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公众策展:关于展览策划与公共教育的思考
—— 美术馆高级研修班开放论坛综述

2017-01-19刘展伶,张妮

中国美术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策展当代艺术

为公众策展:关于展览策划与公共教育的思考
—— 美术馆高级研修班开放论坛综述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董俊新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2016年9月22日下午,文化管理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第三期美术馆管理高级研修班开放论坛,继4天7场专家讲座之后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艺术教育项目负责人凯拉·威廉姆斯、荷兰梵高博物馆国际合作与教育项目负责人杰斯·维赫文三位国际专家以及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公教部副主任杨应时,就论坛主题与国内95名美术馆、博物馆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积极深刻的探讨与交流。讨论要点综述如下:

民营与私立美术博物馆未来发展充满挑战

与国家美术馆对展览的专业性及学术性要求相比,私立美术馆面临的挑战更多考虑的是“钱”的问题,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建立完整的学术性体制。国家美术馆因为有国家拨款,不会因为资金问题发愁,但是需要在战略性问题上考虑周全,要有明确的学术定位,这方面带给国家美术馆很大挑战。在展览方面,我们考虑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私立美术馆会先更多从艺术角度切入,然后放大到社会价值。而国家美术馆更加注重国家战略,不像民营或私立美术馆会有一个细化的点,国家美术馆会弱化某一点而更多强调全局。中国的民营或私立美术博物馆相比国家美术馆面临的挑战更多,因为他们没有像国外一些国家一样有着长远的政策支持体系。另外,如果想赢得国际大品牌的赞助,一定要考虑学术的专业性,如果过度将艺术商业化,不会获得长远的资助。现今我们国内的私立美术馆层次良莠不齐,形式混乱,但国家这几年也在不断地梳理、改善,这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为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答学员提问

观众参与度与评价是评估展览的重要性因素

一个展览的好坏最主要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评估,展览策划的好,社会反应好,观众就会喜欢看。中国美术馆也有全面的观众调研方法,例如问卷调查等,但与国外美术博物馆观众调研相比,专业性还需加强。这说明了一个展览不仅在于观众单方面的评估,自身也要建立起更专业的体系,例如自身学术定位,每一个展览的细节,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去放大,放大过程中又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中国各个美术馆在专业化进程中需要提高的方面。美术馆最根本的目标是发现独特创造力、有价值的艺术,通过学术放大到社会形成效应,最后形成价值体系载入美术史,而一个展览的好坏,其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观众的评判。

藏品研究、展览策划和公共教育三者之间紧密联系

公共教育是目的,展览是手段,研究是基础。既然公共教育是目的,那么展览和出版目标都是最终能给公众提供哪些教育和服务。达到目的最基本手段是展览,出版物作为展览的辅助存在,支撑博物馆所有工作的基础是研究,这三点就构成了美术博物馆的核心。这三点同时也存在一个协同的关系,美术馆的馆藏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一个好的展览取决于它的研究体系,包括前期的战略部署,确定研究方向,还要分析现代社会的文化趋向,如何让你的展品在社会关系中放大价值,这些因素在研究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藏品很多,但哪些藏品放到一起能形成新的主题、新的艺术理念与价值,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展览和整个公共教育放到一起研究,紧密配合,形成一种共同放大效应来完成美术馆的整个体系。

策展人工作是展览策划运作的核心因素之一

国内因为近几年需求的增大出现了许多独立策展人,但并不依托在美术馆机制下。与中国博物馆的整个架构和机制不同的是,在美国有大量策展工作,策展人其实只是一个部门研究人员工作的职责之一。在美国一个展览的策划是以策展人为主,馆长主要去寻找资金赞助,策展工作主要由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完成。在策划一个展览的时候,先要把展览的理念,展览需要哪些展品,做成一个方案到馆长处申报,由馆长来考量这个展览的可行性,包括展览有没有实际内容。公共效应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展览只有学术性,很少人愿意看,也不好。馆长同意后,开始进行实施程序,其他部分的任务是支持展览,策展人把展览大纲需要给教育部,教育部根据大纲来设计教育项目,编辑部也会以策展人的意见为主来完成出版工作,策展人还要与文保工作人员协商,提出方案来保证文物的运输和展出。国内最近很多博物馆做展览设计都是外包,请外边的设计公司来,我们相信将来国内博物馆更成熟的时候,都会成立专门的设计部。总得来讲,博物馆体系中的其他部门要有效辅助策展人工作。

