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脾失运化”探讨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的关系*

2017-01-14吴丽萍张琨谢志军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运化脾虚气虚

吴丽萍 张琨 谢志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基于“脾失运化”探讨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的关系*

吴丽萍 张琨 谢志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肥胖脾失运化肠道菌群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种,以单纯性肥胖最为常见,是造成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学认为肥胖多因饮食无度,嗜食膏粱厚味,影响脾之运化所致。脾虚导致脾不布津,精微物质不能为脏腑功能活动利用,郁滞于体内而形成痰湿,痰浊膏脂瘀积,继而产生肥胖。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从而发生肥胖。若长期食用大量的高能量、高脂肪食物,肠道中的厚壁菌门细菌大量增殖,双歧杆菌数量会显著下降,造成肠道菌群失衡。故而使用健脾助运,补脾益气,调节脾胃功能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也可以治疗肥胖。

1 脾失运化是肥胖的重要病机

脾虚易引起肥胖,中医学认为肥胖的主要病因是脾胃气虚,脾的运化失司所致。《景岳全书》曰:“何以反为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也,肥人者柔盛于刚,阴盛于阳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石室秘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明确强调了气虚与肥胖的关系,气虚也易引起痰湿。气虚而肥胖者多疲乏无力,腰酸腿软,脉沉细无力,舌苔薄、质淡红。痰湿而肥胖者易胸闷、乏力,体表多油脂,舌胖大水滑、多齿痕、苔白腻,大便多不实发粘、小便微浊。气虚肥胖多由于运动不足,阳气不得升发,脾阳不振,水谷精微运化失调,不能荣养周身而溢于肌肤所致。脾气虚损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会使机体代谢功能缓慢,肠道内菌群紊乱。有实验证明脾气虚证大鼠造模后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与造模前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其多样性指数下降,表明造模后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菌群失调,即脾气虚证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1]。

2 肠道菌群紊乱是肥胖的重要特征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他们有极其庞大的种类和数量,其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以上。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细菌类群有百余个,包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主要分布在人类的皮肤、口腔、胃肠道中,其中肠道是菌群寄居生存最主要的生态区。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代谢、营养、免疫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会增加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肪肝、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012 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种叫做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凶之一,它在人的肠道里过度生长,则会造成肥胖。这也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细菌与肥胖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2]。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对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Ewaschuk等[3]证明了肠道菌群可引起独立遗传背景的小鼠代谢性疾病,将一个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身上会诱导无菌小鼠肥胖的幅度远远高于将一个消瘦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此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在肥胖症中的重要影响。若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而共生菌数量下降,从而使得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形成肥胖。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影响机体对食物中能量的摄取,还可以调节宿主能量贮存基因的表达。一方面,肠道细菌将食物中不易消化的糖酵解成单糖及短链脂肪酸,增加了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肠道菌群能抑制肠道表达禁食诱导因子,而禁食诱导因子可以抑制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因此禁食诱导因子的减少使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增加,促使三酰甘油在脂肪组织中的积聚[4]。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

3 肠道菌群紊乱是脾失运化的重要表征

脾主运化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精微和运化水湿两方面。一方面,机体对饮食水谷的消化、传输和精微物质的化生,都由脾主运化功能来完成。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脾主肌肉,脾将水谷精微运送到肌肉为之营养,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形体的肥瘦。而肠道菌群参与脂类和糖类的吸收,脂肪酸和糖原都可为肌肉提供能量,消化道菌群紊乱时,能量产生随之降低而导致肌肉无力,久则会致使胃下垂、肥胖等病,与中医的脾虚下陷,脾虚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脾运化水湿不利,会使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湿邪流注于肠胃,形成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多汗且黏、痰多等临床表现。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可导致脾失健运,津液代谢不畅,使机体的胃肠系统受到损伤,代谢失常;当机体胃肠功能异常时,肠道的微生态系统会受到严重破坏,大肠杆菌等条件性病原菌大量增殖,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显著下降[5]。故饮食不节形成的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会导致肠道内环境改变,使肠道内菌群紊乱,正常菌减少,病毒菌增多,进而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而肠道菌群的紊乱也会反作用于脾胃运化功能,影响机体的消化功能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引起肥胖。

