,89/648),对照组有31例(4.8%,31/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OR=13.46)、孕期患病(OR=3.37)、孕期服药(OR=2.20)、不良精神因素刺激(OR=5.44)、孕期挑食与偏食(OR=1.90)、孕期贫血(OR=1.52)、多胎(OR=4.40)及父亲饮酒(OR=1.55)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孕期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及营养素是保护性因素(OR=0.45)。结论 :(1)致出生缺陷的主要病因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及肢体短缩。(2)母亲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孕期患病、孕期服药、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孕期挑食与偏食、孕期贫血、多胎及父亲饮酒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孕期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及营养素是保护性因素。(3)减少和控制孕期主要危险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7): 481-486

入选年份:2014

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影响

阳志军,陈艳丽,姚德生,等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LRH+LPL)治疗早期(Ⅰa2~Ⅱa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行LRH+LPL的8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组)和行开腹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ARH+APL)的8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开腹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2C30及自制的特异性量表对存活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生命质量调查结果,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腹腔镜组中2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他患者均成功完成了 LRH+LPL。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分别为(242±74)和(190±61)min,P=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7±252)和(460±220)mL,P=0.000]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5±7)和(63±11)h,P=0.000]、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9±4)和(21±4)d,P=0.000]明显减少,而盆腔淋巴结切除数、宫旁组织切除长度、阴道切除长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分别为 7%和5%,P=0.540)、累 积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和 94%,P=0.812)、累积 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90%和95%,P=0.532)、生命质量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仅脉管浸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结论:LRH+LPL治疗早期宫颈癌能达到与ARH+APL相同的疗效,且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相似;脉管浸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并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于有经验的术者,LRH+LPL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11): 854-859

入选年份:2014

妊娠合并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研究

何玥,吴玉梅,王彤,等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妊娠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妇女高危型(HR)HPV感染的的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8月1日—2010年2月2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进行孕期检查的孕 13~32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经三阶梯筛查并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炎的患者 21例及 CIN的患者 147例(其中CINⅠ68例、CINⅡ37例、CIN Ⅲ 42例),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妊娠合并宫颈炎及 CIN患者的HR-HPV DNA载量,168例患者均随访至产后3~6个月。观察妊娠合并宫颈炎及不同级别 CIN患者HR-HPV阳性率、产后3~6个月HR-HPV自然转阴率及孕期和产后3~6个月HR-HPV DNA载量变化[用M(P25、P75)表示]。结果:(1)HR-HPV阳性率:妊娠合并CIN Ⅲ、Ⅱ、Ⅰ及宫颈炎妇女HR-HPV阳性率分别为98%(41/42)、86%(32/37)、76%(52/68)及 62%(13/21),妊娠合并不同级别CIN及宫颈炎症妇女HR-HPV 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产后自然转阴率:妊娠合并宫颈炎症及不同级别 CIN妇女产后3~6个月HR-HPV自然转阴率CIN Ⅲ为5%(2/41)、CINⅡ为47%(15/32)、CINⅠ为52%(27/52)及宫颈炎症10/13,妊娠合并宫颈炎症及不同级别CIN妇女产后3~6个月HR-HPV自然转阴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3)HR-HPV DNA载量:妊娠合并宫颈炎及不同级别 CIN妇女孕期 HR-HPV DNA载量 CIN Ⅲ为2.02 ng/L(1.53)2.67 ng/L),CINⅡ为 1.94 ng/L(0.75、2.75 ng/L),CINⅠ为 2.04 ng/L (0.08、2.95 ng/L),宫颈炎症为1.98 ng/L(–0.07、2.47 ng/L),妊娠合并宫颈炎症及不同级别CIN妇女孕期HR-HP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产后3~6个月复查时,HRHPV DNA 载量 CIN Ⅲ为 1.55 ng/L(0.90、2.10 ng/L),显著高于CINⅡ的0.09 ng/L(–0.69、1.74 ng/L)、CINⅠ的 0.48 ng/L(–0.56、2.2 ng/L)及宫颈炎症的–0.46 ng/L(–0.78、1.4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随 CIN级别升高孕期妇女 HR-HPV阳性率逐渐升高,而产后3~6个月自然转阴率降低;孕期不同级别CIN妇女HR-HPV DNA载量无明显变化,但产后3~6个月HR-HPV DNA载量随 CIN级别升高而升高。同级别CIN及宫颈炎妇女孕期HR-HPV DNA载量高于产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8): 598-602

