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中的“莺花”即“樱花”辨

2017-01-19刘晓静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唐宋词词人樱花

刘晓静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宋词中的“莺花”即“樱花”辨

刘晓静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莺花”历来被认为是“莺”与“花”的合称,但正如“樱桃”亦称“莺桃”,在有着丰富的意象的宋词中,“莺花”亦是“樱花”。用“莺花”二字更突出了它与春、与时光的紧密联系。并且将“莺花”入词的词人多为南宋词人,这样,“莺花”就含有了浓浓的寓托的意思。作为春天最美好的象征,它的飘落承载了一种春去人间的深沉的家国失去之感。历史赋予了词人们深深的情怀,而词人们的笔端流淌的正是历史的印记。

莺花;樱花;宋词

樱花,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都被定义为日本的国花。诚然,在日本文化中,樱花一直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处处渗透着日本的精神文化。正是暮春三月好风景,樱花开尽待人赏。纪贯之等撰写的《古今和歌集》中,就有大量咏唱樱花之作,以樱花来喻人比志,特别是落樱的景观被认为是至美。这种观念不能不说与大和民族独有的道德和人生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日本更有“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谚语。

之前有新闻报道提到,樱花“原产地”是在中国,这在日本学者撰著的《樱大鉴》中即有记载。重庆自然博物馆专家李桦也介绍,“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樱花已普遍栽种在私家庭院中,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

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如是说:“中国樱花不繁而实。日本樱花繁而不实。薛昭蕴词离别难云:‘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此中国樱花也。入词殆自此始。此花以不繁,故益见娟倩。日本樱花唯绿者最佳。其红者或繁密至八重,清气反为所掩。唯是气象华贵,宜彼都花王奉之。”[1](P9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历来被认为在宋达到鼎盛,那在词最胜之时,“樱花”是处于何种地位呢?

一、宋词中的“樱花”

笔者通过检索《全宋词》发现,《全宋词》21055首词作中以“樱”入词的有120首,其中直接使用“樱花”二字入词的仅一首,更多的却书写的是“樱桃”(38首),如张先《清平乐·李阁使席》:“清歌逐酒。腻脸生红透。樱小杏青寒食后。衣换缕金轻绣。画堂新月朱扉。严城夜鼓声迟。细看玉人娇面,春光不在花枝。”[2](第1册,P62)或者“樱桃花”(31首),如晏殊《采桑子》:“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燕子归来。几处风帘绣户开。人生乐事知多少,且酌金杯。管咽弦哀。慢引萧娘舞袖回。”[2](第1册,P93)或是“樱口”(39首),如欧阳修《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2](第1册,P124)

唯一的一首直接以“樱花”入词的,即赵师侠的《采桑子》:“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试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余寒未许开舒妥,怨雨愁风。结子筠笼。万颗匀圆讶许同。”[2](第3册,P2094)“万颗匀圆”,这像是写樱桃花的,似乎不是樱花。若是以这首词为例,自然是符合了况周颐的“不繁而实”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樱桃”和“樱口”这两个含义在以“樱”入词这120首词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这些词都带有很浓的艳情和脂粉气,如史达祖的《换巢鸾凤》:“人若梅娇。正愁横断坞,梦绕溪桥。倚风融汉粉,坐月怨秦箫。相思因甚到纤腰。定知我今,无魂可销。佳期晚,谩几度、泪痕相照。人悄。天眇眇。花外语香,时透郎怀抱。暗握荑苗,乍尝樱颗,犹恨侵阶芳草。天念王昌忒多情,换巢鸾凤教偕老。温柔乡,醉芙蓉、一帐春晓。”[2](第4册,P2344)这样一首词,基本上就可以定义为艳情词了,而其他的词作也大抵都是如此。

“诗言志,词缘情”,词是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而花在词人的笔下总是被赋予了灵性与情致,以花传情,借花寄情,把真挚的感情熔铸在花的世界里。樱花,这样一种花期不长,开时春将尽,落时春已去的独特的花儿,更应被赋予了词人浓浓的深情。然而《全宋词》中为何 “樱花”处于这样一种几近忽视甚至被当做艳情的代名词的地位?这似乎不合情理,也很值得怀疑。

二、“莺桃”即“樱桃”

