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田家沟村有关的幸福,或者梦想

2017-01-16雪归

雪莲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田家沟村草皮

1

田家沟村,于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落,从我听说村庄的名字到我走进村庄,是在这个阳光很好的周末的一个小时之内完成的。

田家沟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

而某种意义上,田家沟村,于我并不是完全陌生。因为这里和我曾经走过的河湟谷地的许多村落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凭借双手和汗水换取幸福,诠释生活的真正意义。

我就出生在河湟谷地的一个与田家沟村类似的小村庄里,对于父辈和祖辈以及许多人在村庄里的不辍劳作和村庄难以摆脱的贫困,更是有着直观而深切的体验。

没有体验过村庄贫困的人一定很难想象,为吃一口水要靠牛马的脚力,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很难想象一辈子没有进过医院没有体检过的花甲老人大病拖着、小病靠扛的无奈;很难想象每日围着柴米油盐打转,在黄土地上用掉下来能摔八瓣的汗水换取生存最基本的资本时有多么疲惫和绝望……

其实用不着我多描述,关于贫困以及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很多人有着更为切肤的体验。

所以如何脱贫致富,更是成为许多人所以夙夜不解的主要原因。

昨日见到山西文学主编、著名作家鲁顺民。鲁顺民先生曾做过一项深度调查,后撰写了报告文学《380毫米降水线——世纪之交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农民》,并获得赵树理文学奖。他告诉我,他曾调查过一个自杀率非常高的村子,他发现,所以有如此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贫穷。

“当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看不到一丝改善的希望,有时候,一些很小的事件,也会成为一些人选择决然离开的诱因,比如杨改兰。”交谈中,鲁顺民先生这样说。

相信鲁顺民先生和我所忧心的基本相同:被放大的唏嘘代替了悲凉的呐喊,激愤掩盖了真正的病根。

而就在这个话题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我走进了一个贫困村——田家沟村。

2

远处,长云连接着雪山,

暮色下的水面收集着最后的

光线。它想把最后的倒影,

连同鸡鸣犬吠声一起带进顽皮了

一天的那些孩子们的梦里。

这是同去的海东诗人流沙先生写给这个村子诗句。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几只雪白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河的两岸,是错落有致的低矮民居。

这个离我的出生地逾百里的小村庄,和我所见的许多河湟谷地的村落一样,安静,朴拙。外面的世界喧嚣与沸腾,仿佛都与这里无关。

王书记,本名王卫华,原系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去年三月起转为西宁市林业局调研员,今年年初开始担任田家沟村的第一书记。

我们早前曾有过谋面。此时再见王书记,发现他和许多驻村的第一书记一样,面色变得黝黑,不断奔忙操劳,仿佛世居这里的村民。这无疑是他不断奔忙操劳的直观见证。

我坚信默默行动胜于豪言壮语。王书记并不健谈,寡言的他更让我觉出诚恳和认真来。

我留意到几个细节。

村里路边新栽植的草皮上,偶尔可见一两株油菜花。当王书记带我们前往新修的广场时,他俯下身子,一根根将沿途的这些花拔出来。当有人因为不解而阻止时,他说,这些油菜会严重影响草皮的培育,必须拔除。

当我回过头来再细看被他拔除杂草的草皮,一片青翠点缀的河岸有着舒心而别致的美。尤其是河两岸的草皮,泛着这个季节里特有的绿意,纯粹,无杂。

沿河两岸,摆放了长长的两排河湟石,造型并不奇特,只是为了防止车辆经过时压坏草坪,但大小相仿的两排石头在草地边点缀出另一种风景,古朴而简单,透着别样的韵致。两位正在施工的人正吃力地将一块过于靠外的石头向内挪动。石块沉重,要脱离原来的地面有难度。看见两个人颇显吃力,王书记快步上前,躬下身子,伸出双手,三人一起用力搬挪,于是,大石终于被挪了进去。

