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实践建议

2017-01-12金艳雯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12期
关键词:挫折小朋友幼儿园

金艳雯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人们需要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事件。对于新时代的儿童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不同的教养方式又会在孩子身上映射出不同的行为体现。因此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幼儿表现出面对挫折的不同行为或迎难而上,或逃避退缩。为了研究幼儿抗挫折能力现状及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笔者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蚌埠市及周边县城六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600名幼儿的家长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抗挫折能力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家庭里父母均需采取高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规则,但减少过多保护和干涉;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但保持一定的威信,这样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第二、目前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的占被试儿童的64%,而抗挫折能力强的幼儿只占了36%,这一定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从小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克服困难、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孩子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塑造积极健康人格、创造美好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有关教育策略的探讨,为家长对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1.跌倒了自己站起来。

美国孩子跌倒时,父母不会去帮忙扶起孩子,而是会对孩子说:“自己站起来!”他们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非常关键。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跌倒,那些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往往止步不前,而那些从小就习惯于在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孩子,却能够敢于与困难抗争,即使失败,他们也能重新站起来,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获得成功。

2.正确面对挫折、下决心克服挫折。

我们调查有一个案例: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从小就教给他不少知识,在家玩跳棋、智力游戏时,有时爸爸故意输给他,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在幼儿园他也积极回答问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天他一回到家里,就对爸爸妈妈说:“我明天不去幼儿园了,今天我下棋输给亮亮了,看样子我是变笨了,以前我从来都没输过,这下完蛋了,老师和小朋友一定会笑话我的……”虽经爸爸妈妈反复劝解安慰,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陷在沮丧的情绪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没有输过的孩子最容易输”。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一味地鼓励孩子,表扬过度,孩子的心理就会很脆弱,即使稍微碰到一点困难也承受不了,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当,要让孩子知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若此时选择了坚持、努力,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挫折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给人带来痛苦,另一方面可以给人启发和磨练,逆境中成才的人比顺境中成才的人更有生命力,也更加顽强。家长可以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经历告诉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还可以带孩子阅读名人抗挫折的故事,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行为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有利于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下决心克服挫折。

二、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勇敢地对抗挫折

1.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温馨家庭具有理想的家庭氛围:父母相亲相爱,互相关心、家庭成员积极进取,互相尊重,有明显的是非准则并愿意一起度过闲暇时间。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爱护妻子,关爱孩子,对孩子不过分亲昵,是智慧的爱。而母亲的爱,由于与孩子在生活中的亲密接触,更能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和愉悦的情绪。安全感较强的幼儿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强,当面临挫折的时候,对挫折的排解能力也较强;相反,安全感较低的幼儿,挫折情境带来的挫败感会因缺乏安全感而加重,从而让孩子更加沮丧,感觉无力。

2.让孩子经历一定的挫折,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不能事事替孩子包办。尤其一些孩子缺乏耐心,在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往往急躁,这时父母如果全权代劳,孩子将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欲望。

访谈中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爸爸妈妈带莉莉到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了两个双胞胎女孩正在玩“扮家家”的游戏。莉莉很想和她们一起玩,但不敢去说,想要妈妈帮助,妈妈鼓励她说:“你己经长大了,要学着自己找小朋友。你先去和她们打个招呼,然后再提出要求,希望和她们一起玩。如果她们不愿意,去问问也没有关系。”但是莉莉还是胆怯,坚持让妈妈陪她一起,妈妈说:“今天妈妈不帮你了,你如果不愿意自己去找小朋友,就自己玩吧。”莉莉想了半天,最后终于鼓足勇气走到那两个小朋友面前说:“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两位小朋友愉快地答应了,很快草地上响起了三个小姑娘开心的笑声……从此以后,莉莉遇到想要做的事就敢自己提出要求了。

经历挫折、学会对抗挫折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父母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在遇到的挫折中探索和领悟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当孩子第一次独立面对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产生恐惧和退缩行为,如果这时父母仍然包办代替,那么孩子一直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如果父母鼓励他敢于面对困难、坚持到底,幼儿就能从小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增强自信和毅力,以后遇到其他挫折也不会害怕退缩,而是充满自信地勇敢面对。

3.引导孩子树立自信,乐观面对遇到的挫折。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能力和价值进行客观了解和充分估价产生的一种体验。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在受到别人否定时,依然能够相信自己。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自信心强的幼儿大多能够坚持更长时间,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一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通常立刻否定自己,情绪低落,产生强烈的受挫心理。因此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要告诉孩子,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只要你不怕它,就一定能够克服它。