“樱桃”,在古代辞书《尔雅注疏》中有:“楔,荆桃。注:今樱桃。”[3](第221册,经部215,P178)《埤雅》卷十四有:“樱桃,为木多阴,其果先熟,一名含桃。许慎曰:‘莺之所含食,故曰含桃也。’谓之莺桃,则亦以莺之所含食,故谓之莺桃也。”[3](第222册,经部216,P178)《尔雅翼》亦有:“樱桃,朱实,甘美。飞鸟所含,故又名含桃。”[3](第222册,经部216,P34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樱桃”的释名更具体,言:“莺桃(《礼注》)、含桃(《月令》)、荆桃。宗奭曰;‘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类,皆取其形相似耳。《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云:‘才是寝园眷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药中不堪用。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尔雅云:楔,荆桃也。孙炎注云:即今樱桃。最大而甘者,谓之崖蜜。”[4](P152)

以上,均可见“莺鸟”与“樱桃”的关系之密切。

《增广贤文》中有言:“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这句话历来被解释为“莺鸟和花儿都害怕春天逝去,怎么能让人们虚度光阴。”这样的解释不无道理,因为莺鸟正好在春日啼鸣。花儿最绚烂的季节正是春天。白居易有诗,曰:“三旬卧度莺花月,一半春销风雨天。”这里的“莺花月”可以理解为黄莺啼叫和花儿盛开的暮春三月。

近人在《辞源》、《古汉语字典》等辞书中将“莺花”二字作为词语时,均解释为:“莺啼花放,用以概指春景”①。但《辞源》中也有这样一条——“莺桃”即“樱桃”②。再结合《尔雅》《说文》以及《本草纲目》中对“樱桃”与“莺桃”之间关系的界定,当“莺”“花”二字放在一起时,它与今日我们所说的“樱花”是否有关系呢?进而言之,《全宋词》中是否有“莺花”词呢?

三、宋词中的“莺花”

纵观《全宋词》,以“莺花”入词的有89首,这与以“樱花”入词只有一首相比,显然是一个大数字。而且这89首词作中含有“莺花”的句子,可以明显地看出,绝大多数“莺花”并不是“莺”与“花”的合称,而应该是指一种花。

如柳永便有三首词作写到了“莺花”分别是“须信艳阳天,看未足、已觉莺花谢。对绿蚁翠蛾,怎忍轻舍。”③“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④“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⑤很显然这里的“莺花”并不是兼指莺鸟与花儿,应该是某一种花的名称。

那“莺花”是否就是现在的“樱花”呢?我们可以结合词中对莺花盛开的时节、形态的描写等方面作出推断。

综观这89首“莺花”词,词人们在描写“莺花”时,使用最多的字是“老”(7个)“过”(6个),其他的还有“留”“负”“谢”等,这些字均与落花有关。花开花落从来都是与春来春去相连,落花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的情感。亦是花儿落下、离人而去时冷漠无情,恨自己负了落花,恨东风摧花枝头……

且看赵长卿的这首《雨中花慢》:“宿霭凝阴,天气未晴,峭寒勒住群葩。倚栏无语,羞辜负年华。柳媚梢头翠眼,桃蒸原上红霞。可堪那、尽日狂风荡荡,细雨斜斜。东君底事,无奈薄幸,著意残害莺花。惟是我,惜春情重,说奈咨磋。故与殷勤索酒,更将油幕高遮。对花欢笑,从教风雨,著醉酬他。”[2](第3册,P1771)将“辜负”“无奈”“惜春”等词写入此词,可以想见词人借咏落花,托其幽怨。整首词充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其他词人的词大抵如此,如叶梦得《临江仙》:“三月莺花都过了,晓来雪片犹零……留春春不住,老眼若为明。”[2](第2册,P773)等等,“留春”“老眼”这些词语把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展露无遗。而“三月莺花都过了”这一句可知“莺花”的花期正是在三月左右。

“莺花”的飘落让词人们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飘零与世态的凄楚,“莺花”盛开之时,烂漫枝头,繁华的场景给词人的又是另外一番感触。

