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论治月经病的学术特色

2017-01-16尚玉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方证金匮要略张仲景

尚玉洁,卢 苏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2.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古代杂病治疗学的典范,他在妇人病3篇中,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疾病,其理法方药具备,形成了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证治体系,奠定了中医妇产科辨证论治的基础,现将张仲景辨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色归纳如下。

1 瘀血为致病关键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8条。本文所引《金匮要略》原文均出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金匮要略讲义》),此条总论妇人杂病之成因。虚指气血亏虚,积冷指寒邪久积不散,结气是气机郁结。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经水按期而至。反之气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必致月经不调;阳虚生之内寒以及客于胞宫之外寒,凝结日久,久积不散,均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瘀血积结而成诸多月经病;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气机郁滞则成“结气”,而发为闭经、崩漏、痛经等。任何原因引起冲任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皆可致血不归经,或壅聚成癥,胞宫血脉瘀阻,变生妇科诸疾。

2 以气血为总纲尤重治血

气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往往气病及血、血病及血,或气血同病、虚实错杂。故《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有言:“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宜行,其神自清。[1]”妇人之经、带、胎、产、乳均以血为用,血盛气和脏腑功能正常,冲任和平以维持正常之生理。《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2]”揭示了妇人由于月经来潮,或孕后血聚胎,或生产及产后失血,使机体相对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况。在《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中因血而致病者,因气而致病者,或气血同时致病的病证比比皆是。基于此,张仲景治妇人病组方多以治血为主,活血、补血、祛瘀各类治法具备,同时十分重视血与气的辨证关系。

2.1 活血化瘀法

如用治疗因血瘀内阻、经水不利之土瓜根散:“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0条)。因瘀血滞留,气血不畅,故少腹疼痛、经行不畅或经乱出血,方用土瓜根散以活血调经、化瘀止痛。方中土瓜根、虫活血化瘀,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加酒以行药势,瘀去则经血自调。

2.2 破血逐瘀法

瘀血结实,不下其瘀,必生异端。如治疗经水不利属于瘀结实证的抵挡汤:“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4条)。瘀血内结成实,故妇人经水不利下。欲使经行通利,必先去其瘀结,故以抵当汤破血逐瘀,方中水蛭、虻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血,瘀去新生,其经自行。

2.3 温经化瘀法

寒为阴邪,血得寒则凝。无论阳虚内寒或外感寒邪,均可损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致血脉凝滞、瘀血内结,发为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所言:“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当以温经汤主之。”此条论述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崩漏证治,方用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化瘀,使虚寒得以除,瘀血得以行,以达温经行瘀之效。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阿胶、白芍、麦冬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诸药合用具有温补冲任、养血行瘀、扶正祛邪之功。

2.4 行气和血法

妇人之病多见气血之变,主要在于肝郁气滞、阴阳气血不调。气行不畅、血行瘀滞则冲任失司,发为月经紊乱、痛经、不孕诸疾。《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1条:“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此条即言用旋覆花汤治虚寒相搏、气滞血瘀之半产、漏下。方中旋覆花通肝络、行气血,葱白通阳散寒,新绛活血化瘀,全方通过行气解郁化瘀而通阳气,气通郁解则寒凝散,气血通调,漏下即止。

2.5 破血逐水法

血不利则为水,二者相互影响、交互为病。治疗上,张仲景详辨水血互结之轻重:对于妇人“先病水,后经水断”之水分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0条)因经断为水液阻滞血道所致,故张仲景提出“去水,其经自下”,水利则经调。若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3条)。此为瘀血阻滞水道之血分病,属水血互结于血室,则应破血逐水、利水祛瘀,方用大黄甘遂汤。方中大黄泻下逐瘀,甘遂利水逐饮,配阿胶养血扶正。对于水与血相结而成瘀时则应水血兼攻,只求其一则不效。张仲景用药精炼,药力精专,故能收效。

2.6 清热活血法

用于热灼血凝、瘀热内结之证,如“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条)。妇人经期产后,经血下行,血海空虚,血室大开,邪热乘虚而入,热与血结,脉道阻滞,经水郁而不行,症见寒热往来,发作有时,月经突然中断,以小柴胡汤疏解郁热、散血室之结,热清结散则经调。“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3条)。因血室与肝紧密相关[3],此条张仲景用针刺期门之法治妇人热入血室之证,同时应配合凉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品,针药并进清解内陷之热,从而散血室之结。

3 多从肝论治重视顾护脾胃

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故为气血调节之枢纽。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则易致冲任失畅,气血失和,从而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因此对于月经病张仲景多从肝论治。《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方证之中,内寓清肝、疏肝、暖肝、养肝、柔肝诸法,有清肝泻火法(即热入血室之刺期门)、舒肝理血法(小柴胡汤证)、舒肝解郁法(半夏厚朴汤方证)和暖肝调经法(温经汤方证)、柔肝养胎法(当归芍药散方证)、调肝和血法(枳实芍药散方证)。

张仲景在治肝的同时非常重视“肝脾同调”,不忘顾护脾胃。《女科经论·月经门》有言:“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4]”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运化水湿,脾气健旺则血循常道,胃中谷气盛则血海满盈,月事按时而下。如土瓜根散,土瓜根味苦、性寒,方中加辛甘之桂枝,既温经通脉以助土瓜根、芍药化瘀,又可温阳化气防其苦寒败胃。再如大黄甘遂汤,方中大黄、甘遂亦为苦寒之品,且为泻下峻剂,故方中佐以阿胶补血滋阴,既可助大黄、甘遂祛瘀生新,又收祛邪而不伤正之效。此外,在服药方法上张仲景也多喜将药物制成丸散以缓攻,或加蜜调服或药后啜粥自养,处处渗透着以顾护脾胃为要的思想。

4 攻补兼施,灵活变通

妇人月经病总以调理冲任、调和气血为主,张仲

景在理气治血的同时辨证论治,结合妇人不同时期生理病理特点,补泻分明,灵活变通。如治水血俱结于血室之大黄甘遂汤证,妇人少腹满、小便不利以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但恐药力峻猛,又因病在产后气血亏虚,故佐以阿胶补血养阴;又如治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崩漏,张仲景在温经汤中除运用温经散寒暖血之品,又臣以丹皮、芍药养血和营化瘀,以兼顾妇人产后多瘀之特性,养血活血,补而不滞。

5 结语

纵观张仲景论治月经病的学术特色,其以调理气血为总纲,重视气血的辨证关系,审证求因,辨证立法,理气血、调肝脾,攻补兼施,灵活变通。深入研究张仲景治疗月经病的特点,继承与发展其内涵及精华,师古而不泥古,对于指导我们今后月经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1]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2]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6:393.

[3] 陈非,潘涛.热入血室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109-110.

[4] 萧壎.女科经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猜你喜欢

方证金匮要略张仲景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