入选年份:2014

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五种止血手术疗效的比较及止血失败原因分析

罗方媛,陈锰,张力,等

摘要:目的:探讨5种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止血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96例。采取的止血方法有:宫腔填塞纱条或球囊(填塞组),盆腔血管结扎(结扎组),盆腔动脉栓塞(介入组),子宫压迫缝合(缝合组)及子宫压迫缝合+宫腔填塞(缝合+填塞组)。对各组产妇的止血手术中、术后情况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止血失败的原因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96例产妇产后出血量1200~9100 mL。实施以上止血手术后71例产妇止血成功,25例止血失败。(2)术前出血量介入组和填塞组明显多于缝合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介入组和缝合组少于结扎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介入组明显短于结扎组、缝合组和缝合+填塞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6例产妇中,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者55例,止血成功 43例,止血成功率为 78%;出血原因为前置胎盘者46例,止血成功39例,止血成功率为85%;出血原因为胎盘植入者33例,止血成功13例,止血成功率为39%。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及前置胎盘产妇的止血成功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产妇的止血成功率在介入组中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25例止血失败产妇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子宫、胎盘植入、术前或术中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是难治性产后出血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95%CI为1.153~7.623)、17.9(95%CI 为 5.652~56.352)、16.2(95%CI为3.156~83.516)。介入治疗对止血成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OR=0.9,95%CI为0.799~0.954)。结论:(1)5种止血手术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但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势,尤其在有胎盘植入的情况下,介入治疗的止血成功率更高;(2)瘢痕子宫、胎盘植入及凝血功能障碍是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以上危险因素的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9): 641-645

入选年份:2014

瘢痕子宫孕妇孕中晚期引产的方法探讨

邹丽颖,范玲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孕妇孕中晚期引产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9月—200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医疗指征于孕中晚期引产的瘢痕子宫孕妇共90例,引产指征为胎儿畸形、严重妊娠并发症、胎死宫内。其中,孕中期72例,孕晚期18例;距离前次子宫手术的间隔时间<2年 20例,≥2年70例。肝功能正常者服用米非司酮,并行利凡诺过敏试验,阴性者首选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引产法;试验阳性、羊水过少、孕周过小、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困难或注射失败者采用卡前列甲酯(卡孕栓)引产法。共有54例孕妇采用利凡诺引产(利凡诺组),36例孕妇采用卡孕栓引产(卡孕栓组)。(1)记录两组孕妇入院时情况,包括年龄、孕周、孕次、产次;(2)前次导致子宫瘢痕的手术种类、手术方法、有无并发症、前次手术间隔时间;(3)此次妊娠的引产方法,并记录孕妇用药至宫缩发动的时间,用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4)产后出血量,胎盘滞留率,引产成功率,有无子宫破裂及行全子宫切除术等情况。结果:(1)利凡诺组与卡孕栓组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距前次子宫手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孕妇的引产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孕妇引产的成功率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卡孕栓组孕妇引产用药后宫缩发动的时间及分娩时间明显短于利凡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卡孕栓组孕妇 24 h内分娩率达到94%(34/36),明显高于利凡诺组的13%(7/5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卡孕栓组孕妇胎盘滞留率(31%,11/35)明显高于利凡诺组(10%,5/52);而利凡诺组胎盘胎膜残留率(54%,28/52)明显高于卡孕栓组(34%,12/3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孕妇总的产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与前次子宫手术间隔时间的关系分析显示,<2年的孕妇在胎盘滞留、胎盘胎膜残留、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与≥2年的孕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卡孕栓组孕妇中有1例发生子宫破裂,利凡诺组孕妇中有1例宫缩发动1 h后发生胎盘早剥。结论:对瘢痕子宫孕妇于孕中晚期应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引产和卡孕栓阴道用药引产均是可行的,但需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及严密监护下进行,以警惕子宫破裂的发生。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1): 17-21

