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2017-01-19蔡玲玉张九海

学理论·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失衡社会心态转型期

蔡玲玉+张九海

摘 要: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突出,出现了浮躁、焦虑、弱势心理、不公平感、信任缺失、喧嚣和仇富仇官等心态。究其原因有体制机制、文化和大众自身方面的因素,应该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文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08-03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主流的社会心态呈积极健康的态势,更加成熟冷静、理性平和、自尊自信、开放包容,创新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但是,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重组,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社会心态失衡问题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至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发布“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重视社会心态的优化,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成为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阐述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表现、原因和对策。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既有主流向好的态势,也有失衡的一面,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浮躁

伴随着转型期的巨大变革,由于个人禀赋和能力方面的差异,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年轻人一踏入娱乐圈就希望一夜成名,一投资创业就希望一夜暴富,“网红”频频出现,社会成员盲目攀比、炫耀。同时,还有经济活动中的假冒伪劣、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医疗领域的收受红包以及领导干部的政绩工程等等。整个社会变得非常急躁,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已经弥漫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的养成。

2.焦虑

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引发诸多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重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使当前社会充满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雾霾被网友们极大限度地调侃,或被改变成流行歌曲,或被拍成搞笑视频,或填成各种词牌,轻松的背后是对生存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焦虑和无奈。此外,转型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竞争激烈,工作难求,子女上学困难,物价、房价太高以及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等,持续的焦虑会削弱社会大众对当前改革的支持,影响社会的公信力。

3.弱势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民众从改革开放中不断获益,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和财富的绝对值在增加,社会的弱势群体逐渐减少,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弱势心理却普遍存在,弱势心理产生于民众与参照群体的相互比较过程中。当前社会成员的社会阶层认同普遍下移,大多数人会有底层自我认同的趋势。社会成员的弱势心理越强,不公平感就越强,自我的社会认同感就越低,生活满意度也就越低。弱势心理严重降低了社会的凝聚力,不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4.不公平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成员的公平感也成为衡量社会公正与否的重要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制度公平感知最强,处于比较公平水平;区域待遇公平感知最弱,接近不太公平水平;资源分配公平和司法政治公平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居于不太公平和比较公平之中。调查对象对于选拔党政干部和财富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评价较低,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分别为57.6%和63.6%)选择不太公平和非常不公平。”[1]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扩大的不公平感会引发人们负面的社会情绪,削弱社会成员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影响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

5.信任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稳步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被放大,社会关系变得冷漠,人际关系逐步淡漠化,信任缺失,尤其是“扶不扶”的话题引发热烈讨论,信任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2015年9月14日,新浪网发起的‘你以后还会扶老人吗主题调查,答案‘会‘不会‘不好说三项。至9月17日晚上10时,参加投票的共计28 267人,其中投票‘不会的竟然达到20 162人,占总回答人数的71.3%,此项的得票数远远超出了另外两项的投票数总和。”[2]社会信任缺失引发社会心态的失衡,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公信力的形成。

6.喧嚣

当前,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加之缺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变得异常开放和活跃,过分强调自我,强调个人利益。部分社会成员信仰缺失,偏爱负面信息,消极主义情绪凸显。社会“泛娱乐化”现象十分明显,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娱乐,以丑为美,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过度媚洋,民族情感相对比较薄弱。犬儒主义的“■丝”心态以及颓废主义盛行,过分地自恋与自轻。偏执敏感、“跟着感觉走”的感性主义明显,盲目地点赞和跟风,缺乏理性思考和甄别。喧嚣心态会破坏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不利于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7.仇富仇官

转型期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个别富人的为富不仁却炫富笑贫,致使社会成员出现仇富心态。同时,官员腐败案件不断增多,部分官员凭借权力侵害百姓的事件时有发生,“远离政治”和“逢政府必错”的仇官心态流行,极端暴力事件频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社会腐败的严重程度平均在“很严重”和“比较严重”之间。”[1]官员的腐败危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削弱了社会的公信力,降低了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心。

二、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有体制机制因素、文化因素和大众自身因素,应该对其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1.引导市场经济顺畅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趋利性特点导致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拉大,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造成社会成员抱有侥幸心理,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假冒伪劣产品屡屡出现,人情冷漠、社会诚信缺失,社会成员变得浮躁、焦虑。

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权利的运行没有公开化和透明化,导致部分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在法律方面的改革也具有滞后性,如立法工作的不足,出现许多方面的漏洞;执法不严导致权大于法,人情高于法律,导致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不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所以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弥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

2.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由于社会持续变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利益出现分化,收入差距拉大,与收入分配制度相匹配的社会保障政策应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还很低,导致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和医疗方面。由于公共教育经费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较低,出现“上学难”的问题。医院的医疗设施不齐全,药费不合理,医疗保险不健全等,“看病难,难看病”现象突出,以及社会缺乏最低保障,导致社会失业问题出现等。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会影响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规范初次分配的同时,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逐步完善税收政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地区的流动;推动教育向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以创业带就业,逐步完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全社会的公平感受。

3.正确应对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同时,西方文化良莠不齐,优劣并存,产生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消解,大众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变得混乱和迷茫,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炫富。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便捷性、虚拟化和覆盖面广的特点,迎合了人们对自由、平等交往的需求。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会引发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人格障碍等问题,人们的不信任感增强,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而新兴媒体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失去了对舆论导向的担当与责任,大肆宣传报道不实的舆论,影响网民的价值判断。再者,西方的意识形态会通过网络对民众的思想进行不同程度的侵袭和绑架,冲击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培育。

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局面,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良好的社会心态的重要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培育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增强社会公众人物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作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4.满足大众精神需求,提高国民素质

第一,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上升。随着转型期利益主体和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出现了物质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失衡的现象。社会大众在物质需求逐渐满足之后,精神性需求日益上升。由于转型期物质竞争与精神追求的冲突,人们逐渐意识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的上升,表明转型期社会大众精神性需求上升和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发人们的焦虑。

第二,社会大众自身素质欠缺。大众缺乏对当前转型期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转型期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和前景的客观认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众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面对转型期的竞争以及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自我承受能力较低,无法客观理性地判断转型期的社会现象,引发他们焦虑、不公平感等社会心态。

所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达到二者的平衡。提高国民素质,在全社会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建立公民道德的奖惩机制。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期,社会心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因此,积极探索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俊秀.中国社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邢婷.“扶老人被讹”报道的舆论导向偏差[J].青年记者,2016(5).

猜你喜欢

失衡社会心态转型期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