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分析

2017-01-12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战略

马 俊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指挥中心,北京 100011)

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分析

马 俊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指挥中心,北京 100011)

近年来我国反复出现的大规模产能过剩现象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似乎更容易发生产能过剩。在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与竞争行业的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战略及目标的产生机制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而这也导致了二者在经营行为和产能投资等方面出现的诸多差异。新时期,在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制度与理念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国有企业内部的集体行动障碍即对于传统理念的路径依赖必定会逐渐有所改变,并将由此不断内生出更多的改革动力和创新动力,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也会应运而生。

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1998年以来,我国已陆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发生的频率之高、规模之大,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的经济现象。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产能浪费、恶性竞争、库存积压、效益下降,而且还会导致环境污染、经济波动等重大风险。例如,钢铁和煤炭是我国当前产能过剩最突出的两个行业,去产能的压力极大。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煤炭产能过剩15亿吨以上。截至2015年底,钢铁行业已陷入全行业亏损,煤炭行业有九成左右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纵观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有企业的规模占比非常大,即上述行业中国有企业是主角、民营企业是配角。那么,上述行业中的产能过剩是否与国有企业比重较大或者市场主体的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有关呢?原因又何在?

一、 文献综述

对于产能过剩这一概念,卢现祥将其分为一般的产能过剩与特殊的产能过剩,其中凡是政府干预过多的产业或领域,就容易出现这种特殊的产能过剩。如政府的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1]。他认为,一般的产能过剩是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的现象,而特殊的产能过剩在转型完成后或深化改革就可以避免[1]。在此之前,陈明森等也有过类似的产能过剩分类方法[2]。

从一般的产能过剩和特殊的产能过剩这两个维度来看,市场和政府分别是导致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市场因素的考察中,要素窖藏是产能过剩的典型原因之一。Fair提出,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中,企业将保有产能过剩状态以保持生产的柔性,为了避免调整生产要素形成的调整成本,在经济周期波动的低谷期,厂商并不急于调整其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持有量[3]。Stiglitz指出,厂商调整生产要素的成本常常是非对称的,而短期储存一部分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要远远小于根据市场需求波动情况随时调整要素水平所带来的调整成本;这样一来,企业的要素窖藏行为就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状态的出现;同时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4]。Kulshreshtha和Parikh认为大量的资本积累虽能扩大煤炭生产规模,但不利于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资本利用不足、劳动力剩余等,无法适应现代技术和煤炭的定价结构,不能够激励生产效率的提高[5]。Sarkar认为,产能过剩与投入要素产出弹性、信息对称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6]。Chaturvedi认为,当供应商的供给能力与消费者的预期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不得不考虑增加原材料购入水平以及现期商品产出,以确保不丧失市场机会,从而导致产能过剩[7]。林毅夫等通过对“国民经济中下一个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何在是不可知的”这一假设的放松,分析了对国民经济中产业的兴旺前景可正确预知、存在社会共识时,社会投资可能集中涌入某行业的“潮涌现象”[8]。这样,产能过剩不仅是经济周期的直接产物,更可能是由(在对投资总量和其他企业行为)不完全信息下的投资决策所引发、在发展中国家中频繁出现和必须应对的问题[8]。

在政府因素的考察中,政府管制或干预是最主要的原因。科尔奈指出,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中存在很强的扩张冲动和严重的投资饥渴症,在这一体制下中央政府是通过对投资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配额限制,来尽可能约束这种扩张冲动和投资饥渴症[9]。科尔奈进一步指出,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扩张冲动和投资饥渴症依然存在,并由于放松了对企业投资的限制,往往加重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固有投资领域过热的倾向[10]。Jaehong Kim研究发现了政府管制陷阱,即政府管制一方面降低了既有企业阻滞新企业进入的成本,并且既有企业倾向用更多的剩余产能来阻滞新企业进入,面对新的潜在的产能过剩则强化了政府部门采取更为严格的准入管制,并形成恶性循环,产能过剩反而可能会恶化[11]。Bossche和Gujar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归结为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认为应对这种产能过剩的最好方法是放开私人部门的投资[12]。Squires等认为,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部分投入要素的产权具有公共属性,这导致企业过度消耗资源,公私产权边界模糊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13]。于立、张杰分析论证认为,我国当前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产业政策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而产业政策低效是政策失误和政策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政策失灵[14]。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逆向激励的政绩考核机制成为过度投资的内在动力;扭曲的财政体制,导致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政府盲目追求投资的原因所在[15]。对此,王立国、周雨也从地方政府干预要素市场的角度进行过研究[16]34。他们的结论认为,我国的财税制度和官员晋升机制使地方政府通过低成本为企业提供要素、使企业成本外部化等方式,推动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并造成了产能过剩[16]35。

