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合作:作为教育机构的艺术博物馆

2017-01-19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中国美术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博物馆

□ 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协调·合作:作为教育机构的艺术博物馆

□ 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为学员授课

作为美术馆的管理者,不管是在哪个工作岗位,如何认识我们服务的机构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想要跟大家交流的问题。在深刻认识机构的使命、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也是需要大家来共同思考的。

艺术博物馆的教育角色

在第一天课程里,大都会博物馆的孙志新老师在演讲的开头特别强调,大都会博物馆从本质上是一个教育机构。美国的文化政策把博物馆(包括艺术博物馆)定位为教育机构。1969年,美国的税法改革案501C3项特别提出,博物馆是跟学校一样的教育机构,享受国家层面的免税政策。免税政策是对美国博物馆发展的很大支持,使得美国的博物馆可以获得大量社会资金的捐助支持,支撑博物馆内部运作和大量教育活动的实施。反过来,教育也是博物馆能够吸引社会支持、资金支持的一个重要抓手。孙老师提到,大都会博物馆17个部门里,最大的是教育部门。博物馆有着很强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使命,博物馆获得了大量的社会捐赠,就要以服务、教育来回馈。我们不妨通过借鉴国外的案例,思考中国时下的问题。

在国内,大家对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往对教育的认识局限于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在中国大的教育格局里,过分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社会教育、素质教育。如今,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社会教育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社会教育,涉及到如何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事业发展很快。据2015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数据所示,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500多家,且正以每年新增200家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罕见的。在美术馆领域也是如此,美术馆数量越来越多,硬件设施也越来越精良,成为吸引观众、服务观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它们也以自身丰富而独特的教育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艺术博物馆的教育角色成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博物馆内部管理也在发生观念的转变。比如,以前博物馆更多强调“物”,主要以藏品和展品为中心。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人”,关注服务和观众,这也是一种全球趋势。艺术博物馆成为学校和家庭外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公众休闲和审美的理想去处,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关于博物馆的界定里提到:“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从国家政策和认知层面,把“教育”提升到一个高度。美国艺术博物馆馆长协会强调,博物馆要以教育和人文为目的,向公众展示和解读艺术品。广义的“教育”,是要为观众的求知和学习开展相应的公共教育和服务,如果从这个广义的角度,博物馆做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结合“教育”开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就更具体地指向各馆教育部门向不同的公众人群提供相应的教育活动。

同时,考虑美术馆公共文化的使命,考虑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职能,考虑它具体要做什么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我们为谁服务,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这也就是此前梵高美术博物馆专家提到的“对观众的研究”。观众是谁?他们各自的需求是什么?大家也要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所有观众里面,最主体的人群是谁?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我想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普通人。那就要思考教育对普通人有什么作用,才能思考公共教育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此前曾在一篇文章里提过,在美术馆、博物馆里面,艺术教育的主要着眼点不应该是做专业教育,重点也不是做精英教育,而是要做普及教育、素质教育,要做公共文化服务。严格来说,艺术博物馆教育主要的使命不是要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考虑的还应该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观众。我们要去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那么,艺术对个人成长有什么作用?我提几个观点:提倡创造、开放思维、拓展想象、放松身心、丰富情感。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深入思考。

作为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它的教育能有怎样的优势和特色呢?最明显的是,美术馆所能提供最好的教育,就是基于艺术品实物的教育。另外就是情境的开放性,美术馆相对于学校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有着更加互动、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教育的形式也更多样化。我们要创新,越创新就越能吸引观众。艺术博物馆教育受众之丰富,也是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面对方方面面的受众,如何为他们服务,这也是一个挑战和值得思考发展的机遇。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的平台、文化服务的平台,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平台、展示交流的平台、公共教育的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具有方方面面的资源,不光是内部的资源,还有很多外部的资源、社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整合到美术馆这个平台来,作为教育的资源。

从理论方面来看,我引用一下美国博物馆教育学者海恩的说法。他把博物馆教育理论分为:说教解释式教育、激励反应式教育、发现式(体验式)教育、建构主义教育四类。例如,现在国外一些美术馆、博物馆里设有专门的儿童体验空间,主要的概念就是鼓励孩子发现式的学习。还有更加宽泛的建构式的教育理念,鼓励观众自助建构对一个展览的认知。博物馆并不是强加给你一个固定的认知、一个答案,每个观众到展场里面,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构建一个认知。博物馆做一个这样的展览的目的,也恰恰是不要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希望你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各自的、多样化的体验、认知和理解,博物馆的展览项目就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灵动和有生命力。

