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从家长式领导的角度

2017-01-12周海英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威权仁慈关怀

周海英

【摘 要】文章借用家长式领导的框架描述了中国式家长的传统形象和表现形式,并从家长式领导的三种行为风格——威权型、仁慈型、德行型入手,提供了我国家长可以在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上权变运用这三种行为风格的具体建议。另外,为明晰家长式领导的具体表现形式,文章还对威权型领导、仁慈型领导和德行型领导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

【关键词】中国式家长;家长式领导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整个家里最重要的事情,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可能将对孩子的教育狭义地定义为在学校接受到的来自老师的教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被拓展开来,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再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甚至是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换句话说,人生处处都可以得到教育,人生处处都有“老师”,人生处处都可以学到东西。

从孩子出生到他们年满十八周岁成人,我们根据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人为地将这十八年划分为学龄前、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甚至是大学阶段,无疑后面四个阶段都在学校度过,而第一个阶段,少则三两年,多则五六年,则主要在家里跟父母亲人度过。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亲人,在这期间,孩子的行为习惯主要从父母亲人处习得,这样说来,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部分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本文正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讲究伦理纲常,有“父父子子”,也就是父亲要表现得像父亲,孩子要表现得像孩子之说。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的理念里有对家长和孩子形象的固有刻画,那么这些固有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形象是否有相应的变形?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之下,家长的形象风格又能如何帮助跟孩子相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本文将在之后的内容中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概念介绍

为了使读者更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式家长的形象风格,本文借用了“家长式领导”的内涵。家长式领导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领导形式,其本质就是由中国式家长的形象发展而来。在中国,很多的领导都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员工,具体表现为使用家长的威严,跟下属讲道理并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一个榜样,像慈母一样关怀下属等等。从上述描述来看,本文借用已有的且较为成熟的“家长式领导”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式家长的形象是有事实根据的,也是较为合理的。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家长式领导的内涵。

樊景立与郑伯埙在回顾了自Silin以来的所有研究结论,将家长式领导定义为:一种表现在人格中的、包含强烈的纪律性和权威、包含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的领导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威权、仁慈和德行领导。

(一)威权型领导

威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要求对下属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下属必须完全服从。在家庭中,这种家长行事风格表现为对孩子诸多要求和限制,且命令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否则就指责甚至惩罚孩子。这种行为虽然看上去一点也不明主,甚至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却是普遍存在的。譬如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子不能自己选择结婚的对象,在结婚之前甚至都没有机会了解以后的结婚对象,并且一般面都见不着,最后按照父母的意愿嫁给父母指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反悔或抵抗父母的意见,父母则会以断绝父子关系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对孩子施压,最终达成让孩子无法反抗的目的。

这当然是威权型家长(领导)的一个极端表现,但是却很鲜明地说明了“威权”的本质,即父母的权威至高无上,作为孩子绝对不可以违抗。

(二)仁慈型领导

仁慈型领导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对下属表现出个性化的关怀,关心下属个人或其家庭成员。比如说,在我国的很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存在很多这一类型的领导。毕业进入这一类单位,经常会有领导对你嘘寒问暖,关照你适应得怎么样,生活上开不开心之类的。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领导试图通过关怀你的个人生活来表现他们的仁慈,如果你没有对象还会帮你介绍对象之类的。而在家庭中,仁慈型家长则表现为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冬天提醒多穿衣,夏天准备解暑汤饮等等。

毫无疑问,无论是仁慈型领导还是仁慈型家长,下属或者孩子都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着的,从而减缓心中的压力。仁慈型领导大半是从母亲的形象转化而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母亲才扮演者慈爱的形象,因此,也有不少孩子觉得相较于父亲,母亲是更容易亲近和倾诉的存在,在母亲面前,是可以放松警惕、舒缓压力的。也就是说,仁慈型领导或者仁慈型家长对于安抚下属或者孩子的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德行型领导

