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素髎穴

2017-01-15叶明柱冯禾昌胡追成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针灸学主治水沟

叶明柱,冯禾昌,胡追成

(1.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2.上海静安区大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72;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1203)

论素髎穴

叶明柱1,冯禾昌2,胡追成3

(1.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50;2.上海静安区大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72;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1203)

本研究从定位、主治、与水沟穴的关系、主治机理等方面对素髎穴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应定位于鼻准头按之凹陷处;治疗病种从鼻病发展到急症和杂病;主治未与水沟穴混淆;主治机理应回归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

素髎穴;定位;主治

素髎穴为临床所常用,然目前对其定位、主治、与水沟穴主治关系、主治机理诸方面针灸界尚存有不同观点,故仅略述于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1 素髎穴的定位

素髎穴,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 其中“上”字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均作“之”。《医学入门》《针方六集》等则直书“准头上”。相书称鼻尖为准头,因此“准头上”也就是鼻尖之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则认为其位于鼻柱之上,而“非鼻准之尖”。因此,要确定素髎穴的正确位置,尚需讨论。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形如基底在下方的三边椎体,由鼻骨与软骨作支架。其上1/3为鼻根,中1/3为鼻背,末端为鼻尖。鼻尖由两块鼻翼大软骨构成,鼻翼大软骨为一薄而可弯曲的软骨板,紧紧围绕在鼻前孔的前部。其中间部,即内侧脚,通过纤维组织与对侧的鼻翼大软骨和鼻中隔软骨的前下部疏松地连接在一起。在前方的鼻尖处,鼻翼大软骨之间有一可触摸的切迹分隔[1]。若以指轻扪切迹分隔处,则有一小长条状凹陷,其深浅、短长及宽窄,因人而异,有人甚至在体表可见此凹陷。素髎穴在此凹陷中,故称之为髎。 《圣济总录》载:“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2],由于面部五岳之中,鼻属嵩山,故嵩柱骨即鼻柱骨。《外科证治全书》载:“山根,一名下极,即俗所谓鼻梁是也”[3]。故鼻柱当在二鼻孔之间为是。《医宗金鉴·刺灸法》明确指出:“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4]《中国医学大辞典》《医学衷中参西录》均执此说。

由于鼻翼大软骨之间的切迹分隔为纵形,而鼻部准头之形态和大小,存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即使同一人种也每人各异。《针灸甲乙经》将素髎定位“在鼻柱上端”似过于简略,《针灸聚英》加上“准头”两字[5],定位较为明确。如果再加上“按之凹陷处”,则更助于临床取穴。

2 素髎穴的主治

《针灸甲乙经》载素髎穴主治为“鼽衄涕出,中有悬痈,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等,当以治疗鼻病为主。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本穴的主治功效也不断得以丰富,其中不乏急症、暴症。唐《千金方》(652年)记载:“喘息不利,鼻喎僻多涕”。清《循经考穴编》记载:“酒风鼻赤,鼻疼鼻窒,眼丹”。《医学衷中参西录》(1909年)记载:“刺同身寸之三分出血,最为治霍乱之要着。凡吐泻交作,心中撩乱者,刺之皆效。[6]”《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1937年)记载:“小儿惊风,目不闭”。《针灸学简编》 (1959年)记载 “虚脱”, 1976年再版时又补充了“休克、低血糖等”;《针灸秘验》(1985年)记载:印堂为高血压上点,素髎为高血压下点,针之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头昏目胀、两太阳痛、视力模糊、心悸亢进等症,亦能使低血压上升。《针灸腧穴手册》(1986年)记载:可治老年性痴呆症,长留针对手足振颤有效。《针灸集锦》(1988年)记载:可治一氧化碳中毒。《实用针灸临床手册》(1988年)记载: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休克、抽搐、惊厥、心跳骤停、昏迷不醒等。《国际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复习参考书·针灸学》(1995年)记载:目胀痛,视物不清。《单穴治病选萃》(2006年)记载:主治“一切危急暴症”,并介绍了张振晖以三棱针点刺治疗脘腹剧痛、吐泻频作及小儿惊厥经验。《针灸取穴纲要》(2007年)记载:可治疗青光眼、足跟痛、小儿尿床。此外,尚有报道治疗麦粒肿、牙痛、呃逆、呕吐、痛经、醒酒、输液意外、小儿多动症以及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睾丸鞘膜积液等男科病症等。临床上医者经常使用此穴,治疗多种疾患。冯禾昌以之治疗眩晕及项背腰骶部正中疼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尝云:“名气人中高,效果素髎好。” 由于针刺之后,目中盈泪,故也可用以治疗干眼症等。