总体而言,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无外乎源于政府或市场,因此其治理措施的研究也必然从行政方式、市场方式抑或二者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着手,这在煤炭行业体现尤为明显。Suwala和Labys通过对波兰煤炭行业的市场转型和区域调整的研究认为,要想控制煤炭产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的改善是必要的措施[17]。Kamiński分析了市场自由化对于波兰煤炭行业的影响,认为市场自由化将通过减小需求来降低煤炭产能[18]。林伯强认为,应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国企管理改革,使煤炭企业可以更加市场化和灵活的去产能,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19]。刘满芝和杨继贤指出,政府应科学评估煤炭去产能规制组合工具的量化效应,并通过兼并重组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和加大煤炭企业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20]。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成果对产能过剩原因及相应治理措施的分析是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涉及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以及经济周期、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政府管制、企业经营策略等诸多相关内容,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是,企业家或者企业代理人作为重要的企业产能投资决策者,他们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却鲜有研究。而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制定这一重要环节,通过比较竞争行业民营企业与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差异,从制度和理念视角对上述产能过剩现象予以微观解释。

二、 竞争行业民营企业与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比较

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发展战略及目标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中关乎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发展性即关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目标则是企业发展战略预期要实现的终极方向。现实中,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对引导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而言,其发展战略及目标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尤其是在其产生机制上。这种产生机制既决定着企业会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也决定着企业将如何认识、执行和评价这样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当然,在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如上述产能过剩行业,民营企业往往只专注于依靠政策优势赚快钱,因此这些行业中罕有规模很大且极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为有所区别,本文所谓的民营企业主要是指政府管制相对较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这些行业里民营企业是主角,而国有企业是配角。

例如,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是我国优秀的民营企业之一。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维度来看,华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为四个部分:消除数字鸿沟、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推进绿色环保和实现共同发展。华为公司每年都会广泛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分析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等相关内容,对发展战略及目标做出必要修正。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950亿人民币(按年末汇率折为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在竞争激烈的ICT行业,华为公司之所以表现如此出众与其富有前瞻性、合理性的战略预判具有重大关系。相比之下,中煤集团作为重要的煤炭央企,其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是: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形成以煤炭、煤化工、坑口发电、煤矿建设、煤机制造五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到 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再造一个新中煤”的发展目标。五年间,中煤集团不断加大投资、扩大产能,逐年量化并坚决落实上述发展战略及目标。2015年,中煤集团亏损25.3亿元,利润同比下降266.0%。

(一) 竞争行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在竞争行业民营企业中,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企业家对未来市场中机会与风险的警觉性发现和判断,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又是验证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抑或企业家判断是否正确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些行业中市场能够准确释放价格信息,同时市场竞争过程本身也正是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试错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家在有效的治理结构中通过发挥企业家精神来主导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并且根据市场变化或试错进程来不断修正该发展战略及目标。不管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些拥有特质资本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对未来市场做出警觉性发现和判断,一是由于私有产权的确立,即企业的合约结构保障了企业家的特质资本能够获得与其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剩余索取权;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理念在企业家等精英层的推广下已被大多数成员所理解和认同,尤其是该行业或企业对于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已逐渐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企业家的特质资本能够带来成就感、市场声誉以及可贴现的收入等。

当然,企业家也有判断失误或者判断不够长远的时候,因此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市场试错过程中,民营企业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不断瞄准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相应修正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优秀企业的成功一再证明这些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在不同阶段主导确立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言以蔽之,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是保障民营企业能够确立面向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及目标的核心要素。

(二) 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相较之下,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面临的是国有或国有控股、较强的政府管制甚至行政垄断,以及典型的官僚主义等约束条件。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或决策者都经由政府部门任命,身份上亦商亦官,在当前的治理结构下作为代理人无法全面承担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责任。因此,作为代理人其管理行为难免趋向于短期化、非经济化,如更加偏向于追求企业的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等。同时,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通常需要与政府对相关行业的管制要求、政策安排以及规划布局等保持一致,说明其实际暗含着企业层面和国家(或地区)层面的双重资源配置意向[21]。因此,发展战略及目标在国有企业中很容易处于“形而上”的地位,并由此主导该企业的所有重要行为。

试想,如果居于某条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企业都拥有同一个委托主体、都容易受到政府管制影响,那么这些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实质上都存在着内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出现误判,那么其范围往往是全产业链式的,如煤炭、铁路运输、火力发电等所属的产业链。

三、 基于制度与理念的分析

广义的看,社会、国家、市场、文化等都是制度。狭义的看,企业、产权、合约等也是制度。而理念是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本文所谓的理念则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理念,即个人对私有产权、自有竞争、企业家精神等要素的观点、看法和信念。通常,制度会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理念,而理念又会左右人们对制度的需要和选择。在经济学中,人的行为都是为了逐利,但每个人对逐利的认识却是不尽相同的,如通过价值创造来逐利还是通过价值转移来逐利等。甚至每个人对利的认识也各有不同,因为利不是简单的理性计算结果而是自身认知的结果。因此,理念决定着人的目标和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本身也是理念作用的结果。