张榘有《水龙吟》:“近家添得园亭,晓山时看飞云过。拥石栽梅,疏池傍竹,剪除芜污。更喜南墙,杏腮桃脸,含羞微露。算莺花世界,都来十亩,规模好、何须大。”[2](第4册,P2679)再有王义山的《乐语》有:“十样仙葩天也爱。留住春光,一一娇相赛。万里莺花开世界。”[2](第4册,P3066)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莺花”盛开之时的美好,“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它的定义可相当于现在的“宇宙”一词,“莺花世界”当甚是壮观与美丽,再加上“十亩”和“万里”这些带有夸张成分的数词,可以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莺花”开得很繁盛。

再是吴文英更有6首词作写到了“莺花”,且看其《绛都春》“螺屏暖翠。正雾卷暮色,星河浮霁。路幕递香,街马冲尘东风细。梅槎凌海横鳌背。倩稳载、蓬莱云气。宝阶斜转,冰峨素影,夜清如水。应记。千秋化鹤,旧华表、认得山川犹是。暗解绣囊,争掷金钱游人醉。笙歌晓度晴霞外。又上苑、春生一苇。便教接宴莺花,万红镜裹。”[2](第4册,P2911)吴文英的词作被张炎称为“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在读最后一句“万红镜裹”让人不禁想到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的:“上野的樱花烂漫时,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

综上,我们如今所说的樱花,与词中所写的“莺花”在盛开的时间、习性、特点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樱花的花期较短,在暮春时分,多为一周左右,樱花盛开时十分烂漫热烈,仿佛开满世界。落花时纷纷扬扬,如雪花飘落。再结合蔡伸《菩萨蛮》中“莺花满树红”一句以及上文的“莺花世界”等描写,可以看出“莺花”与“樱花”同是在三月左右开放,盛开之时美丽壮观,花落之时惹人垂怜。两者无论是颜色、花期等等方面都是如此相似。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宋词中的“莺花”,绝大部分都是指樱花。而用“莺花”这两个字则更有形象性,突出了花儿是在黄莺动听的歌声中盛开,让人联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有丰富的美感。其实,花鸟同名的现象在中国有很多,如杜鹃、芙蓉等等既是鸟的名称,也是花的名称。可见古人喜欢将花儿和鸟儿联系在一起,突出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再而,“莺花海”在《唐宋词百科大辞典》中被解释为“风月场所”和“流年、光阴、年华”⑥两个意思。并且分别以陆游的《风入松》⑦和《汉宫春·张园赏海棠作》⑧为例。“樱”这个字,总是带有浓浓的脂粉气息。词在最初产生的时候,“本是一种诉诸视听的音乐文艺。词的兴起和繁荣,都与歌妓有着密切的关系。”⑨这是吴熊和在给李剑亮的《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这本书作序时写的一句话,李剑亮也在这本书中充分阐释了词这一文体与歌妓文化之间的关系。诚然,“莺花”或者说“樱花”作为词中意象,带有脂粉气息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综观89首“莺花”词作,其中有如上文所说的“风月场所”只是很少一部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意象更多的是蕴含了词人浓浓的深情。

四、“莺花”词作与词人

日本学者青山宏认为,“落花加伤春”的时间意识是宋词的基调⑩,《全宋词》中的“莺花”词甚至被赋予了类型化的情感。因为莺花在暮春三月开放,而花期又很短,所以词人写到莺花,总是既怜爱又伤感,充满了伤春之情。对于“莺花”词作中的伤春情怀,上一节中已有简单论述。

历史赋予了词人们深深的情怀,词人们的笔端流淌的是历史的印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在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绝大部分词人词作中,诸如聚散匆匆、岁月如梭、青春易逝、好景不再的感慨皆时有流露,并进而引发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价值进行认真的思考,如晁补之《洞仙歌》:“莺花荡眼,功名满意,无限嬉游,荣华事、如梦杳。”[2](第1册,P558)荣华富贵都如梦般,人生唯一值得珍视的是自己短暂的生命。而“莺花”在词人笔下有一种寓托的意思,作为春天最美好的象征,承载了一种春去人间的深沉的家国之感。这与北宋或写莺花之美、或写莺花凋谢、寄托伤春之情有所区别。