张仁《急症针灸》记载治疗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的主穴均为素髎穴,新生儿窒息之常用穴为水沟(素髎)[7]。周志杰、殷克敬著《中国针灸急症验案》中昏迷之脱证即以素髎与百会、气海、关元为主[8]。许凯声等比较针刺素髎与水沟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疗效确切,具有特有的促进喷嚏反射和兴奋呼吸中枢的功能,较针刺水沟为主促苏醒作用明显[9]。金娇娇等针刺素髎成功促醒2例脑出血导致的昏迷患者[10]。杜伟针刺素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4 例,总有效率为100%[11]。说明了素髎穴已从《针灸甲乙经》时主治鼻之疾患逐步发展为治疗急症、杂病之要穴。

3 未与水沟穴主治混淆

《针灸腧穴通考》以为:“教材中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未详所出,疑将下一穴‘水沟’主治误置于此,今去之。[12]”这是值得商榷的。素髎穴的主治从《针灸甲乙经》至今,其主治功效是逐渐增加的,是历代针家的临床经验的积累。不能因为其与 “水沟”的位置相近,主治有相同之处,便以为其主治系“水沟”的主治误置,更不能因为有疑问就将素髎穴的这些主治“去之”。在查阅资料中,确见《针灸经穴概要》将《外台秘要》中“会阳”的主治误置于素髎之中,但未发现有将“水沟”的主治混入素髎的文献者。如果说“惊厥”“昏迷”二穴的主治误置,古时尚有可能,但“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皆为现代医学的病症,则难言今人错录。

鉴于腧穴的主治内容对针灸教学和临床均具有重要影响,故腧穴学教材的编写除了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的精华,还应该将针灸临床上的发展和创新予以载录。查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科教研组编著的教材《针灸学》中,素髎穴的主治局限于鼻部疾患。1961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一版教材)、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试用教材重定本《针灸学讲义》(二版教材)及1973年江苏新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三版教材)素髎穴的主治还是局限于鼻病。时至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四版教材)在主治中除了鼻病外,增添了昏迷,附注的参考资料中则引针刺动物“素髎”和“水沟”时,在呼吸功能增强的程度和阳性率上,都较针刺“会阴”为高[13]。1985年邱茂良主编的教材《针灸学》(五版教材)其主治为“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14],较1979年的教材增加了惊厥、新生儿窒息,但附注的参考资料仍沿用1979年版教材内容。1997年孙国杰主编的《针灸学》(即六版教材),其素髎之主治同五版教材,然无参考资料。2002年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专业用)《针灸学》又称七版教材,将素髎穴的主治一分为二, 将“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危急重症”置首,而鼻病等为次[15]。由此可见七版教材只是在五版教材《针灸学》的基础上,增添了休克与呼吸衰竭,并将主治病症次序予以调整。可见本教材编写时颇有革新之举,未见将水沟之主治混入素髎之中。

众多文献均认为素髎确有治疗 “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之记载、报道及实验研究。甚至《实验针灸学》将针刺动物“素髎”作为学生观察“针刺对实验性肺水肿大鼠呼吸状态的影响”,又将针刺“素髎穴”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影响,作为实验要求学生完成[16]。然作为教材,腧穴的主治应有出处,以示严谨。由于七版教材于腧穴主治之后不附任何参考资料,导致《针灸腧穴通考》因“未详所出”,而作出误判,应该引起今后教材编写者的重视。

4 素髎穴主治机理分析

临床及实验证明:素髎穴对机体血压、呼吸均有调节作用。素髎的深层组织末梢感受器的集中区恰是其针刺升压的针感点所在部位,针刺素髎穴容易出现喷嚏反射,接近于苏醒状态,较水沟穴促苏醒效果更明显,故探讨其主治机理至为重要。2006年路玫、曹大明撰文指出:鼻与肺之形态相似,鼻中隔对应的是胸廓中的纵隔,素髎相当纵隔、心包,故刺激素髎穴,可兴奋呼吸中枢,抢救休克,调节血压。素髎穴不仅能调节肺脏功能,还有抢救休克、升降血压等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关键在于鼻尖(素髎穴)下是鼻中隔,因此取素髎透刺鼻中隔用于兴奋呼吸中枢,抢救休克,调节血压,治疗心、脑(神志)等疾病的机理昭然若揭[17]。