访谈中一位父亲告诉我们:孩子在中班刚学习系鞋带时,老师在班级里用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方法并带孩子练习,孩子很认真,在幼儿园练习同时,回家也练。但过了好几天都没能抓住要领,看到好多小朋友都学会了系鞋带,有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学了,我太笨了!”我摸摸他的头说:“谁说你笨了?每次你们班讲故事,你不都很棒吗?上次玩‘蚂蚁搬豆游戏,你们组不得了第一名吗?还有画画……别着急,别气馁。爸爸陪你练!”我让孩子高声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比以前棒了,我一定能学会系鞋带,我能行,我一定行!”我手把手教他掌握动作要领,练习的间歇,还陪着孩子玩玩游戏。孩子很快调整情绪,重新振作起来,并进一步努力练习。果然不久他就学会了系鞋带。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他就能有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一定行!”就能很快从挫折中走出来。

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成人的积极评价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如果孩子从小经常能得到来自成人的鼓励、表扬和积极评价,孩子就容易获得成功,比较容易有乐观的心态,敢于直面挫折,他们往往会自我鼓励:“我一定能做好!”“这次我没有当上故事大王,下次继续加油!”等等,这样自我激励不仅让他们找到了心理平衡,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增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4.对孩子合理期望,让孩子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幼儿对自我期望值的高低往往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家长期望过高,一来造成孩子对自我要求过高,二来给幼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就会对自己评价过低,内心无法接受自己,感到失望、沮丧,甚至采取放弃和退缩的行为。

访谈中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叫亮亮的孩子,爸爸希望他以后当个音乐家,从小就让他学习弹钢琴,但亮亮却对钢琴并不感兴趣,爸爸对他严格要求,每天都看着亮亮长时间地练琴。每次回课时只要老师指出亮亮哪儿有些问题需要改进,回去后爸爸总要狠狠批评孩子一顿,说他笨、不用功,并要求他反复练习......渐渐地,亮亮越来越讨厌钢琴,而且每天在家里弹的流利曲子一到老师那儿回课就开始磕巴起来,最终不愿意再学了。

一位家长在访谈中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对我说:“妈妈,过几天我们要比赛跳绳了,小勇一分钟能跳90个,我要超过他。”说着就开始练习起来,半个小时后,他嘟着嘴回来了,对我说:“妈妈,我已经跳得很快了,可是还差很远,怎么办呀?”我说:“孩子,你今天跳了多少下?”“75。”“那么好吧,努力练习,争取明天多跳3下好吗?每天多3下,你很快就会超过90下的。”“第二天,他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多跳了3下。”我奖励了他。第三天他又进步多跳了3下……一周后,他已经可以一分钟超过90下,在幼儿园比赛中得到了第一名。

无疑这是位聪明的妈妈,孩子在练习跳绳中遇到了挫折,她建议孩子分阶段完成任务,这等于教孩子将单一的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来完成。让孩子每分钟一下子多跳15下绳是个难题,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但每天多跳3个确实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妈妈聪明地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减轻了压力,使孩子最终愉快、执著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当孩子的目标定得过高、过远或者不太容易实现时,这时父母要巧妙地教孩子把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最后实现大目标。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1.让孩子承受失败的滋味,并学会为失败而负责。

挫折耐受力较差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在生活中从未遇到过挫折,并在幼年受到过度保护的人;还有一种是从小缺乏关爱、屡遭挫折的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设置一些挫折的情境,让孩子体验挫折、战胜挫折。但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进行引导,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恰当的挫折教育,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在解决困难中增强能力,树立自信心。

2.情境磨炼、正确实施挫折教育。

成人要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随机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模拟生活的问题,让孩子逐步经受磨炼。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来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比如平时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吃饭就不能再喂,会走路就不需要再抱;平时要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在家中让孩子自己去暗房里拿东西;与孩子玩下棋、扑克等游戏故意赢孩子;在野外活动中引导孩子玩“勇敢者”的体能游戏,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适当的批评,等等。一位家长告诉我们:他女儿从小动作很慢,做事情喜欢磨蹭。有一天,幼儿园组织参观,老师说迟到就不参加了,前一天晚上就和她说好第二天抓紧时间。到了第二天,她仍然慢腾腾的,吃饭要妈妈喂。妈妈一气之下就对孩子说:“今天你再不抓紧一点,如果迟到不能和小朋友去参观,我们不管。”果然,那天女儿到幼儿园时,队伍已经出发了,她只能在幼儿园里等待小朋友,这次经历让她永生难忘,但她从这次挫折中接受了深刻的教训,从此做事不敢再磨蹭。

总之,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增强幼儿对抗挫折的能力,能使幼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正确看待遇到的不幸和灾难,为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针对家庭中父母如何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绝对不能脱离幼儿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助和支持。因此,我们在强调幼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加希望挫折教育能与其他教育理念相配合,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幼儿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挫折小朋友幼儿园
挫折使我更坚强
爱“上”幼儿园
找茬儿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