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氏温针疗法学术经验管窥

2017-01-14张静若罗开涛边晓东孙爱洁施孝文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施氏调气温针

张静若 罗开涛边晓东孙爱洁施孝文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针灸聚英

施氏温针疗法学术经验管窥

张静若 罗开涛#边晓东孙爱洁施孝文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施氏针灸学术经验温针疗法

施氏针灸于2012年7月被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收录。笔者有幸跟随此“非遗”项目的学术继承人之一施孝文先生学习,潜心研习施氏针灸,对老师擅长的温针疗法深有体会,感触良多。现就施氏针灸的温针疗法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对温针之独特见地

1.1 温针非灸论:温针,就形式而言,是一种针艾并用的疗法,但一直以来,其应归属于针法还是灸法问题,见仁见智,尚无定论。有归之于灸法,称为“温针灸”或“针柄灸”;有归之为针法,称为“温针”;尚有虽称之为“温针”或“温针法”,却将其列入灸法篇,认为是针灸并施之法。因而诸家对温针的作用、宜忌也意见不一。有认为,其使针热而已,与温灸法无异,仅使局部发生热感,加速血液循环,其效甚微;也有人[1]认为,其颇类古代燔针,《类经》曰:“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煖也。”意在借针体以传热,对一切慢性风寒病和随气候变化而增剧的关节疼痛颇为适宜;也有说它适用于既宜留针,又宜施灸的疾患,盖其可使热力由针身导入深部,因此对关节深处与肌肉肥厚处的疾病疗效俱佳。施氏认为,如以针刺而论,其对腧穴处方之选择、补泻手法之运用,与一般针刺之法确无殊异;如以温热而论,温针仅于针柄燃艾,不着肌肤,加之壮数少,其温热力量远逊艾炷、隔姜等灸法,作用显然有别于灸法。正如《明堂下经》云:“凡灸……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由此可知,温针所用的艾火,不可与艾灸并论。王节斋指出:“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意即温针所用艾火旨在使气得温而行,助针刺而调畅气机,不作灸法之用,若要治疗疾病,全赖针刺的作用。因此,施氏认为,在温针过程中,艾温仅仅是留针聚气、导气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温针系以针刺为主,仍属于针法范畴,故温针非灸。

1.2 藉艾温以导气,重行针以调气:施氏每于针刺得气留针之际,将艾绒裹于针柄而烧之,令温热,藉以导气。施氏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客之不去,一虚一实,或有余于上而不足于下,或上热而下寒,或上寒而下热,或寒热相争,气血不和,百病由生。寒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温则腠理疏通,阳气滑盛。”《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者,调营卫之气也。施氏数代人的临床观察发现,经留针、燃艾1~3壮导气后,针下必然轻缓。由于此时内外营卫之气皆游于经脉,聚气于针下,故可于此时行针调气。欲补其正气,则顺其宗气通行;欲泻其邪气者,则去其脉中逆滞。其意在保守精气,调摄阴阳,以使阴平阳秘。若艾灭即拔针而不行针调气,徒失良机,则事倍功半矣。

1.3 遑论虚实寒热,俱当温针:施氏认为,一切经络壅滞、气血痹闭等症,可不问其属虚、属实、属寒、属热,针入而留之[2]。因其觉得,温针之异于常规针刺,在于针入必留。《灵枢·官能》曰:“大寒在外,留而补之。”此浅留也。《灵枢·根结》曰:“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此深留也。《素问·针解》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此刺虚实也。《灵枢·终始》曰:“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此刺寒热也。由此观之,留针于毫针刺法,实为补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故若能结合补泻、浅深,则无论寒热、虚实,咸宜温针。施氏认为,温针之温,不似灸法之热,其艾火之温,与灸法各有所适。艾火之用,逮非一端,《神灸经纶》曰:“夫艾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效如反掌。”意为艾灸因其火性热而善走,能入脏腑而祛阴寒;因其性温而芳香,能通经脉而理气血,此灸法之热也。《医学心悟》也曾论“温”曰:“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芪、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故温针之温,如和煦之春日,人人可近,故虚者得之而俾,实者得之而散,寒者得之而温,热者得之而疏泄也。

1.4 温针之灸温运用:施氏认为,尽管温针的温热旨在使气得温而易行,但温热量的大小、轻重,仍须在部位、时令、体质、病情等方面多加斟酌。以部位而论,皮薄病浅者宜少,肉厚病深者宜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曰:“头骨手足皮薄瘦,巨阙鸠尾小少宜,背腹脐下皮肉厚,大多方能起痼疾。”其义虽就灸法而言,但艾温之用,权可参考。以时令而论,天寒日阴者宜多,天温日明者宜少,《素问·八正神明论》谓:“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当天寒日阴之时,欲助其气行,故多加艾火以为功。以体质而论,则阴盛者宜多而阳盛者宜少,盖因“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灵枢·行针》)。若加艾温则往往知热快而红晕大,反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气往难”,即重阴之人,温热往往若有若无,若欲助气行,则宜多壮。以病情而论,虚寒者宜多而实热者宜少。《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素问玄机原病式》谓“其病热郁甚”,而“得暖少愈者,谓暖则腠理疏通,而阳气得散,怫郁稍退故也”,意思是虚寒凝滞欲温运之,艾壮宜多;而郁热不宣欲引而发之,故艾壮宜少。