消化道是肠道菌群和脾的运化共同所需的人体内在环境。中医“脾”的运化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主运”正常则饮食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经过消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乳糜微粒、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后而被机体吸收;“脾主化”正常则进一步将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或脂肪酸合成各种蛋白质、酶类和激素等及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及其之间的相互转化,氧化分解产生能量[6]。故脾运化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道的吸收代谢功能失调,引起食欲不振,精神怠倦等临床表现,长期饮食减少,代谢功能减缓,也会使肠道蠕动缓慢,导致便秘。消化道是肠道菌群的一个生态区,消化道的病变会使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有研究[7]显示,便秘人群的肠道菌群会产生明显的失调。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会影响机体脂肪的吸收、转运、存储、代谢等过程,从而形成肥胖。故脾气虚损,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则会导致便秘,而便秘人群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会随之减少,从而致使机体肥胖症的发生。

4 健运脾胃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而治疗肥胖

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扶正祛邪”,这与“矫正生态失调、保持生态平衡、间接排除病原体”的微生态学整体观相一致[8]。脾的运化代谢功能与肠道菌群对宿体代谢的影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临床研究证明使用中医健脾的方法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消化性酶类的增长。健运脾胃,是中医上治疗肥胖的常用手段,临床上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其脾胃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肥胖症。

现代研究发现,运用中药补脾益气方,能减少肥胖者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改善血中载脂蛋白含量,从而达到调整体质偏颇的作用。而这也正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肥胖所希望达到的体质指标。中医临床上多用健脾、益气、祛湿之法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道内环境,调节肠道菌群。常用山药、茯苓、薏苡仁、砂仁、甘草、人参、白术、五味子等中药,以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方为代表。陈慧等[9]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症,治疗前后的体重下降、腰围臀围减少及BMI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获效较好。孟良艳等[10]发现四君子汤能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益生菌数量以调理脾虚证,促进患者胃肠疾病的恢复,调节代谢紊乱,治疗肥胖等代谢疾病。

5 结语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中医学脾的联系逐步引起学者的兴趣,也为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肥胖提供了契机。脾运化功能失调导致的脾虚湿盛,脾胃气虚等是导致肥胖的主要病机。而脾虚亦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消化道内环境失常,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对肥胖有着重要的影响,菌群的紊乱会使机体代谢失常,脂肪增多。故脾主运化,肠道菌群与肥胖三者之间关系紧切,密不可分。临床上用中医治脾的手段调节肠道菌群,对治疗肥胖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彭颖,金晶,杨静玉,等.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530-2534.

[2] 王鹏,王春.我国科学家发现肥胖直接“元凶”阴沟肠杆菌[J].科技与出版,2013(1):26.

[3] Ewaschuk JB,Dieleman LA.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nchronic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37):5941-5950.

[4] 黄晓飞,陆颖理.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82-84.

[5] TUR NBAUGH PJ,LEY RE,MAHOWALD M A,et al.An obesityassociatedgutmicrobiomewithincreased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J].Nature,2006,444(7122):1027-1031.

[6] 刘毅,冯晓桃,王文健.“脾主运化”理论再认识——“脾主运”与“脾主化”之辨析[J].中医杂志,2011,52(15):1264.

[7] 魏子孝.学用中医体会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9-353.

[8] 姜良铎,赵长琦.中医药与微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8.

[9] 陈慧,高雅文,陈羡人,等.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症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1):813.

[10] 孟良艳,陈秀琴,石达友,等.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3,44(12):2029-203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脾虚湿阻型痛风肠道产XO菌与产尿酸酶菌结构特征及其对尿酸代谢的影响,编号:LQ16H270004

#通讯作者:谢志军,E-mail:xzj574@163.com

2017-03-15

猜你喜欢

运化脾虚气虚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气虚了,病多了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