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干燥综合征中医名称辨析❋

2017-01-16张声生韩建民李柳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口舌口渴津液

丁 洋,张声生,韩建民,陶 琳,沈 晨,肖 旸,孟 梦,李柳骥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北京 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 100081;4.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理论探讨】

口腔干燥综合征中医名称辨析❋

丁 洋1,2,张声生1,韩建民3,陶 琳1,沈 晨1,肖 旸1,孟 梦1,李柳骥4△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北京 10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 100081;4.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口腔干燥症是临床常见症状,故通过梳理中医古代文献,认为中国古代对于口腔疾病和相关症状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及其他秦汉医籍中就描述了口腔干燥症并使用了“口乾”“口燥”等词,“口渴”一词约在宋代见载于医籍。在众多有关口腔干燥的用语中,使用较多、命名较规范的是“口乾”“口燥”和“口渴”。“口乾”与“口燥”同义,表示口腔津液缺乏的状态,二者可以同义互换但以前者为优;“口渴”表示口内干燥且欲饮水,与“口乾”(燥)义近但仍有区别,因此口干、口渴二词均应保留且需加以明确界定。

口腔干燥症;口干;口燥;口渴;文献研究

口腔干燥通常定义为唾液量分泌减少而导致的主观不适感[1],口腔干燥是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口腔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不适,已引起临床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对“口干”及类似症状有相当多的记载,内容涉及其名称、相关概念的鉴别、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以下试从病名的角度对中医古籍中的口腔干燥症用词进行梳理和辨析,为后续文献和临床研究作一理论铺垫。

1 名称源流

1.1 先秦时期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对于口腔疾病的大量记录。但限于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只是笼统使用了“疾口”“口疾”这样的概念,即口腔之病,大约是口腔炎、口腔溃疡、口疮一类症状明显的口腔疾病[2]。而对于口干这种相对表现不明显、引起痛苦较小的症状则缺乏关注。

“干”字古代与干燥无关,表示干燥义的“乾”字在出土文字材料中最早见于秦代竹简,“燥”字也见于秦代,意义与“乾”同。

传世文献中,如《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孔颖达疏:“暵然其乾燥矣。[4]”《山海经·北山经》:“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5],说明“乾”作“水分缺乏、干燥”解在先秦时期即有例证。

1.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医籍中,《黄帝内经》有8处提到“口乾”,如“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6]”有一处提及“口燥舌乾而渴”,“岐伯曰: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6]均表示口腔的津液缺乏症状。另外,考《内经》中并未出现“口渴”一词。

《难经》仅有1处提及“口乾”。“十六难曰:……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乾,喜笑。[7]”《神农本草经》也仅有2处使用了“口乾”。《伤寒论》中除了“口乾”“口燥”单独使用外,还出现了“唇口乾燥”“口乾舌燥”“口乾燥”“口燥渴”“口燥咽乾”等类似名称。《金匮要略》的情况与《伤寒论》类似。《中藏经》中“口燥”“口乾”均各使用1次。

1.3 晋唐时期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口燥”出现1次,“口乾”出现了17次,且多为单独使用,不像秦汉时期“口乾苦渴”“口乾善渴”“口乾心烦”“目黄口乾”等用法,或表达模糊,或为2个症状并列出现。《脉经》中除了“口乾渴燥”“口乾舌焦”2个新用法之外,更多的也是对“口乾”“口燥”的单独使用。隋·《诸病源候论》中则又使用了“口乾渴”一语,且设专章论述“热病口乾候”“虚劳口乾燥候”“口舌乾焦候”“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候”。

1.4 宋元明清时期

宋·《圣济总录》可能是最早出现“口渴”一语的医籍,该书第五十八卷“消渴门·消渴小便白浊”所载黄连丸“治消渴,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口渴”。此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口渴”在医籍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像“口舌乾燥”“口舌乾焦”“唇口乾焦”“唇口乾燥”一类用语也被反复使用。

1.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中对于口腔干燥的描述使用较多的是“口乾”“口燥”和“口渴”。“渴”“乾”“燥”三字虽然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但从出土文献中均可发现其各自踪影。但无论其本义是否表示“水分缺乏”,均未用于描述人体缺乏津液的症状。

“口乾”约在秦汉时期出现,并被后世医家大量使用;“口燥”的出现大约与“口乾”同时,使用频率较“口乾”低;唐以前医籍中未见“口渴”一词,“渴”多与“乾”或“燥”一起使用,形成“口燥渴”“口乾苦渴”“口乾善渴”“口乾渴燥”“口乾渴”乃至于“口燥舌乾而渴”等复杂但表意并不清晰的形式。

“口乾”“口燥”在秦汉时期的使用多不固定,常出现在词组中,晋唐时期开始较多作为固定词独立出现,但其他用法如“口乾舌燥”“口乾舌焦”“口燥舌乾”“唇口乾燥”等依然较多。

“口渴”作为一个固定词,约迟至宋代才见诸医籍记载,并在明清时期被广泛使用,自出现起即主要以独立的形式被使用。其他诸如“口乾燥渴”“口乾渴燥”“口乾渴”之类的用法则较少见。

2 相关概念鉴别

2.1 口干和口燥

“干”是“乾”的简化字,“乾”读如“干”时的本义就是干燥。燥,《说文解字》曰:“燥,乾也。[8]”所以口干和口燥是同义词,均表示口腔缺乏津液的一种不适症状。

2.2 口干(燥)和口渴

口干(燥)和口渴虽然都表示口腔的津液缺乏,但仔细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正如《中国内科医鉴·证候与治法概编·第五章》中所言:“口渴与咽干口燥似同而异。前者欲饮汤水。后者虽觉干燥但不欲饮水。向口内望之有湿者也。[9]”即严格地说,口干(燥)和口渴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饮水需求,口内干燥欲饮水者为“口渴”,但干不欲饮者为“口干”(燥)。

