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杰英针灸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研究

2017-01-16张新普傅杰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阳虚调理阳气

张新普,薛 丹,李 敏,郝 燕,傅杰英

(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州 51051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 51018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240;4.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针灸研究】

傅杰英针灸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研究

张新普1,薛 丹2,李 敏3,郝 燕4,傅杰英4

(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州 51051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 51018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240;4.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傅杰英教授认为上热下寒体质是阳虚体质的一个亚临床分型,岭南气候和地理环境是此类体质形成的制约因素,阳气升发太过是其形成基础,其易感疾病呈现出上焦火热上炎和中、下焦虚寒内盛的临床特征;调体兼治病、治未病是总的思路和方向,其调治应从阳虚体质状态切入,注重调理脾胃,稳固中下二焦的阳气;针灸应对实践策略为温补中焦下元、引火归元,选穴配穴多采用神阙、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太白、隐白、涌泉等基础腧穴。

上热下寒;体质;针灸;傅杰英

上热下寒体质是基于阳虚体质常见而又特殊的一种偏颇体质状态,既有着阳虚体质兼夹气虚、阴虚[1]、痰湿[2]、湿热、气郁、瘀血等体质因素的复杂,又有着与阳虚体质不完全相同的生理、病理、心理、情绪、性格等形神构成的特殊,总体上处于阳气不足、上热下寒的病理体质状态,其易感疾病复杂多端,临床表现千变万化。针对这种体质的调理和易感疾病的治疗,针灸应以温下寒和调中焦为主,兼以引火归元,使阳气归于本位。在辨体-辨证-辨病的诊疗模式下,调体兼治病、治未病,通常采取上中下三焦整体并治,使偏颇的体质状态从本源上纠正,降低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率,从而维护机体的形神健康状态和提高生命质量[3]。

1 上热下寒形成之基

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使得人体阳气升发过强而有余,收敛与潜藏偏弱而不足,成为形成阳虚体质的环境制约基础[4]。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称:“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元·继洪《岭南卫生方》道:“人居其间,气多上雍,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反本而然”,“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懊之气常泄”。岭南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以高温与多雨并存为主要气候特征,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终年不见霜和雪,太阳辐射量较多、较强,日照时间较长[5]。这种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成为阳虚体质形成过程的环境制约因素,也使得阳虚体质成为岭南人群中的常见体质类型之一。

天气常年高温、炎热从而阳气上越、外浮,人们又喜欢喝凉茶和花茶清热下火、空调降温祛湿、饮食冰冻消暑除烦、夜生活丰富、喜爱冲凉去汗等生活方式和习惯,更加损伤到阳气,致使阳浮阴闭而上热下寒、外热内寒。这些最伤阳气且影响生物节律的习惯促进或加重了阳虚体质上热下寒状态的形成。如元·继洪《岭南卫生方》道:“阳常泄故冬多暖;阴常盛故春多寒。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故人得病多内寒而外热,下寒而上热也。[6]”阳气不足、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上实下虚的病理体质状态,其实就是阳虚体质基础上的特殊状态,既包含与阳虚体质兼夹气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等体质因素的复杂特质,也有着与阳虚体质不完全相同或一致的生理、病理、心理、情绪、性格等,构成了复杂、兼夹、复合的体质状态。

2 体病相关寒热之征

上热下寒体质是下元虚弱、上实下虚的生命状态,是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的病理体质。常见的体质特征表现在上热则多有心胸头面等火热上炎之证,下寒易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体病相关尤其是病理体质、偏颇体质表现得更为密切,体质结构在未病之先已经具有潜在的发病倾向和易感性,在既病之后直接影响其发展趋势和转归,在康复治疗中奠定了对干预措施的敏感程度、疗效的好坏和疗程的长短,所以体质是治疗、康复、美容、养生的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体质辨识界定、健康体检报告参考和心理测量评定等一系列诊疗手段综合的观察与评价,整体把握生命的状况,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体质或同一体质的不同亚型及病理体质、偏颇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识、调理和养护。

具有特殊寒热征象阳虚体质的亚临床类型上热下寒型体质,常见且有典型临床特征、体征和疾病谱,如上热多见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痤疮[7]、脂溢性皮炎、口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口鼻热气鼻血、白睛血丝、耳鸣、心烦失眠,下寒常有少腹冷痛、痛经、尿频、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白带清稀、宫寒不孕、精冷不育、畏寒怕冷、舌淡胖苔白或黄腻、脉沉缓,可见其易感病较为复杂,需认真分析对待。针对该类型体质相关疾病的诊病流程,首先辨别体质再考虑治病,其次才是缓解当前症状,防病重调体,治病首识质,辨证先辨体,特别是需要考虑体质因素的如心身性疾病、生活方式病、慢性疾病等非急性、传染性疾病的诊疗。