德行型领导大致可以描述为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个人美德、自律和无私的形象,领导试图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感染下属或员工向自己学习,塑造个人品格。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有“德高望重”的说法,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品德高尚能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爱戴,在当地就能享有很高的声望。而在很多的印象中,古代很多地方官或者很多当地的长者就是“德高望重”的,他们有的非常孝顺,有的非常乐善好施,因此建立起了很高的声誉,当地的人都很服气他们,信赖他们,尊重他们。而在如今的工作场所中,不少领导也是德高望重的,他们对自己有很严格的要求,做是非常有原则,而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很容易得到大家的信赖和追随,也经得起时间和磨难的考验。在家庭中,则一般由父亲扮演这个角色,父亲有很深厚的原则要求,不仅对自己也对孩子,而孩子潜移默化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树立起很高的德行来。

德行型领导或者德行型家长的本质在于道德感化,以自身的行为习惯去影响下属和孩子。这种感化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不是很容易被察觉的过程中完成,在这期间,下属或者孩子甚至有可能是主动接受的,因此不用担心实行难度的问题。

三、具体应用

以上描述了家长式领导的三种类型,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三种类型是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类型的领导(家长)风格完全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在不同时间、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或者家长风格来。本文采用家长式领导的框架说明中国式家长的行为风格也正是希望能有机地采用其不同类型的家长风格应对与孩子相处的不同情境,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

(一)用威权划清底线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告诉孩子哪些事情绝对不可以做,这些绝对不可以做的事情主要包括法律规定的禁止做的事情、道德底线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以及家庭规矩中很多希望孩子不要做的事情。针对这些事情的教育就需要家长运用绝对的权威去给孩子设立底线,孩子一旦触犯就应当采取负激励的办法进行适当的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这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做的,这样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就会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至于触犯法律。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来说明威权的重要性,古代有个人小时候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小时候经常偷拿别人家的小东西、小物件,父母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邻居们因为这些物件实在太小,不值什么钱也就不,好多说什么。结果在小孩子长大之后还是没能改掉这种偷窃的习惯,而且变本加厉地开始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因为偷了别人家的金子被抓起来了,最后被处以严厉的刑罚。在这个故事中,很显然这个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试想一下若是小时候这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之后父母能够严厉地告诉孩子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再犯也能够严厉惩罚孩子教育孩子的话,我想最后这个孩子不会走到那样的结局。

(二)用仁慈关怀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理念中,一直有“慈母严父”的说法,也就是说,母亲一般是仁慈的、温柔的,而这种温柔和仁慈一般体现在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关怀上。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是需要父母生活上的关怀的,最平常的事情就是衣食起居方面,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要为孩子打点衣食起居上的一切,选什么衣物、喝什么牛奶、上什么学校、住在哪里等等之类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事情往往太过日常琐碎,本文想要表达的重点不在此,而在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许多家长往往太过在意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用自己辛苦打拼所得尽可能为孩子营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有时却忽略了跟孩子的相处以及忽略了跟孩子的交流,这显然不是仁慈应该造成的。父母的仁慈不仅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物质生活的关怀上,还应该关怀孩子的精神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经历磨难,有时候父母并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当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应该用仁慈去安抚孩子的情绪,教会他们转化内心的烦闷,化压力为动力,乐观地面对生活中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三)用德行养成品格

父母自身的德行修养是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孩子最开始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样的行为,他们最开始的行为表现都来自于对身边人行为的模仿,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有很强的德行修养并且试图表现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的话,孩子就会更容易习得这些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对一个学生最高的评价恐怕就是“品学兼优”,这其中就说到了品格,且还放在了第一位。另外,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还有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说法,其中做人就是说的要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若是父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德行的榜样,孩子因此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吴涤.中国家庭变迁视野下的家长教育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丁莉莉,郭萍.搭建家长互助平台:让家长“持证上岗”[J].中小学管理.2011(05)

[3](美)凯斯勒(Kesler,J.),著.教养青少年的十大错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威权仁慈关怀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仁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威权领导、员工沉默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
赴美军“仁慈”号医院船驻船体会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