莺花词人主要在南宋,他们笔下的76首“莺花”词中有13首提到了“莺花主”,“莺花”自己无法尽兴开放,东风吹醒了一树繁花,也摧落了一地残花。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说:“溪上收残雨……客子虽非河阳令,也随缘、暂作莺花主……叹激电、光阴如许。回首明年何处在,问桃花、尚记刘郎否。公莫笑,醉中语。”[2](第4册,P2626)“莺花”开放的时候是那么的绚烂,满树的绯红,然而花期却是那么的短暂。

宋室南渡后,半壁江山沦陷。“这正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斗争、充满伤痕、充满苦闷的时代。……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词坛上,从其开始到结束,就始终回响着或高或低、或强或弱的忧国之音。”[5](P278)杨海明《唐宋词史》如是说。词人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枝头的“莺花”或许有词人们暂且做主,他们的国家如那枝头的“莺花”,自己的命运也像那“莺花”,却没人能做主,只能任由东风的摧残,也正是“韶华转首空,谁解留春住。”

五、结语

综上,可以说宋词中“莺花”基本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樱花”。其实,“樱花”被写作“莺花”在唐诗中就有出现,如钱起的《长安落第》就有:“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等等。

注释:

① 见《辞源》下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3542页; 《古汉语字典》,张永言等编,巴蜀书社,2003年7月,第745页。

② 见《辞源》,全两册,下册,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3542页。

③ 见柳永《抛球乐》“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手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绿野。占断五陵游,奏脆管、繁弦声和雅。向名园深处,争泥画轮,竞羁宝马。取次罗列杯盘,就芳树、绿阴红影下。舞婆娑,歌宛转,仿佛莺娇燕姹。寸珠片玉,争似此、浓欢无价。任他美酒,十千一斗,饮竭仍解金貂贳。恣幕天席地,陶陶尽醉太平,且乐唐虞景化。须信艳阳天,看未足、已觉莺花谢。对绿蚁翠蛾,怎忍轻舍。”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3年,第1册,第31页。

④ 见柳永《林钟商·古倾杯》“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後暗负,光阴多少。”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3年,第1册,第27页。

⑤ 见柳永《女冠子》“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廓。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3年,第1册,第45页。

⑥ 见《唐宋词百科大辞典》,王洪编,学苑出版社,1990,第249页。

⑦ 见陆游《风入松》“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说与,这回真个闲人。”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3年,第3册,第1598页。

⑧ 见陆游《汉宫春·张园赏海棠作》“浪迹人间。喜闻猿楚峡,学剑秦川。虚舟泛然不系,万里江天。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何妨在,莺花海里,行歌闲送流年。休笑放慵狂眼,看闲坊深院,多少婵娟。燕宫海棠夜宴,花覆金船。如椽画烛,酒阑时、百炬吹烟。凭寄语,京华旧侣,幅巾莫换貂蝉。”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13年,第3册,第1587页。

⑨ 见吴熊和作《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⑩ 见青山宏著,程郁缀译《唐宋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4-366。

[1]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永瑢,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4]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崇文书局,2008.

[5]杨海明.唐宋词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6]张玉璞.浅斟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7]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M].合肥:黄山书社,2007.

[8]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9]周冬霖.樱花略考[J].生态文化,2008(2):51-52.

[10]阎萍.花的赏析——浅论中日赏花的审美差异[J].河北大学学报.1989(2):155-159.

[11]姚庆渭.樱花史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2(2):91-99.

The Differentiate of “Ying Hua” and “Sakura ” in Song-Ci

LIU Xiaoj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Ying Hua”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Orioles” and “flowers”, but as the “Cherry” also called “Ying Tao” , and in Song-Ci which has rich images, “Ying Hua” mostly should be taken as the “Sakura”, a kind of flower .“Ying Hua” shows the close connection with spring and time, and it can also distinguish from “cherry”. And “Ying Hua” was taken in the Ci poetry mostly by the poet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o “Ying Hua” contains deep meaning of metaphor. As the most beautiful symbol of spring, the fade of “Ying Hua” carries sorrowful feelings of spring gone, country broken and family lost. History brings deep feelings to poets, while poets write poetry reveal the mark of history.

Ying Hua; Sakura; Song-Ci

2016-09-22

刘晓静(1991—),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学。

I207.23

A

1009-9735(2016)06-0114-04

猜你喜欢

唐宋词词人樱花
赏樱花
词人的职业
樱花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樱花站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林逋梅妻鹤子
一抹樱花粉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唐宋词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