整个过程中,三人都没有太多的话,除了搬挪时发出的拼力之声。

我们返回时已逾下午两点,因为走了不少路,大家都略显疲态。这时的王书记,给大家添上水,又去村委安排另一桩事情。等他匆匆回来和我们一起坐回桌前,伴随着一阵阵急促的呼吸,他一口气喝下大半杯水。

3

新修建的广场一侧,有一条正在修建中的栈道通向山顶。站在山顶,整个田家沟尽收眼底。这条散着松柏幽香的栈道,应该不仅仅是一条将来用于观光浏览的栈道,更是一条通往脱贫致富的道路。

田家沟村位于美丽的鹞子沟景区,距离藏传佛教圣地广惠寺,鹞子沟主景区1.5公里,距正在修建的蓝雀山国际滑雪场4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这里的旅游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旅游设施建设,营造浓郁的旅游氛围,带动民宿游和休闲观光,使全村贫困户收益的同时,带动全村群众增收,助力村民依托旅游资源实现脱贫梦想,是王书记等人正在做的事情之一。

于是,这里新建了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村委会办公场所三位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广场。这里有了新开发的彰显本村特色诸多村庄景观,比如河道内的一道道叠水置石,比如年代久远的土鏊,比如那两股清冽的泉水分别从村头和村中所修建的两处龙嘴中喷涌而出,更加有意思的是两股泉水分别落进上下两盘石磨的磨眼当中,可谓匠心独具……

243户人家,1013人,贫困户65户。王书记告诉我们,这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民宿游(农家乐)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直接通道。他带我们进入一家营业不到两个月的农户家中——这里唯一的一家农家乐,有村民正在这里跟着这户人家学习,准备着第二家农家乐的开张。

这里,干净整洁的屋内陈设、可口实惠的农家菜自然值得一提。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当日主厨的两位厨师,是育有一儿一女的一对年轻夫妻。当有着红苹果一样脸蛋的主妇和面色黝黑的男主人在厨房内忙碌时,两个孩子——哥哥略大些,五六岁的模样,妹妹看来三四岁的样子——进进出出却不纠缠大人,哥哥照顾妹妹,兄妹俩几乎形影不离。

我向两个孩子投以微笑,这对小兄妹以小鹿一般的警惕代替了好奇,对我的微笑不置可否。而当哥哥找来胶带准备缠住小手上不小心弄出的流血的伤口时,小妹妹帮着他扯胶带……

这种懂事与乖巧,在城市里同龄孩子的身上我很少见到。

而当我们起身准备离开时,两个孩子随着父母站在大门口,一家人出门相送。

没有太多的煽情话语,只是一个劲地让我们再来,说他们会做得更好。而那对小兄妹,不时挥一下手,羞怯而可爱。

离别的瞬间,有一种东西涌上来,潮湿且温暖。

年过不惑,这个年龄,我竟会如此易感。有朋友曾这样说,写作的人,总有异于常人的敏感与细腻,更容易被触动。

深以为然。

而此时,我只想避开那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表达我对这样一个村庄以及无数个贫困的村庄的深切期待与憧憬:

但愿不止一个西宁市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但愿不止一个兢兢业业致力于精准扶贫的“王书记”,当千百个田家沟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我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雪归,本名杨秀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小说等作品见于《文艺报》《清明》《中国铁路文艺》等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入选多种选本。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暗蚀》《无脚鸟》以及散文随笔集《云端或泥淖》。有小说作品获得青海省政府文艺奖、青海省青年文学奖、全国电力文学大赛单篇作品一等奖、海东市首届河湟文艺奖金奖等。

猜你喜欢

田家沟村草皮
Green houses in Iceland冰岛草皮屋:历久弥新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走,到田家寨看风光
阅读理解专练(五)
西藏地区草皮移植技术在铁路、公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陕西省宝塔区南市街道市场沟村 #疫情防控,我们在努力#
Our process of building a physical robot prototype
人工草皮还是天然草皮
别了,半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