入选年份:2015

后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戴毅,冷金花,郎景和,等

摘要:目的:探讨后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PDIE)疼痛症状的特点、临床分型和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经腹腔镜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 PDIE的1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79例非PDIE的内异症患者为对照,PDIE患者按照是否侵犯阴道穹隆或直肠分为单纯型(144例)、穹隆型(18例)和直肠型(14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PDIE患者91.5%(161/176)有不同程度的痛经,中度痛经(36.4%,64/176)、重度痛经的比例(42.0%,74/176)均高于非PDIE患者,痛经风险的OR值为6.73(95% CI为3.66~12.40)。PDIE患者中,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33.0%,58/176)、性交痛的发生率(45.5%,80/176)、肛门坠胀的发生率(58.0%,102/176)及大便痛的发生率(22.7%,40/176)均高于非PDIE患者,其OR值分别为1.90、3.09、3.11和 4.90(95% CI分别为 1.17~3.05、1.94~4.92)2.10~4.81和2.07~8.11)。3种类型PDIE患者中,直肠型患者大便痛的发生率(50.0%)增加;穹隆型患者发生性交痛(72.2%)和肛门坠胀(88.9%)的比率也高于另外两种类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型 PDIE患者腹腔镜手术时间[(82±31)min]、术后住院时间[(7.7±2.1)d]明显延长;穹隆型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99±24)m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类型PDIE患者中,直肠型腹腔镜手术完全切净率(28.6%)最低,其次为穹隆型(83.3%),单纯型达到了95.1%。3种类型PDIE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 99.3%、94.4%、100.0%,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净程度是影响术后疼痛缓解时间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PDIE与各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症状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的 PDIE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能获得较满意的疼痛缓解,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与手术切净程度相关。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2): 93

入选年份:2015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陈耀庭,许林锋,孙宏亮,等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9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住院的23例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患者,其中阴道持续少量出血9例,急性大出血14例,出血时间平均为(8±6)d,出血量平均为(980±660)mL,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并诊断为胎盘植入。对 23例患者先行髂内动脉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后再将导管超选择送入子宫动脉远端,经导管以甲氨蝶呤(用量根据植入胎盘的体积和患者体表面积确定,即 25~50 mg/m2体表面积)和明胶海绵颗粒行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UACE)术。UACE术后48 h内复查彩超,对胎盘与子宫分界模糊、存在异常血流(范围>1 cm × 1 cm)的患者采用经腹彩超引导下,经阴道在胎盘植入部位子宫多点注射甲氨蝶呤。上述介入治疗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2个月),期间观察患者阴道出血、胎盘组织排出、血hCG水平、子宫恢复情况、月经周期变化、并发症或副反应等情况。结果:(1)疗效:23例患者共行UACE术24次,术后止血时间平均为(3.5±1.3)min。UACE术后复查彩超显示病变处血流信号减少,23例患者中,5例植入的胎盘组织于介入治疗后完全自行排出,16例仍有胎盘组织未排出而行清宫术,清宫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0±28)mL,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1例(21/23,91%)保留了子宫。(2)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血hCG于胎盘完全排出后1~13 d恢复正常,保留子宫的 21例患者2~3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周期,3个月后复查彩超示子宫基本恢复正常大小。随访期间主要副反应是盆腔疼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无其他并发症。结论:UACE术及配合彩超引导下的局部注入甲氨蝶呤治疗胎盘植入合并产后出血具有安全、微创、止血迅速、可保留子宫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彩超检查有助于评价胎盘植入的UACE术前后的血流变化。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4): 273-277