3 阳虚状态调理之理

调理阳虚体质的关键是调脾理胃,重点在于调脾。体质调理的目的是调动机体自组织能力和自调节能力,依靠人体内部的抗病力、修复力、自愈力等自身资源,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护体质状态相对健康和谐的内环境稳态。

阳虚体质最薄弱的脏腑是脾胃和肾,而先天之肾又需后天脾胃的济养方可正常有序的发挥功能,益气健脾之力的切入远胜助肾补火之功的增援,所以阳虚体质的调理关键和重点在脾胃。人体依赖天阳之气生存生长,而此阳气正是化源于脾胃。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曰:“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中焦脾胃既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更是诸火之源泉,故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脾胃旺则阳气充沛,阳气盛则体质强壮。因此脾胃的升降、出入、运化、燥湿、虚实、寒热都是关系阳虚体质健康状态和疾病过程调治的中心环节。上热下寒体质的调治,首先从阳虚体质状态这个大的基础切入,入手调理脾胃这个重要节点,抓住稳固中下二焦阳气的本质,使体质偏颇得到调整和改善,疾病缓解或治愈。

4 引火归元针灸之应

针灸上热下寒体质调治应对的实践策略是温补中焦下元,引火归元。其体质是基于中下焦阳气虚弱,真阳、真火失司温而不燥、稳而不浮、潜而不越之职责,成了发于机体外部、上部的炎上妄动的离原乏根随性之虚亢之火而发病,故引虚火下潜、归潜元阳、促进阳入阴而化气功能的引火归元法是其调治的指导思想之一。针刺、艾灸、温针灸、隔物灸、悬灸、麦粒灸等传统针灸手法的具体运用于调体,调体定循矛盾所在而下针、治病必求于本而施灸,温补中下之阳为主兼清降在上之虚热。在上焦病的局部处理可以使邪出有路,避免留邪,在中焦体的整体调理使脾胃阳得旺,正盛邪自退;在下焦证的得法辨治使虚阳归隐,至正自安然、体自稳健,所以上中下整体并调并治,上热宜引火归元,穴取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调中枢纽多脾胃虚寒,穴选中脘、神阙、章门、足三里[8]、三阴交、脾俞、胃俞,下寒重温补下元,穴择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

紧紧扣准体质状态、把握疾病特征和精准利用腧穴穴性的整体动态思维来选穴配穴、减针疏灸,所常选穴位中脘、神阙、章门、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以调理中焦为主,多温针灸或隔物灸或麦粒灸,如温针足三里既可以养元气又可以下热敛阳。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隔物灸神阙既可以建中温阳调和五脏亦可引浮阳归隐。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载:“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元阴元阳所在的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温针灸或悬灸,既可以温补元阳也可收根虚阳。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云:“频灸此穴(气海),以壮元阳。”温针灸水火之肾脏背俞肾俞,既能温肾阳又兼温补脾脏之阳,还可以引热归元。宋·窦材《扁鹊心书》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针刺或麦粒灸位于经络根本、阴阳交会且阳受气于四末的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可以引热下行又可激发阳气,如《素问·厥论》语:“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从古籍文献依据出发,立足临床实践来看,整个针灸处方围绕调体、辨证、治病的结合,是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的具体运用。因此说,上热下寒体质从调理阳虚体质论治,是调体治病的整体地综合把握,是从根本上的调治和纠正。

傅杰英认为,体质是与中医临床接轨的最佳切入点,其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调体与治病是战略与战术或者大的原则方向和具体政策技术的关系,在机体健康时、疾病中、康复期都要始终顾护体质。上热下寒体质状态预示着生命体验、生存质量、易感疾病、治疗反应、康复疗效、寿命长短等机体的生命轨迹,是机体总体生命特征的有机综合。对上热下寒体质的研究,是傅杰英教授中医体质学术思想的创新,是对中医体质分类中阳虚体质亚型的补充。针灸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经验是治病求本,本于体质,个性化诊疗,首先就是体质辨识,紧紧抓住体质状态,针灸精准切入。

[1] 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阴虚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形成规律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23-24.

[2] 张新普,童亚男,李敏,等.痰湿体质兼夹其他病理体质的相关性剖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5):3-5.

[3] 张新普,傅杰英.试论针灸调体之调神[J].新中医,2014,46(2): 13-15.

[4] 张新普,薛丹,童亚男,等.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7):648-651.

[5] 刘卓勋,杨京华,黄振祺.岭南地区小儿体质辨证分型初探[J].新中医,2014,46(5):236-238.

[6] 郑洪.岭南医学与文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250-275.

[7] 张新普.傅杰英辨体论治痤疮经验[J]. 世界中医药,2011, 6(5):431-434.

[8] 张新普,林培挺,李敏,等.足三里与针灸调体规律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26(1):45-48.

张新普(1982-),男,河南南阳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针灸体质学、治未病临床机制研究及个体化针灸思维与方案研究。

R246.9

A

1006-3250(2017)06-0848-02

2016-11-10

猜你喜欢

阳虚调理阳气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