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2017-01-12寇榕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再创造瓦尔登湖目的论

寇榕

摘要:目的论是西方的翻译中一个独特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的首要规则是目的规则。笔者进行案例分析《瓦尔登湖》,分别分析了三个规则,从三个原则分析译文的再创造。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再创造

一、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出现在德国,在德国研究翻译学者中盛行,它已成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目的论,功能主义方法的核心,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推翻传统翻译理论,即目标语言和源语言文本的对等。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研究翻译,特别是对翻译作品的评价。目的论,是德国学者费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在他发表的《普遍翻译学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费米尔强调翻译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的一种交际行为,而不是纯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第二代目的论者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进行修正,提出了“功能+忠诚(loyalty)”。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目的法则可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本文以美国作家梭罗的Walden为例,通过目的论的视角浅要分析《瓦尔登湖》徐迟译本的再创造,并透过文本的再创造,分析译者翻译的原因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Walden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梭罗的代表作,也是该作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称之为“美国文学中最无可争议的作品,百年来长销不衰的心灵圣经,超凡入圣的好书”。Walden最早的完整中译本由徐迟先生1949年翻译完成,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散文。在此后的60多年时间里,不断有新的译本推出,目前己有36个中译本出版。大多数关于《瓦尔登湖》的研究多关注在内容所体现的梭罗思想,即超验主义思想,休闲思想等,如浙江大学程翔的硕士论文梭罗《瓦尔登湖》的休闲思想研究中写道“对梭罗的休闲梭罗的休闲思想是自然主义、清教主义、超验主义等思想渊源与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在梭罗身上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梭罗的隐居就是为了寻找必要的孤独,在孤独中面对真正的自己,把自我从社会的影响中抽离出来。”但是还是有关于《瓦尔登湖》译本的翻译意象等研究,如中南大学张辉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语境中徐迟译《瓦尔登湖》就是对徐迟译本的“言”、“意”、“象”等层面分析,徐迟通过对这些生活中常见意象的处理,发挥了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梭罗意象的结果就是文学再创造的表现形式,基于此,我想通过实例分析徐迟译本的文学再创造。

三、目的论视角下再创造

(一)目的论在文学翻译再创造中的运用和意义

目的法则能适用于文学翻译,且能适用于文学翻译再创造。费米尔所强调的“行为目的性”,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无论何种行为,个体肯定存在着一定的目的。个体即使对情景不作出反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当译文与原文的效果不同时,就需要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重构,从而表现出再创造的形式。

(二)徐迟译本《瓦尔登湖》在目的论视角下文学再创造的事例分析

通过通读和理解《瓦尔登湖》原文和徐迟译本,对比事例分析目的论视角下再创造。着重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性原则。《瓦尔登湖》一共十八章,徐迟的这个译本不仅是国内第一个中文版本,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国内翻译得做好的。徐迟的译序中一再强调要“静下心来”才能看这本书,有些句子和段落要反复地读才能体会,译文偏于文雅。如:魇足、角隅、墙垣、足踵、芟草。译本当有梭罗引用中国典籍如《论语》、《孟子》的话时,徐迟都直接用了中文的原文。这部分着重从词句,修辞,诗化,诙谐等角度选择事例,进而结合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分析其再创造的成分。

(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文期待及译文的交际目的,在目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翻译应当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使原语在目的语情境和文化中,按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方式发生作用。

在第二章节“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中有例子:

例1:

原文:With respect to landscapes,

“I am monarch of all I survey,

My right there is none to dispute.”

译文:关于风景,—

“我勘察一切,象一个皇帝,

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

译者讲monarch 译为皇帝,而不是译为其他诸如国王、君王等词语。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样翻译是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因为皇帝一词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样使得读者一目了然,更易于接受。从再创造角度看,译者针对自身的背景以及读者的背景,并不是单一地对译为进行直译,而是通过译者主观性的再创造进行加工。

例2:

原文:The Harivansa says,“ An abode without birds is like a meat without seasoning.” Such was not my abode,for I found myself suddenly neighbor to the birds:

译文:哈利梵萨说过:“并无鸟雀巢居的房屋象未曾调味的烧肉。”寒舍却并不如此,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

译者把Such was not my abode译为“寒舍却并不如此”,其中把abode译为“寒舍”一词,这无疑不是根据目的语而来,寒舍谦称自己的家(自己住家),这一词语颇为有中国韵味。

在第十三章House-Warming中有例子:

例3:

原文:However,only one or two of my guests were ever bold enough to stay and eat a hasty-pudding with me:but when they saw that crisis approaching they beat a hasty retreat rather,as if it would shake the house to its foundations.