入选年份:2015

血清CA125水平测定在预测卵巢上皮性癌复发和预后中的价值

王新宇,叶菁,冯素文,等

摘要:目的:分析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在初次治疗的不同阶段血清 CA125水平与卵巢癌复发和预后的关系,为预测卵巢癌复发和预后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及早、正确地预测卵巢癌复发有助于分层治疗,最终可改善预后,但迄今未找到有效的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51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初次治疗的不同阶段血清CA125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2年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对各临床病理参数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行单因素分析。无瘤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卵巢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CA125是否降为正常与大多数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包括分期、病理分级、腹水量、残留病灶大小、复发类型、2年复发率、5年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P<0.05)。术前及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血清CA125水平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呈显著性相关(P<0.01)。但未见手术前后CA125下降幅度与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及化疗 3个疗程结束时血清 CA125水平可用于预测卵巢癌的复发和预后。在理论上,手术前后CA125下降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手术的彻底性。由于残留病灶大小是卵巢癌的重要预后因素,手术前后CA125下降程度应该能间接反映预后。但本研究 没有发现手术前后血清 CA125的下降幅度与预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2年复发率、5年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有关,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手术损伤肿瘤细胞引起短暂的 CA125释放有关,但确切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11): 813-816

入选年份:2015

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E4和CA125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张爱敏,张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 E4(HE4)和CA125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选择12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97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子宫良性疾病组)和109例健康女性(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E4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结果以中位数(M)表示。通过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分别为78.09 pmol/L和33.43 kU/L,子宫良性疾病组血清HE4和CA125水平分别为46.37 pmol/L和18.26 kU/L,对照组妇女血清HE4和CA125水平分别为31.75 pmol/L和12.64 kU/L;子宫内膜癌组血清HE4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子宫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以子宫良性疾病组为参照时,HE4和 CA125单项检测的 AUC分别为 0.913和0.801;特异度为 95.0%时的敏感度分别为 41.1%和22.6%,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46.0%。HE4和CA125在子宫内膜癌Ⅰ~Ⅱ期的阳性率分别为 31%(27/86)、12%(10/86),在子宫内膜癌Ⅲ~Ⅳ期的阳性率分别为 63%(24/38)、47%(18/3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 HE4和 CA125联合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HE4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优于CA125。HE4和 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与分期有关。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2): 125-128

入选年份:2015

感染性疾病学、传染病学

2012年中国CHINET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艾效曼,艾效曼,胡云建,等

摘要:目的:调查国内不同地区15所医院2012年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的标本分布及人群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以及对不同标本来源及不同人群分布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性。方法:对2012年收集的国内不同地区 15所医院临床不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按统一方案及材料、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包括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按照CLSI 2012年标准判读药敏结果。WHONET5.6统计软件进行人群分布、标本分布,以及试验抗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统计分析。不同标本来源及不同人群分布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性采用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应用MedCalc12.7.0.0版本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年共收集 215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其中住院患者分离株占97.5%(2103/2156);门诊患者分离株仅占2.5%(53/2156)。≥60岁老年患者分离株占65.4%(1410/2156),小于18周岁患者的分离株仅占 5.3%(116/2156)。人群分布情况与 2011年相似。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是该菌的主要分离源,占82.1%(1770/2156);分离自血液、胸腹水、关节腔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菌株占3.8%(81/2156);尿液标本占2.8%(61/2156);脓液及皮肤软组织拭子等标本占0.6%(14/2156);导管及插管等其他标本占 10.7%(230/2156)。标本分布情况亦与 2011年相似。该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5%和3.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4.4%。仅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外,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略有上升。血液等无菌体液标本分离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尿液分离株及其他类别标本对该药的耐药率,P值分别为0.0146和0.0263。血液等无菌体液标本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较尿液标本分离株低,P值为0.0333。按照年龄分组,<18周岁年龄组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低于≥60年龄组,P值分别为0.0031及0.0004。18~59岁年龄组分离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及米诺环素耐压率明显高于≥60年龄组,P值分别为 0.0017和0.0327,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低于≥60年龄组,P值为0.0079。住院患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低于门诊患者分离株耐药率,P值为0.03。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离于住院患者痰液等呼吸道标本中,且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该菌对CLSI推荐的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2010—2012年间变化不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该菌亦有抗菌活性。不同标本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不同人群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亦存在差异,应以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菌药物。