关于艺术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的素养,首先要想,谁是博物馆的教育人员?广义来说,博物馆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可以是教育人员,从馆长、策展人员到教育部门等等。他们要储备的知识包括方方面面:对艺术品本身的知识,对博物馆本身的了解,对教育教学知识的了解,对观众的了解,对项目的了解,对展示的阐释、装置设计、营销推广、沟通、与团体社区的合作、项目管理、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技术的运用等的了解。

讨论艺术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环境、空间。如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网络的空间,如数字美术馆的建设。

二是馆藏。包括艺术品、文献资料、数字化的藏品,都能构成博物馆教育的资源,也能反映出博物馆里工作,都需要协调、合作。

三是展览。比如中国美术馆临时展览比较多,有些时间很短,无法让很多观众看到,也很难开展公共教育活动,但优点是带给观众很多新鲜感。历史类博物馆固定陈列、馆藏展比较多,这些是他们的优势和资源,但缺点是相对缺乏新鲜感。这些情况各有优势和特色,怎样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教育项目,就是一门学问。这其中有教育展,是我特别想跟各位提醒的。这个理念我们以前谈得比较少,但是我在台湾看到,他们特别重视怎样从教育的角度策划展览。一个是展览本身策划是为普通受众,考虑到观众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到怎样为观众服务,考虑到他们的兴趣,怎样开展有效的沟通,这里面有很多可以考虑的事情。

四是研究。这在国内美术馆是一个短板,好好做研究的美术馆不多。

五是具体的教育。这方面大家比较好理解。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

第二部分,我想跟大家进行深度案例分享,以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特别是我个人亲身经历的工作,结合公共教育部这几年的一些探索、努力和思考,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

从中国美术馆定位来说,它主要以中国美术,或者是以20世纪现当代美术为主,但也有很多中国古代和外国的美术作品。它是国家级的视觉艺术博物馆,文化部直属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在发挥着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

2010年,中国美术馆提出了自己的办馆宗旨,开宗明义提到中国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宗旨强调了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提升国民的审美素质和艺术素养。这些方面都是跟我们今天讲的作为教育机构的艺术博物馆的定位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讲到的教育资源,很重要的方面是艺术作品、藏品,我们是基于实物的教育,没有收藏,没有这些作品,我们怎么样向公众进行传达?在这方面,中国美术馆在国内的美术馆界有其独特优势。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中有很多精品和巨作,民间艺术也是中国美术馆的强项。在这些藏品、展览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近十年来,我们比较系统地开展公共教育的服务。在项目开发上,既要有一些常态性的活动,能够维持本馆的公共教育的格局,同时也有结合社会文化热点的话题来开展的教育项目。既有面对普通大众的教育项目,也有针对细分人群、小众的教育项目,而且注意教育和休闲的结合。

在意识和理念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公众的意识。我们是为国内外社会普通大众服务的。

二是公益的意识。中国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三是服务的意识。以前我们服务的面可能相对较窄。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们服务于专业人士或政府部门比较多,服务于普通老百姓和细分观众相对较少。服务本身的质量、形式、理念和创新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四是创新意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创新意识是大家都关注的,怎么样实现有创新的发展,创新发展跟公共教育是什么关系,跟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又是什么关系,怎样在这样的服务中体现一种创新?创新跟艺术本身有什么关系,我们在一个艺术机构,艺术创新跟教育又有一个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

五是规划的意识。根据美术馆的活动和展览档期,实时安排相应的公共教育项目,展览如何能与公共教育进行很密切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这就是值得去改进、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六是传播的意识。怎样把我们的服务、意识和理念分享到更广泛的受众,不光是针对普通受众的传播,也包括像今天这样面向专业人士研讨交流类型的传播,这样一种共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也总结出一些工作要点,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第一是国际视野。作为一个国家馆,中国的美术馆,我们要思考在国际范围内的自身角色定位。我们进行那么多的国际交流,通过国外的现状来思考自身的情况,看看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我们与国外相比有什么特色,我们与国外的同行有什么是可以交流和合作的。我们的想法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2016年1月14日,由中国美术馆发起举办的“协调•合作——2015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在山东美术馆举行

第二是引领作用。一方面是本身作为国家美术馆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我们如何抢占高点,探索创新,这都是要思考的。

第三是社会互动。如何让教育和各方面的资源被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所接受,服务惠民。让博物馆典藏活化,怎样使得库房里的珍品、沉睡多年未面世的作品让观众接受、了解和亲密地互动,这些都是要去思考的。

