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7-01-20彭瑞萍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

彭瑞萍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造就社会栋梁、优秀人才的基石。素质教育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团结协作的原则,着重从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挫折教育、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几方面实施。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原因;实施方面;实施原则

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正由原来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转而提倡“素质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形势下教育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是生命素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造就社会栋梁、优秀人才的基石。心理素质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认识、去接受和探索,而课堂是永远满足不了这一需求的,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和推广,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课堂。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更在于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非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是智力素质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他们正确面对成绩和挫折,压力与竞争,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

一、目前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及原因初探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们教师几乎都有同感:“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越来越难当”。特别是在中高职院校中,一方面由于录取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加上单招录取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随之降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没有目标,缺乏自觉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我们也常从媒体和生活中听到、看到一些青少年自杀或他杀事件,青少年吸毒和犯罪率也不断提高,可以说,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因此,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

(二)原因初探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强。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其次,目前的在校生基本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养尊处优,自我中心,学习生活中的独立性和应变能力较差,心理脆弱。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增多,使得这些家庭中的子女大部分性格孤僻,情绪波动,甚至心理变态。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则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实践经验证明:那些经常和学生交流并注重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总是予以正确指导的教师普遍受到学生欢迎,而教师经常督促、鼓励并适时给予良好的心理指导的学生各方面发展明显优于其它学生。

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自信心和勇气的灌输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撑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种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信心和勇气的灌输不能单纯在理论教育上,教师要安排和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及课外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成功,使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勇气。曾经有一名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第一次找她谈话时竟捧出厚厚的日记本对我说:“我说不清楚,您还是自己看吧!”。看完日记后我认真分析了她的心理并与她很随意地交谈,当她第二次谈话又拿出日记本时,我轻轻地把它放在一边对她说:“今天我不看日记了,我相信我们能够用语言交流……”。几次交流后她不再拿日记本了,话也明显增多了,脸上也露出自信的笑容。我想,通过这件事能使她明白: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自信心,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信心和勇气是成功的起点。

(二)通过挫折教育磨炼心理承受能力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砺意志,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感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中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与否定,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次考试的失败、父母或老师善意的批评、同学间一点小小的误会和矛盾,都会使他们变得消极、沮丧、萎靡不振。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同学或家长的鼓励和信任,需要耐心关怀和爱心滋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洞察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挫折教育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认识到,问题和困难总是暂时的,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的,第一次面对时惊慌失措,以后遇到就能做到泰然处之,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因为我们还有明天。

(三)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许多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教学中,我们常感到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较强,自学能力较差,缺乏独立和创新意识。他们习惯按照老师的教学范围进行被动学习,上课教师讲过的题型会做,而稍一变化就不会动笔,应变能力较差,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并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独立面对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说,自我控制力较强的人,善于控制其情感,支配其行为,善于克服困难,抗拒来自内外诱因的干扰。相反,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或薄弱的人,往往不能克制其情绪干扰和欲求的涌动,也难于经受得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青春期,情绪不稳,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就能使他们明辨是非,并自觉主动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影响的不同,学生中的心理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性好,成绩优秀,但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应加强挫折教育,增强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而那些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恒心和毅力的学生,应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一般,则应加强智力因素的培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能使个体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才能逐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三)团结协作的原则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教师从事的是个体劳动,各项工作大多是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然而,学生的成才,教育成果的取得是集体的。因此,教育中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要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愿我们所有教师都能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素质教育中切实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社会造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西方人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孩子[M],成都: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
早教机构中教师对家长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探索幼儿园安全教育游戏化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探究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初探英语教材内容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