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一点思考

2017-01-17邵恒博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邵恒博

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内容,指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球化

一、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进程

近现代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中世纪神权政治和封建帝国秩序的衰落;二是西欧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秩序的发育;三是资本主导的全球扩展和世界殖民秩序的形成;四是近现代的“世界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初步验证。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由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首先,世界历史是世界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分工的基础上,各民族间的交往是个别的、偶然的,仅是社会生活中的次要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迅速发展,商品交换范围扩大,为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创造了必要前提。其次,世界历史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由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启动,也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但资本主义并非它的最终归宿,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再次,世界历史具有系统相关性。世界历史与各民族历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2]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作为“器官”的各民族各国家的生产方式表现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的一体化趋势中都根本不可能在孤立的条件下有真正历史意义上的进步。总之,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在于消除民族地域的界限与隔绝,畅行开放与交往。人类社会由古代发展到现代,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的逐步资本化,使得原来的民族地域的历史突破其民族地域的界限而向世界历史转变,于是形成了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普遍开放交往的世界格局。世界历史的开创有其不可抗拒的驱动力量。在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普遍交往联系、相互密切依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是最富于主动开拓进取活力的驱动力量。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冲突及其持续扩展,又使得世界共产主义革命成为最新的现实可能,进而使全人类的解放有了切实的指望。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一个较为严谨的思想体系,旨在揭示各民族、各国家以何种方式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从而达到普遍交往,逐渐融合的状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唯物史观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能够不断丰富和完善。

我们都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传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推行全球经济和文化的渗透扩张政策。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化的主导。例如,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活动者的跨国公司,在1996年全世界有44508家,而属于发达国家的就有36380家,占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81.17%。更有甚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还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目前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投资来自发达国家,而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此外,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关键指标的科学技术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统计,1981-1995年美国每百万人平均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732人,德国为3016人,日本为5677人。其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也占绝对优势。联合国公布的材料表明,1999 年,世界113亿互联网用户中,发达国家占92.2%。

三、发展中国家积极加入全球化的思考

历史虽然已前进了一百多年,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较19世纪而言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尽管其中有些国家及时地抓住了机遇,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韩国、马来西亚等等,但大多数历史上落后的国家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是被迫加入世界历史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弱、开放较晚及内部的一些制度的缺陷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原因,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在被卷入全球化过程中难免遭受一系列挑战。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发展中国家拖入世界历史,使他们不再是“脱离世界的孤立存在”,因而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并非是是否进入全球化进程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好地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以不断壮大自己的问题。那么,发展中国家怎样积极加入全球化,发挥自身优势,以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呢? 具体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要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按本国意志处理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处理国内、国际经济事务,不受外来干涉。要做到这点,应当增强综合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加快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以此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以外,还应当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空间,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应当借全球化所带来的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国等等;至于第三产业,则应当尽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跟上国际社会的步伐。

其次,全球化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的客观实在,要求后发国家坚持自主发展的原则。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同质化过程,而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3]这种作为复杂矛盾统一体客观存在的全球化进程,本身则含有各民族国家和各不同的文明体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有某种趋同的意蕴。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因全球化浪潮日渐深入而重新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应该用多种视角来看待问题,将这种思想和全球化时代结合在一起,从中得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M].第38 卷,人民出版社,1959.

[3]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