来源出版物: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4, 14(6): 488-492

入选年份:2014

磷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murA、glpT及uhpT序列分析

傅祝英杰,吴湜,郭燕,等

摘要: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临床重要致病菌,磷霉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是治疗金葡菌感染的常用方案,但近年国内监测资料显示,金葡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已达30%左右。本课题组前期已报道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在金葡菌中的分布,发现多数磷霉素耐药金葡菌并不携带fosB基因,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磷霉素的耐药可由质粒携带的修饰酶和(或)染色体变异介导。fosB基因仅在葡萄球菌属中检出,属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机制;磷霉素靶位蛋白基因 murA及磷霉素转运蛋白基因(glpT、uhpT)变异参与了染色体介导的磷霉素耐药机制。为探究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是否存在类似机制,遂对金葡菌murA、glpT、uhpT序列进行分析。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磷霉素耐药金葡菌 44株,同期磷霉素敏感金葡菌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测序分析fosB、murA、glpT及uhpT的变异情况。结果:经PCR扩增、双向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44株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检出12株fosB基因阳性菌株,检出率仅27.3%,磷霉素敏感菌株中未检出fosB基因;50株菌中仅有4株存在murA基因变异,可分为3类。其中第I、II类变异出现在同1株磷霉素敏感株;第 III类变异菌株均为耐药株,但磷霉素耐药水平略有不同,MIC值在 64~256 mg/L。50株临床株中,glpT基因变异类型较复杂,多达9类。其中第I、II类变异既有敏感株也有耐药株;第VIII类仅出现在1株敏感株;其它各类变异仅出现在耐药株,但MIC也不完全一致。uhpT基因变异也较多,现有菌株中该基因的变异可分为6类,且所有变异菌株均为耐药株,第I类及部分第II类菌株MIC为256 mg/L,其他各类磷霉素MIC均≥512 mg/L。结论:本研究共纳入了44例磷霉素耐药金葡菌,其中fosB检出率仅为27.3%。Etienne等在39株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检出 18例 fosB基因阳性菌株,检出率为 46%,明显高于本研究,考虑可能存在地域差异。本研究中收集的磷霉素耐药金葡菌大部分未检出fosB基因,提示存在其他耐药机制。通过对于靶酶基因、转运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50株菌共有18种变异类型,其中murA基因的I、II类变异仅出现在磷霉素敏感菌株中,提示这两类变异类型并不介导磷霉素耐药。第III类变异菌株均为耐药株,但MIC水平自64 mg/L至256 mg/L不等,因此此类变异是否参与磷霉素耐药机制不明确。50株菌中共有40株菌存在glpT和(或)uhpT基因变异,变异率高达 90%。glpT基因中,第I、II、VIII类变异在敏感菌株中同样存在,提示这三类变异并不会介导磷霉素耐药。剩余6种glpT基因变异及全部6种uhpT基因变异仅出现在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并且存在 uhpT基因变异的菌株,磷霉素耐药水平均较高,至少256 mg/L。上述结果提示,转运蛋白基因的变异很可能参与金葡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磷霉素耐药金葡菌 glpT、uhpT和(或)murA基因的变异进行了检测。结果提示,金葡菌与大肠埃希菌相似,glpT、uhpT和(或)murA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细菌对磷霉素耐药,但本课题选取的磷霉素敏感金葡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偏倚。目前发现的3种基因突变种类较多,不同变异的耐药水平亦有不同,何种变异发挥主要作用还有待通过基因敲除、回补或定点突变实验予以明确。