2.3 表示“口干”的词组

中医古籍中表示口腔干燥的除了最常见的“口乾”“口燥”“口渴”之外,尚有很多词组形式,如“口乾舌燥”“口乾舌焦”“口燥舌乾”“口舌乾燥”“口舌乾焦”“唇口乾焦”“唇口乾燥”等,其构成形式无非就是病位(口、舌、唇)和症状(乾、燥、焦)的组合。

就病位而言,虽然舌位于口中,唇在口外,但解剖学意义上的“口腔”实际包括唇、齿、龈、舌、腭、颊等。因此所谓的“口干”(口腔干燥),实际上也应该包括唇干、舌干等。也就意味着所谓“口乾舌燥”者不一定唇不干,“唇口乾燥”者也不一定舌不干。古代之所以没有出现“口舌唇乾”之类用语,恐怕主要还是为了表达的通畅;另外,由于中医历来对症状描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如果看到“口乾舌燥”“唇口乾焦”就机械地认为患者必有口、舌或口、唇的干燥症状,恐怕也不够严谨。诸如此类的用语,很可能还是使用者为表达更生动、避免词语重复而进行的一种文学化处理。何况干燥只是一种主观感觉,既难以定量描述又无法精确定位,即使患者并不一定能够准确说出口干的具体部位,所以上面列举的“口乾舌燥”“口舌乾焦”“唇口乾焦”不具有标准症状的科学含义,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而已。

就症状而言,“乾”“燥”同义。“焦”字金文从火从隹(鸟),属会意字,以火烤鸟会“烧焦”之意,后世逐渐引申出“干枯、干燥到极点”之意。因此,从文字本身意义上来讲,“焦”表示的津液缺乏程度要重于“乾”“燥”。然而,“焦”字构成的词组如“口舌乾焦”“唇口乾焦”,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根据患者其他症状以及处方的药味多寡、药量轻重判断,并未显示其程度比“乾”“燥”重。所以在表示口腔津液缺乏的症状名称方面,“乾”“燥”“焦”也基本是同义的,很难区分其程度轻重。

2.4 其他相关名称

在中医古籍中,描述口腔干燥这一症状的用语较为规范和确切的已如上述。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词语如“嗌乾”“咽乾”“思水”“欲饮水”“大渴”“大渴引饮”“烦渴”等,并未列入主要探讨范围,以下予以简要分析。

嗌,咽喉,故“嗌乾”即“咽乾”。中医理论认为咽下连食道,为胃之系;喉下通气道属肺之系,故咽喉之病多与肺胃相关。而口腔包括唇、舌、腭、颊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心开窍于舌,故口腔唇舌之病多责之于心脾。所以“口乾”(燥、渴)与“嗌(咽)乾”从病变部位来说明显不同。临床上口干与咽干患者也基本可以区分,但各自常见疾病亦有所区别,所以从命名的规范化角度考虑,“口乾”与“咽乾”应分列,不宜相互替代或混用。

“思水”“欲饮水”表示患者有饮水的需求,前提自然是口干,相当于“口渴”的不同表达形式;“大渴”“大渴引饮”“烦渴”表示口渴的程度较重,相当于“口渴”的不同程度。从症状命名的角度来说均不规范,所以未列入主要探讨范围。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口腔疾病及相关症状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及其他秦汉医籍中即出现了关于口腔干燥症的描述,并使用了“口乾”“口燥”等词。“口渴”一词约在宋代见载于医籍;二是在古代医籍的众多有关口腔干燥的用语中,使用较多、命名较为规范的是“口乾”“口燥”和“口渴”。其他用语虽然形式多样,但要么“名不符实”,字面上的意思并不符合临床实际,如“口乾舌燥”“唇口乾焦”等;要么“以偏概全”命名不规范,如“思水”“大渴”等;三是“口乾”与“口燥”同义,表示口腔津液缺乏的状态,二者可以同义互换但以前者为优;“口渴”表示口内干燥且欲饮水,与“口乾”(燥)义近但仍有区别。所以从中医规范化的角度而言,口干、口渴二词均应保留且需加以明确界定。

[1] NEVILLE BW,DAMM DD,ALLEN CM,et al.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2nd ed[M]. Philadelphia:W.B. Saunders,2002:398-404.

[2] 彭邦炯.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8.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559.

[4] 毛亨.四库家藏·毛诗正义(一) [M]. 梁运华,整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86.

[5] 佚名.山海经[M].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6] 佚名.黄帝内经[M].郭霭春,编著.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85-187.

[7] 佚名.难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

[8] 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210.

[9] 大塚敬节.中国内科医鉴[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4265)-调肝理脾方治疗口腔干燥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0560)-丹参和麦门冬促唾液分泌的机制及在义齿黏附剂中的缓释调控

丁 洋(1980-),男,江苏泰兴人,主治医师,在读博士,从事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唾液腺疾病中医药防治与研究。

△通讯作者:李柳骥,男,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文献与中医疾病史研究, Tel:13810097049,E-mail:philipllj@163.com。

R442.8

A

1006-3250(2017)06-0754-02

2016-11-02

猜你喜欢

口舌口渴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作业布置:不妨费点“口舌”
老农捡田
布置作业,不妨多费“口舌”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
李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