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抢救方式及价值评析

2017-01-15陈铁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病死率组间心肌梗死

陈铁强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抢救方式及价值评析

陈铁强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抢救方式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间采取优化院前急救预见性方案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时期采取常规院前抢救方式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有效抢救时间,结果均显示观察组更具优异性(P<0.05)。结论 优化院前抢救方式有助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促使患者更快接受院内治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方式;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症是指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导致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状况,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出现坏死的疾病。该病症病死率较高,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的关键[1-2],故此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取不同院前急救方案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抢救方式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取优化院前急救预见性方案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为(52.3±2.1)岁。随机选取同时期采取常规院前抢救方式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为(52.4±1.6)岁。66例患者中25例患者病变位置为心内膜,23例为前间壁,9例为广泛前壁、5例为正后壁、4例为下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病例资料,结果均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效果理想。

1.2 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院前抢救方法,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立即为患者进行氧气支持,并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开通静脉通道,尽早将患者送至医院进行抢救。观察组:本组患者均采取优化院前抢救方式,医护人员在救护车到达前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叮嘱患者及家属保持镇定,确保患者保持绝对静卧,叮嘱患者家属尽量不要挪动患者。询问患者家属家中是否有急救药物,若有硝酸甘油,可在患者舌下口服0.5 mg。待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药物急救,并予以吸氧处理,依据患者的病情病况为其选择合适体位,在对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告知院内医护人员需要准备好的诊疗器械及药物。有条件的还可上传心电图给接诊医院急诊室,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

1.3 评价标准[3]: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未见死亡或病情加重情况则可判定为抢救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则表示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1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概率为6.1%。对照组患者中4例出现心律失常、2例出现心源性休克、2例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4.2%。该项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差异(χ2=4.242,P<0.05)。

观察组33例患者中32例得到有效抢救,1例死亡,抢救有效率为97.0%,病死率为3.0%。对照组33例患者中26例患者得到有效抢救,7例死亡,抢救有效率为78.8%,病死率为21.2%。对比两组抢救有效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χ2=5.121,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平均为(44.2±7.2)min,对照组为(63.5 ±7.1)min,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差异(t=10.964,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30 min内缺少供血部分的心肌即会出现坏死,在1~12 h内大部分心肌组织则会出现凝固坏死的情况,故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救治,充分开通闭塞血管是提高该病症抢救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积极优化院前抢救方式,在救护车到达前指导患者家属予以必要的急救方法,缩短院前抢救时间,预见性的做好相应的抢救工作十分重要。

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优质的院前抢救方式可有效避免病情延误,促使患者可在最佳救治时间内接受治疗[4-5]。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了优化后的院前抢救方式,与常规院前抢救方法相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有明显提高,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有效抢救时间均显著降低。另外,此次研究发现为提高院前抢救的有效性,进行院前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也要积极提高自身医疗工作水平,以便提高抢救工作质量,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积极优化院前抢救方式,缩减各类不必要程序,及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以便在患者入院前即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仅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而且可有效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1] 梁肖霞,周华玲,彭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3(7):15-16.

[2] 张明,陶旭,王蓬波.5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特点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12(7):1372-1373.

[3] 廖湘斌.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15(7):3191-3192.

[4] 文秀兰,邹利群,马建英.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延误分析[J].华西医学,2014,16(9):2438-2440.

[5] 王艳英,鞠智卿,黄贤胜.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5,23(8): 1487-1490.

R542.2+2

B

1671-8194(2017)06-0117-01

猜你喜欢

病死率组间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