译文:只有一两个宾客还有勇气跟我一起吃玉米糊:可是当他们看到危机接近,.立刻退避,好象它可以把屋子都震坍似的。

译文把hasty-pudding译为玉米糊,这也是符合中国人的常识和认知习惯。而不是直接把pudding译为布丁,因为布丁在中国并不是常见的食物,如果直接译为布丁,不容易理解。

(2)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意义,应该与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交际习惯等相一致。在第五章 “Solitude”中有例子:

例4:

原文:This is a delicious evening,when the whole body is one sense,and imbibes delight through every pore. I go and come with a strange liberty in Nature,a part of herself. As I walk along the stony shore of the pond in my shirt-sleeves,through it is cool as well as cloudy and windy,and I see nothing special to attract me,all the elements are unusually congenial to me.

译文: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当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地合适。

译文对原文的个别词语,如delicious,cloudy,windy等形容词的翻译都很连贯,如译文中“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地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中“多云又多风”与原文中“as well as cloudy and windy”相得益彰。

(3)忠实原则

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

在第十四章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中有例子“

例5:

原文:Father in the woods than any of these,where the road approaches nearest to the pond,Wyman the potter squatted,and furnished his townsmen with earthenware,and left descendants to succeed him.

译文:在森林里比上述任何一个地方还要远些,就在路最最靠近湖的地点,陶器工人魏曼蹲在·那里,制出陶器供应乡镇人民,还留下了子孙来继续他的事业。

原文中left descendants to succeed him译为还留下了子孙来继续他的事业,把him译为他的事业,这足以说明译者是在完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译为“他的事业”而不是译为“他”。译者再创造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诌译,而是需要把握再创造的度。

(三)徐迟译本《瓦尔登湖》再创造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事例分析后,从译本再创造的角度分析徐迟翻译的背景和意义。在整体崇欧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在思想、语言上都迎合西方文化,那么翻译出现大量欧化现象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阅读需要,在二三十年代更为突出。就从散文这种文体来看,由于中国传统的散文已经褪色,不仅是思想方面,即旧说中的“文以载道”等思想,文体本身也需要革新。二三十年代小品文的创作与翻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西化的翻译。梭罗的《瓦尔登湖》创作于19世纪中期,而这个时期正是美国文学萌芽后的第一个丰收期,历史上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文艺复兴,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同时,从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来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还处于萌芽状态,小说刚刚开始,白话诗歌还处于探索之中,而散文则刚刚进入中国,这时翻译在文学系统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能考虑到译文接受者,译者在很大语句中采取了再创造的形式,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也表现了当时文学散文翻译的初始状态。

四、总结

通过用目的论视角分析实例,翻译目的论在三原则前提条件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翻译并不是一味地字词对应,而是经过译者对原文的再创造,当然这种创造上基于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论是在很多文学翻译都有所运用,但是不管怎样翻译,再创造,都必须把握在原文理解地基础上,以及与目的语语境的结合,才能更好地翻译。

参考文献:

[1]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2]陈星伊.《瓦尔登湖》汉译中陌生化的再现[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3]程翔.梭罗《瓦尔登湖》的休闲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3(02):87-91.

[5]刘略昌.徐迟和梭罗:以《瓦尔登湖》的翻译为中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02):38-44.

[6]刘钰.目的论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43-45.

[7]彭美容.文学文体学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王昭.《瓦尔登湖》双关现象汉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徐向晖.文体分析在《瓦尔登湖》汉译本对比研究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徐迟.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1]张辉.多元文化语境中徐迟译《瓦尔登湖》的现代诠释[D].长沙:中南大学,2006.

[12]赵黎明.从文化传译角度评析《瓦尔登湖》四个汉译本[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3]赵勇.“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以梭罗《瓦尔登湖》的典故翻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2):77-81.

[14]张群芳.《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J].安康师专学报,2004(06):44-47.

[15]赵明哲.翻译美学视角下《瓦尔登湖》汉译本情感建构的分析[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再创造瓦尔登湖目的论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