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2017-01-13曹晓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柳先生陶渊明

曹晓红

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历的人,都知道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人们从这里初步了解了爱菊的陶渊明。现行人教版和河大版教材中均收录了陶渊明的短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河大版还多收录了一篇人物传记《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多展示陶渊明豪放洒脱、自然纯真的个性,对完美无缺社会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九年级复习阶段,深入探究陶渊明作品的理想与真实,豪放与洒脱,淡然与执著,挖掘其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完成教学实践、提高中考语文复习时效不无裨益。

一、在现实中寻求理想

学过陶渊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希望过一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这是因为他目睹过战乱、灾荒和饥饿压迫下的农村荒凉破败的情景,感受过自身生活稼穑之艰难,这些经历使他更执著地追求躬耕自给的美好生活理想。而这一思想现在看来,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他思想中流露出复古的情绪,他描绘的世外桃源成为古今人们竞相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理想境界中,尽管存在着理想与真实的差距,但仍给人们以美好的幻想与期许。

《桃花源记》中先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桃花源的宁静、和谐,又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设酒杀鸡作食”等写人民的穿着与准备酒食的动作。虽然并未流露出桃源内人民与外界百姓如何不同,也并未从陈述中让人读出桃源人的生活优于外人,但读者从中读出了桃源人朴实的民风。往来种作的,乃是贫苦的劳动人民,陶渊明并未脱离身处社会底层的身份,而是通过社会最底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风貌,展示他的社会理想。淳朴的民风,好客的人民,正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的典型。他没有直言自己期望过着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战争纷扰,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是通过这三言两语的描绘,让人读出他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结尾两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则与他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大同小异。“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意指无怀氏时期的人民、葛天氏时期的人民,而这两个时期均在远古时代,在我国尚属原始社会,人人过的是自给自足、平等的生活。陶渊明此时以这两句作结,更具体地展示出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从这两句来看,陶渊明在他的文章中流露出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不断地挣扎,不断地争取,不断地呼吁。

与这两篇短文相比,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则在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同时,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指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所以一切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于体验中展示洒脱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够读出不同的味道。前人著述中关于陶渊明作品及其思想的种种观点,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都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眼光和见解。在我看来,进行九年级的复习,对中国晋代历史上这位文学豪客,贫者的典范,智者的楷模,应该以另类的眼光欣赏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豪放。

1.洒脱之一:于劳作中体验快乐

他在《饮酒(其五)》中写自己于东墙下采撷清菊,偶尔抬头望见南山奇妙美景,不觉心旷神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由飞鸟晚归相聚,联想到人生美好,感悟大自然的微妙变化。“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才是由景生情,情由心生。任何一首诗,都是一幅画。诗作者能够在只言片语间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其真意,这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辞官还乡时的典型壮举,那超然的境界,古往今来堪称第一人。他认为做农夫的生活悠闲自在。自在于亲自耕种,享受田园之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躬耕陇亩,享受耕作的乐趣。因为不熟悉农活,以致于“草盛豆苗稀”,但他仍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洒脱与豪放自适的情怀令人敬佩。晨起暮归,是一种怎样洒脱的境界?放弃官场,远离官场,安闲自适,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辛苦,即使劳累,那也是一种独享的甜蜜。陶渊明在劳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觉得这种生活正适合自己,所以他安静地享受着并快乐着。

2.洒脱之二:于读书、饮酒、著作中的快乐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本意借此昭示世人他隐士的身份。一位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士,“不知何许人也”就变得很正常了。他这篇自传从三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洒脱。对读书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却并不追求其中的意旨,读到尽兴处还可以忘记吃饭,这是怎样的一种痴迷与洒脱!“性嗜酒”,面对亲朋好友的邀约,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性好酒,喝酒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不吝情去留”正是他醉后真意展现的性情,表明他做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不为他人制造麻烦,这是怎样的一种快意与洒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作可谓是陶渊明的长项,而在写作中自得其乐,不在乎“奇文共欣赏”,只求展示“己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专注与洒脱!

三、从生活中彰显执著

固守清贫,安贫乐道是陶渊明展示给世人的一种印象。他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自给自足,这是一种执著的追求,一种个性的彰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两句诗展示的境界曾令多少人向往。陶渊明在平凡的生活中流露出自己生活的真实:处于闹市而不觉其乱,在喧嚣的环境生活而不知其闹。只因自己内心执著于自己的平凡人生,才使他身居闹市而不觉其烦。原因在于“心远地自偏”,他将自己置于世俗之外,所以那些尘世的烦恼与琐事自然不会扰乱他的思绪。他因此也得以读书、著文章。

《五柳先生传》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生活贫困,却能够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面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住所,自己“短褐穿结”,家中“箪瓢屡空,晏如也”的窘境,他从不放在心上,有吃则吃,能避风雨则不担心风餐露宿。他自比颜回,更显示他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这种人生境界,源于他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淡然之态。他以骄人之姿面对生活,彰显他对理想追求的执著。

除了洒脱与率性,执著与豪放,“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也是他能够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原因之一。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共同构成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探寻陶渊明的思想境界,领会他朴实而真挚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处事淡然而洒脱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是极有益处的。在中考复习中,将陶渊明的作品整理、归类,深入挖掘其作品的思想闪光处,会令我们的教学轻松易行。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柳先生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柳先生和小黑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自主 交流 拓展
捷先生的红宝石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技艺一体 和谐共生:平面设计中艺术与技术关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