来源出版物: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05-508

入选年份:2015

lpxA/lpxC/lpxD基因突变致鲍曼不动杆菌耐多黏菌素作用机制

张文利,Joan-Miquel Balada-Llasat,Vijay Pancholi,等

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获得性菌血症、重症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血流和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选择性压力导致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出现且感染急剧增加,致使临床对 MDR-AB的感染治疗非常棘手。多黏菌素是最后可以选择用于治疗 MDR-AB的抗生素。多黏菌素是环状多肽的多聚阳离子抗生素,依靠与细菌外膜脂多糖上阴离子相互作用使膜溶解。多黏菌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ol-R-AB)很罕见,但最近已逐渐出现Col-R-AB感染的临床株。lpxA/lpxC/lpxD是负责细菌外膜脂多糖(LPS)上脂质A生物合成的基因。lpxA、lpxC和lpxD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膜脂质A生物合成的成分改变,减少或去除细菌与多黏菌素相互作用的负电荷,从而使细菌对多黏菌素产生耐药性。研究通过基因测序、观察Col-R-AB细胞壁、细胞内外膜的形态变化、合成 LPS上脂质A的脂肪酸成分变化来探讨细胞膜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lpxA/lpxC/lpxD突变导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对多黏菌素产生耐药的机制。方法:为了评价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耐药机制,25株临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被分为3组:4株多黏菌素敏感菌株(Col-S)为一组,18株多黏菌素耐药菌株(Col-R)为一组,3株多黏菌素依赖菌株(Col-D)为一组。Col-S和 ATCC19606鲍曼不动杆菌株作为研究对照,Col-R和Col-D作为耐药机制研究株。用薄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菌细胞壁、细胞内外膜的变化;用气相色谱(GC)法定量测定脂肪酸含量观察LPS的变化。此外,用基因测序方法确定菌株编码细胞膜脂质生物合成的lpxA/lpxC/lpxD基因突变。结果:几种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数据显示,Col-S和Col-R、Col-D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TEM显示Col-S菌株有完整的、厚的和均匀的内、外膜。Col-R菌株的外侧和内侧的膜的完整性破坏,失去了膜的均匀性,多数似串珠样,甚至有些膜还失去了一些外周胞质空间。Col-D菌株的外膜和内膜出现分叉,丧失完整性,外周胞质空间缺乏均一性。GC-MS结果表明Col-R株和Col-D株细胞膜上合成LPS脂质A的脂肪酸成分出现短碳链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醇含量下降趋势,且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未知脂肪酸,但长碳链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醇的量都增加了。Col-R菌株和Col-D菌株的脂肪酸组成成分改变与鲍曼不动杆菌脂质 A合成缺乏或丧失相关。和Col-S组相比,Col-R组和Col-D组菌株脂质正常成分的合成降低并有错误成分合成,特别是在低碳链上总脂质组分中的脂肪酸里缺少了乙醇成分,还有许多未确定的脂肪酸峰也出现在Col-R组和Col-D组菌株的脂质合成中。参与细胞膜脂质生物合成的lpxA、lpxC和lpxD基因发现有缺失、点突变和插入等改变。Col-R和Col-D菌株中有部分基因发生了突变,突变范围从单点突变直至大片段缺失。一株Col-D的lpxA基因从位点68开始有11个核苷酸被删除导致lpxA翻译成氨基酸过程中位点 23的缬氨酸之后翻译过早终止,结果,脂质A不能生成从而使LPS缺损,不仅使临床鲍曼株对多黏菌素产生了耐药而且还产生了依赖。另一株 Col-D的 lpxA基因有一个核苷酸的插入突变导致242位点后氨基酸错译。在lpxC基因,分别有2个核苷酸的替换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和一个插入突变导致氨基酸错译。同样,lpxD基因分别在14株Col-R中和3株Col-D中有3个核苷酸的替换和1株Col-R中一个碱基删除导致氨基酸移码。几乎所有被分析的 Col-R和Col-D菌株都有lpxA、lpxC或lpxD基因的一个或多个突变。结论多黏菌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lpxA/lpxC/lpxD基因突变及细胞内外膜改变。临床Col-R和Col-D鲍曼不动杆菌株对多黏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脂质 A生物合成涉及的前3个关键合成基因-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突变导致LPS合成缺失,内外细胞膜不能完整合成和加工,改变了细胞膜通透性和抗生素结合位点所致。随着多黏菌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需要对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有效控制耐药菌克隆株传播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出版物: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5, 15(6): 569-574