从人员方面来说,中国美术馆规模不大,编制一百多人。教育部门人员规模也是小型的。但是我们有很多社会资源的支持,比如说志愿者队伍的支持,他们在中国美术馆扮演了很好、很活跃的教育角色。我们在实习生的培养也是在行业领先的,每年有来自海内外院校的几十位学生在公共教育部实习。教育空间方面是中国美术馆的短板,跟一些省级馆所比起来还相对落后。

下面我重点就几个方面的公共教育探索跟大家分享:

一是学术类项目。现在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开发出很多不同品类,有常见的专家报告、讲座,在中国美术馆展厅现场举办与名家对话,还有一些艺术沙龙项目等。同时,利用一些公共教育活动来取代传统的展览开幕式。也有结合主题展览,邀请国际专家在展厅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形式轻松活泼,这些项目都很受欢迎。前段时间,我们结合美术馆内部馆藏修复工作举办了“艺术沙龙”,把美术馆内部工作向公众介绍,让他们了解美术馆、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同时组织一些志愿者、观众到美术馆内的修复室进行参观体验,开阔了大家的眼界。还有一个例子是,此前在大英博物馆我参与策划、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我们将学术研讨会向公众开放,把它本身变成教育活动,有效利用了研讨会的学术资源。

二是儿童教育类项目。比如“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项目,就是从一个简单的理念出发,它的强项是持续多年,规模和影响力都很不错。项目包括教师的教研,儿童作品展示,关于少儿教育和美术馆的研讨、交流,大型的颁奖活动。平时儿童教育活动有不少都是在展厅现场进行。还有例如在台湾举行的当代艺术展览时,我们也同时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开发了一些亲子活动和教育材料,给台湾的孩子进行公共教育。我们还着重做了一些教育材料的开发,如教师培训资料,亲子家庭的手册。跨界的儿童教育项目,例如把美术和文学进行跨界合作,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上语文课。

三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包括志愿者招募、考核、素质技能培训,编辑志愿者工作手册等。结合展览,邀请策展人、国内外专家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组织开展馆内外各式志愿者学习、交流、考察活动,出版志愿者内部刊物。

四是对外交流合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国际交流,专业人员国际培养计划,海内外院校实习生的培养,与学校社区的合作等。

走向未来的艺术博物馆教育

目前,从我国政府角度都在重视和扶持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全国在推行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基本的服务,如何实现它的均等性、便利性。各地都在建设文化艺术类场馆、设施,但场馆建设起来,里面装什么样的东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观众是什么关系。这些值得我们思考。另一方面是专业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博物馆要专业化发展,要加强其专业化程度,很大程度上是要加强它的公众教育服务,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和角色。这也要求馆内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国际国内专业方面的协作。

以下,我提出几点我国美术馆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是整体的社会环境。我们现在身处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中,美术馆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对局促,以“全人”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美术馆教育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术馆公共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与学校的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馆校合作体制。

二是运营体制和机制。公立美术馆自主性往往不太强,私立馆受制于经费等问题,很难实现非营利,如何平衡公益性和营利性的问题,里面有一些让我们为难的事情。其次,作为教育机构的艺术博物馆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核心使命和终极目标的认知还没有实现。馆内的亲密协调合作机制还有待形成。

三是教育项目的开发。我们还有很多待开拓的事情。如儿童教育的空间和儿童美术馆的规划,结合本馆教育资源的美术馆教育课程的开发,针对特定人群学习习惯和需求,教育展览的策划,结合最新科技开展互动教育项目等方面。

四是教育项目的评估。以往的教育项目开展重量,对质的关注还不够,真正有深度思考的项目还不够。或者一窝蜂,缺乏新意,了解观众的需求还不够深入。

五是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在国内这方面是一个短板,现在有了更多业界交流和互动机会,但还是不够,真正更广泛的学习、提升和培训还需加强。尤其是在院校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岗位但缺乏专业人员输出,就无法形成专业化,所以学校、高校的研究和教学都要跟上。

最后,回到对今天我们讨论的“协调·合作”主题的理解,我提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大众和小众的结合。美术馆管理者需要思考一些核心问题、大的趋势。我们做美术馆要以人为本,以观众为中心,为观众服务。我们要做好观众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其次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美术馆教育不是简单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做出自身的特色。

最后是内部和外部的结合。要强调美术馆作为教育机构宗旨定位的认同,要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更加有效的内外教育协作机制。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未来的美术馆、博物馆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艺术博物馆教育角色方面,学习、体验、创想,应该是三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大家应该一起努力,让艺术博物馆真正成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播知识、倡导美育、增进交流、激发创造的精神文化家园,让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亲近艺术,让我们共享艺术的快乐。

(刘展伶整理、张妮校对)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博物馆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博物馆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