当代艺术在公立美术馆体系中的构建与版权收藏

一个国家的区域艺术生态发展十分重要,一个地区不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不仅要有现代艺术,也要有当代艺术,既有经典艺术,也要有实验性艺术,这样才是正常的,更能让人从连续的艺术史角度思考艺术发展的意义。而一个博物馆面对当代艺术怎样去建立自身完整的体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实验性艺术不易被民众理解,推广和认知的过程也是漫长的,而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一个地域是必须有当代艺术的,例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碰撞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它在发展中就一直在激活创新的体制,但在当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大的艺术认知上的共识。同时,在当地做展览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们这些是实验性艺术、创新的艺术,并让人们看到当下各种丰富的不同创作艺术形式,这就给这个地域以一定的启示。不论是艺术还是其他方面包括电影、建筑等等的创作,如果缺乏一种创新的意识,都会对地域的发展造成影响。

当代艺术的收藏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装置艺术,因为空间限制,很多博物馆并不是直接收藏原件,近几年的收藏更偏重于装置艺术观念和思想性,并且在以后会逐渐过渡到对其设计方案及版权的收藏。当代艺术收藏的出现会对我们美术馆收藏体系出现新的革命性影响,会改变我们之前传统的收藏概念。在中国早些时期,有时一个艺术家画了几千件同一幅作品,美术馆还在收藏,这样的收藏根本没有价值,这样的艺术品就是一个商业复制,这样的收藏破坏了我们美术馆收藏的整个版权与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艺术收藏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本次高研班“为公众策展:关于展览策划与公共教育的思考”论坛现场

如何在展览中寻找不同文化之间“共性”

我们在研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关注它在艺术上独特性,然后思考怎样去放大价值,当然这些在展览的时候也要去想。但是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研究与展览体系而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与地域的观众在观看展览的时候,都能理解展览意图所要放大的艺术价值,是我们都必须要重视的。首先要找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然后再深入“个性”,如果一开始就给一个很高的点,就会很难接受。比如我们存在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美术史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的艺术教育更注重“品格式”,先让一个作品达到一定的品质高度,但在西方更注重绘画的创新。例如“扬州画派”里的郑板桥,外国人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一直在画竹子,很难理解我们传统绘画方式中绘画修养的体现。总而言之,有价值的艺术品要兼顾思想性与创新性,否则就是商业复制品。还有一点从美术馆强调政治宗教的中立性可以看出,例如在新疆有一次展出关于佛教主题的艺术,相比于开始时直接引用佛教术语,在标签制作上详细地从另一种不同文化视角来解释,这样对于多数伊斯兰观众来讲更容易接受,所以和宗教性的问题一样,我们都需要找相互之间“共性”的东西。

来自全国各地公私立美术馆、博物馆的近百名学员参加此次高研班

对社会性体制教育活动的系统性评估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评价一个公共教育项目,一是观众层面,参考现场观众的反应,是否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第二个是学习层面,观众在参加完这个活动后是否有收获,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三是行为层面,通过参加完这个教育项目之后,这个人的行为发生哪些变化,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还有一个更宏观的就是效益层面,我们也要考虑活动对美术馆或是博物馆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些都是在策划举办教育活动时要注意的。关于教育评估,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评估、中评估和后评估,国内美术馆、博物馆以后评估做的比较多,前评估较少,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三个阶段都要全面考虑到。

如何看待国内公共教育边缘化的现象

中国的美术馆与博物馆行业内部现在普遍追求短线效益,重视成果,不重视长远的利益。公共教育是最深入人心的,如果一个美术馆公共教育做得不好,会影响以后长远的发展,教育应该参与和贯彻到展览的从始到终,而很多民营美术馆在这方面都有欠缺,甚至很多都没有教育部和宣传部。只注重浅层面对展览的宣传推广而不重视深层次的社会教育是中国过渡时期很重要的问题,随着美术馆体系的愈加成熟和完善,公共教育势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刘展伶整理、张妮校对)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策展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关于策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