2 温针之操作要领

2.1 进刺:施氏针刺操作非常注重押手。《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度”,进针前,施氏常先以左手拇指或中指按压穴位宣散气血,使得针入不伤营卫。左手重切,右手持针随即快速刺入。两手配合相宜,可得进针无痛。因温针须静以久留,并温以艾火,故除头面胸背部不宜直刺的腧穴外,进针均取直刺。进针后,押手仍不放松,待右手轻缓地将针送至所需深度,得气方行补泻,右手持针之拇指、食指和中指,略下斜与针身约成45度。在拇指轻轻向前后推捻时,针体来回转动,针也随之徐徐进退。拇指向前则补,向后则泻,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如未得气,可循按、爪切、动摇、进退、捻搓以求之。其刺之虚实补泻,则须因病、因人而异。施氏认为,捻转提插既可单用,又可合用,徐疾之意耦于捻转提插之中,可用于各式补泻手法。

2.2 留针:进针务令得气,而后视病症之虚实,分别出入一豆许而留之。如欲补之,稍进留之;如欲泻之,稍退留之。进退提按,着力均在针尖。《针灸大成》:“留针取气候浮沉,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营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此三衢杨氏补泻之法,施氏仿之,亦担截迎随之法也。该手法小而精巧,实留针聚气妙之所在。

2.3 艾温:留针时裹艾绒于针柄并燃之,令针温热,此为艾温。然艾之大小、壮之多少,须视病情、体质、天时、年龄而定。一般而言,艾绒捻如红枣大,离肌肤不宜太远,燃1~3壮为宜。少则不温,多则易灼伤肌肤。总以艾温透入腧穴内或以局部知热甚至出现红晕为度。

2.4 出针:艾温既灭,针下轻缓,复以左手按之,令皮毋动,右手行针以调气,视具体情况或补或泻,而后徐徐退出。据《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若调气后针下之气转轻缓柔和,为谷气至,可徐徐退针。若出针时针下紧滞,为邪气尚未出尽,则不宜出针,出则病复,须留置片刻,再行调气出针。如欲补之,急扪其孔,如欲泻之,摇大其孔。

施氏温针加意于补泻,体现在进刺、留针、艾温、出针等阶段,一气呵成。若欲补,进针后导气,推而纳之,进一豆许留之,艾温多壮,艾灭继行补法,出针而急扪其孔,欲泻则反之。然临床有宜轻补轻泻,有宜先补后泻,有宜先泻后补,要求医者灵活运用,避免呆板刻意。况现代患者多因气机逆乱,经脉气血壅滞为病,故宜平补平泻,谨以疏导气血,调和阴阳为则。

3 验案举例

赵某,女,47岁。2015年10月9日来诊。诉间断腹痛、腹泻8年,经我院脾胃病科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予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肠炎宁、贝飞达等治疗,症状反复。去年4月起腹痛不适加重,伴腹泻,便多粘腻,甚则色红。经中西药物规范治疗3月未效,遂来我科寻求针灸治疗。诊见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施氏认为此案脾虚健运无力,湿困脾阳而致湿浊内阻,升降失司。证属脾虚泄泻,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施氏升降健运方”主之。取穴:公孙(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中脘。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温针,留针30分钟,再次行针之后出针。留针同时予悬灸关元、天枢(双)20分钟。隔日1次,暂停服药。连续治疗12次,11月14日复诊时诉无腹痛,大便日一行,质稍烂,余无不适。为臻速愈,嘱续针6次。3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施氏升降健运方,为施老在长期针灸治疗脾胃病过程中,不断精练而成的有效处方。该方从脾脏升降功能失调立论,使陷下者得升,逆上者得降,郁滞者得和,则六腑之气机畅达,脾胃健运复常。痛、泻、吐、逆等症,均可不药而愈。本案予平补平泻,意在调和气机升降,而关元、天枢用温和灸法,则在温运脾阳。

[1] 吴鲁辉.燔针劫刺之我见[J].江苏中医药,2011,43(3):78.

[2] 罗开涛,罗安利,沈志方,等.温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58-559.

#通讯作者:罗开涛,E-mail:lkt7408@163.com

2017-07-25

猜你喜欢

施氏调气温针
施氏矿物同时吸附磷酸根和Cd(II)的研究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
经方配伍中调气法的应用规律探析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施氏假单胞菌F4产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