路、曹之说,虽然可以解释深刺素髎穴调节血压、兴奋呼吸中枢之作用,然对素髎的其他主治尚缺乏合理的说明,且以此解释其治脑病(神志)又嫌牵强,亦不能阐明浅刺素髎治疗哮喘之机理,故仍需回归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

由于鼻居面部中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鼻代表自己。《说文》:“鼻,从自卑。”“自,鼻也。象鼻形。” 汪宏《望诊遵经》[18]认为:“五官先生鼻”及“鼻者,形之始也。气之门户也。呼吸之间,通乎天地,贯乎经络。五脏六腑,无不必达,四肢百骸,无不周偏者也。”故鼻部与脏腑经络关系非常密切。首先鼻属于肺脏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又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如与心有一定关系,《灵枢·口问》篇:“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脾的病变也可表现在鼻,《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风论》篇:“脾风之状……诊在鼻上,其色黄。”鼻与肾也有一定关系,《素问·宣明五色》篇:“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鼻与胆也有一定联系,《素问·气厥论》篇:“胆移热于脑”,则鼻渊。还与三焦、小肠、膀胱等处存有一定关联,《灵枢·师传》篇:“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素髎为督脉之经穴,而督脉入络脑,故素髎与脑相通,可以醒脑开窍。鼻部尚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如手阳明经止于鼻旁, “上侠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颓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经筋“下结于鼻”。足太阳经筋,“结于鼻”。《医学衷中参西录》还认为:“盖此穴通督脉,而鼻通任脉,刺此一处,则督、任二脉,可互相貫通,而周身之血脉,亦因之可貫通矣。”虽为一家之言,但也说明其与任督二脉关系密切。从脏腑来说,肺开窍于鼻,故能治疗鼻病,以及喘息、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等肺系疾患;手足阳明经与鼻关系密切,准头又属脾,故能治疗呃逆、呕吐、霍乱吐泻交作等脾胃疾患。

5 结语

综上所述,素髎穴位于鼻柱之上端,准头凹陷处,其主治功效随着医疗实践而不断增加,从治疗鼻病发展到常用于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休克、呼吸衰竭等危急病症及杂病。由于针刺素髎较人中痛苦小、刺激量大,临床似有替代水沟穴之趋势。解释其机理似不能仅使用“全息学说”,而脱离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故素髎穴有值得从文献、临床和实验诸方面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

[1] Suan Standring.格氏解剖学[M].徐群渊,主译.39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41-642

[2]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234

[3] 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7

[4] 吴谦.医宗金鉴(第五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7

[5] 高武.针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23

[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3

[7] 张仁.急症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5-332

[8] 周志杰,殷克敬.中国针灸急症验案[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2

[9] 许凯声,宋建华,黄迢华,等.针刺素髎为主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促苏醒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6):529-533

[10] 金娇娇,周萍,石涛,等.针刺素髎穴促醒因脑出血致昏迷验案2则[J].国医论坛,2016,31(6):54-55

[11] 杜伟.针刺素髎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9):856

[12]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65

[13]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23

[14]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2

[1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

[16] 郭义.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60-364

[17] 路玫,曹大明.素髎、水沟主治机理新释[J].中国针灸,2006,26(7):487-488

[18] 汪宏.望诊遵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7

DiscussiononPointofDu25

YE Ming-zhu1, FENG He-chang2, HU Zhui-cheng3

(1.JiangsuCommunityHospitalinChangningDistrict,Shanghai200050,China;2.DaningCommunityHospitalinJing’anDistrict,Shanghai200072,China;3.TheSixthHospitalofShanghai,Shanghai201203,China)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points of Du25 on the aspect of its location, its indications, its relation with points of Du26, and its mechanism of function. The location of Du25 was considered to be located in the depression of apex of the nose. Apart from nose diseases, the indications for Du25 can also cover emergency 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The indications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Du26. Its indications has to be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Zangfu and meridians.

Du25; Location; Indication

R245.2

A

1005-0779(2017)09-0072-03

叶明柱(1947-),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及针灸文献研究。

2017-04-13

猜你喜欢

针灸学主治水沟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掉进水沟
小蚂蚁过水沟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你能跨过那条水沟吗
水沟旁的蚂蚁窝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