入选年份:2015

护理学

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

宋春燕,王菊香

摘要:目的:测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并探讨影响的人口学变量,为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 3004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48~232(175.42±31.67)分,法律、伦理实践条目均分最高,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最低;影响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人口学变量主要为:年龄、科室和聘任方式(P<0.05或 P<0.01)。结论:护理人员核心能力令人满意,但需加强对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护士、外科和手术室护士以及编制外护士的培养,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评价研究;人口统计学;问卷调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1): 11-14

入选年份:2014

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

康晓凤,吕蓉,张健,等

摘要:目的: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概念。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INAL、PsycINFO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根据有关标准纳入了 36篇文献进行概念分析,从概念的演变史、定义性特征、先决条件、结局、同义词与近义词、测评指标等方面,对当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涉及一个递进的自我调节过程,包括5个定义性特征:疾病知识、寻求支持、自我效能、行为表现和自我感知。其先决条件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资源,结局关注再住院率(病死率)、医疗费用、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结论:澄清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概念有助于临床开发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支持项目,编制有效评价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测评工具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心力衰竭;自我护理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8): 677-679

入选年份:2012

建立上海市护理人员分级和能力标准的研究

徐志晶,夏海鸥,徐筱萍,等

摘要:目的: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确定上海市护士能级设王的框架和能力标准。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 50名专家进行 3轮问卷函询。结果:各级护士定义和能力标准的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大于 0.7。变异系数变小,且越来越接近0。结论:关于护士定义和能力标准的研究结果,专家认可度高,意见相对集中,且专家的意见有趋势性一致,调查结果可以作为结论。

关键词:护士;人员管理;专业能力;德尔菲技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7): 581-584

入选年份:20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康复护理

梅迎雪,陈希,牛东生

摘要:总结了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22例(28髋)的康复护理。入院后测评双下肢长度、患侧外展肌肌力及行走步态;术前进行股四头肌、外展肌肌力强度及固定骨盆状态下的牵拉患肢训练;术后1周内患肢给予45°~60°屈髋屈膝外展中立位、烤灯照射患肢,重点进行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进行平衡适应及步态矫正训练。患者术前Harris评分为–5~4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5~89分。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置换;髋;髋脱位;先天性;康复护理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2): 105-107

入选年份:2013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53例慢性伤口的效果评价

蒋琪霞,李晓华,彭青,等

摘要:目的:评价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各类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入选Ⅳ度压疮、外伤伤口、术后切口和糖尿病足溃疡共计53例69处,清创后采用一致性操作流程和–125 mmHg(1 mmHg=0.133 kPa)负压及间歇吸引模式治疗21 d,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治疗,无手术指征者按标准湿性疗法治疗至愈合。观察治疗7 d、14 d、21 d后伤口面积、深度、温度、pH值变化及100%肉芽覆盖时间和治愈率。结果:负压封闭辅助闭合(VAC)治疗后伤口治愈率 78.26%(54/69),平均愈合时间(94.00±63.26)d,其中30例43处伤口负压治疗结束后继续接受湿性疗法治愈,10例11处伤口负压治疗结束后转外科手术治愈。12例负压治疗好转后回家继续治疗,随访5个月,愈合5例5处。总治愈率85.51%(59/69)。负压治疗4类慢性伤口21 d时的伤口温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H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肉芽覆盖时间平均为(22.96±12.20) d。结论:VAC治疗对不同类型慢性伤口均有效,能够营造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温度和酸碱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收缩及愈合。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伤口愈合;治疗结果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4): 293-296

入选年份:2013

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刘琼芳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保证患者安全。方法:对 9个病区6840例住院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包括全面评估、高危跌倒标识醒目、对高危跌倒患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制订住院患者应急预案等。结果:实施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后住院患者跌倒率由 3.80‰下降至 0.15‰,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P<0.01),患者满意度由90.80%上升至98.10%。结论: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可以有效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但尚需不断提高护士心理护理水平,制订更为有效的跌倒危险评估工具,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安全管理;护理管理

来源出版物:护理学杂志, 2008, 23(7): 52-54

入选年份:2013

神经内科患者压疮不同清创方法的效果

蒋琪霞,徐格林,刘新峰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压疮患者适宜的清创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神经内科压疮患者48例74处Ⅱ~Ⅳ期压疮,分为3组,即自溶清创组(24处)、保守性锐器清创组(24处)和联合清创组(26处),按操作流程分别评估和清创,清创后均给予水胶体敷料、油纱等覆盖至愈合。从初诊至治疗结束,全程给予气垫床减压、每2 h翻身1次、经口或鼻饲管营养支持、活动和皮肤护理指导等全身干预。记录3组的压疮愈合计分、清创期时间和愈合时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 3组的结果。结果:自溶清创、保守性锐器清创和联合清创3种清创方法的清创期时间分别为(34.29±17.88)d、(20.88±10.30)d和(17.81±8.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清创法的清创期时间明显短于其他2种方法的清创期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107.05±100.97)d、(78.425±9.75)d 和(66.21±45.3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清创后第1~3周的愈合计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清创是神经内科患者压疮最适宜的清创方法,采用清创胶将坏死组织软化水解后分次剪除,可确保清创的安全有效,缩短清创期,促进伤口愈合。

关键词:压力性溃疡;清创术;伤口愈合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3): 197-200

入选年份:201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

陈永强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血管内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该文概述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方法,介绍了如何施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并简要描述了香港地区在这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感染控制;导管相美性血流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香港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10): 889-891

入选年份:20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陈永强

摘要: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最常用及主要的医疗监护设备。随着呼吸机的使用日浙普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VAP的出现会导致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增长、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升高及医疗成本的增加。本文概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病理、诊断及一般处理,同时介绍了如何采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及相关措施预防VAP的发生。

关键词:肺炎,呼吸机相关性;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来源出版物: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3): 197-200

入选年份:2013

外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初探

胡德英,刘义兰,代艺,等

摘要:目的:在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提高“患医护”满意度。方法: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精神实质,改革护士分工排班模式,落实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护理,注重人文关怀、创建温馨病区等举措。结果:患者、护士、医生针对开展责任制护理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40余条;外科试点病区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知晓率为100%;患者知晓率100%;6个病区环境改善,并增加了相关设施;顺利推行护理排班模式改革及责任制护理,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无一例发生护患纠纷,患者满意度 97.1%,护士满意度 93.1%,医生满意度为 97.5%。结论:在外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实施责任制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医护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外科;试点病区;责任制护理;双班制;满意度

来源出版物:护理学杂志, 2010, 25(18): 22-23

入选年份:2013

护理人员心理授权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兰佳庆,张培莉,杨辉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护理人员心理授权及组织承诺现状,提高管理水平,稳定护理队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所三级甲等医院5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心理授权方面,护理人员对自主性和工作影响感知较低;组织承诺方面,护理人员理想承诺和机会承诺较低;心理授权与整体组织承诺显著相关(P<0.05,P<0.01),工作意义和工作影响对整体组织承诺具有预测作用(P<0.01),工作意义的预测力最大。结论:心理授权影响组织承诺,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护士心理授权水平,以增进其组织承诺,更好地稳定护理队伍。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授权;组织承诺;相互关系

来源出版物:护理学杂志, 2010, 25(7): 24-26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人员管理专业能力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基于RFID技术的输电施工现场人员“同出同入”管理系统研究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呼叫中心现场管理浅探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