(一) 制度与理念的关系

从现实经验来看,在民营企业制度约束下个人易于形成市场经济理念或抑制非市场经济理念,而在国有企业制度约束下个人则易于形成非市场经济理念如偏向于计划的、权力的、行政的理念等,或不断抑制市场经济的理念。对于个体而言,不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只有形成与上述制度环境相应的理念才能降低自身选择行为的高成本,进而实现相应理念认知下的收益最大化。虽然民营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制度看上去都对个人理念具有重要影响,但是上述两种制度与个人理念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民营企业制度形成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理念的存在,即允许人们之间个性化、多元化的思想竞争,从而直接影响着相关的制度设计和供给。或者说,市场经济理念推动了民营企业制度的出现,并且在制度和理念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而国有企业制度则不同,其相对单一、排他的理念不仅决定着刚性的制度供给,而且还通过制度安排深度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理念形成或选择。

(二) 制度与理念对选择的影响

在主观价值认识论基础上,人的理念应该包括其对于不同信息的过滤和解读,以及对不同选择的认知、评价和取舍等内容。抑或说,人的理念决定着人的目标,而目标又引导着人的行为即人会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目标等。对于企业而言,理念亦发挥着同样的影响力。无论是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还是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中的代理人,他们都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他们的理念极大地影响着各自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潜力。

上述企业家或者代理人在做出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最终选择前面临着多大的成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当然,这些成本属于主观认识论基础上的成本,是选择发生前存在于个人思想中的成本。选择一旦做出,这些成本就不再存在。以民营企业为例,企业家在做出选择前面临的成本主要包括是否值得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和财产损失、是否值得放弃当前现状所带来的对于自身市场信誉和成就的影响、是否值得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身体损耗、以及是否值得放弃与家人和亲友们团聚所带来的享受等。总之,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承担更多的是经济风险,而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中的代理人承担更多的则是政治风险。然而,不论是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还是国有企业中的代理人,如果考虑到程度的问题,那么理念的作用则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同样是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代理人,他们个人对于做出选择前所面临成本的评价还是会有程度差别的,而这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理念的潜在影响。

当发展战略及目标确立之后,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其面临的重点就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包括如何获取资源、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分配收入等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手段的选择本身又构成了企业成本的主要内容。相较于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在获取资源、信贷、政策支持等各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手段层面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具有不断实施扩张的成本优势。为了最终确保发展战略及目标的全面实现,这些国有企业更加倾向于将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于具体的手段层面,而这些手段的实施却会伴随许多的租值耗散现象,并造成诸多非排他性收益的损失。注重手段使得这些国有企业不仅能在市场需求好的时候获取更多的经济租值,而且也能在市场需求不好的时候具备相对更强的存续优势。当然,在资源供给和使用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理念也会在这些国有企业的手段选择和使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即通过有限的内部制度改进来降低租值耗散。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某些国有企业在既定约束下还是愿意在一些环节或领域引入有效竞争。

四、 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

理论上,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能够得以落实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市场需求不变、完全信息和知识、市场竞争结构稳定、战略及目标分解后能够在现实中得到严格执行等,或者说必须存在全知全能的决策者。而事实上,除了严格执行之外其他条件都是不可能具备的。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会在手段层面使企业出现以下四种典型的实际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对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走向等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使其自身缺乏对市场机会和不确定性的应有警觉性和判断力。例如,每个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都没有错过刚刚过去的“黄金十年”,但是这种黄金期能够持续多久,以及黄金期一旦结束之后企业该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能成为企业事前战略研判的应有内容。

第二,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能够方便地获取大量银行信贷资源,并围绕发展战略及目标加大投资,从而使行业市场中的资本结构逐渐出现扭曲。由此,宏观经济结构性、周期性的波动也就在所难免。另外,产能过剩和资产闲置可能更早就出现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内部,因为这些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也往往会因局部资本形成的集中扩张而首先出现扭曲。

第三,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过度注重既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平稳推进与全面落实,因此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组织变革等行为往往都只能局限于上述方向来开展。而且,由于不具备通过自由竞争来试错或检验的条件,创新和变革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能否与上述方向保持一致。

第四,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制度体系和企业文化,从而不断影响着、重塑着内部成员的理念和价值判断。当内部成员面临的选择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时,这一选择本身相对于其他选择而言就必定是成本最高的。久而久之,人们在理念中就会自觉弱化对价值理性的追求,而更加热衷于工具理性。

实践证明,自上而下地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并使其更接近真正的市场化企业,是一个缓慢的、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受到理念的约束,这些国有企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通过广泛普及市场经济理念来自下而上地配合甚至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或许也是一种应有之选。正如朱德米认为的,“理念是一个媒介,人们通过它能够想象一种不同于现状的状态。这类想象能够推动人们尝试变革,并且实现变革。”[22]当前,市场经济理念的普及和推广有助于这些国有企业的内部成员更加理性地认识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并为此不断增加内生的创新动力和改革需求。或者说,只有市场经济理念的普及达到一定程度,集体行动的障碍才能有所缓解,更为有效的制度供给才能应运而生。

五、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几点建议

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提速,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当前,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当中,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在政企关系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将有望进一步得以理顺与完善。但是,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自身能否有效摆脱一些固有理念的束缚,真正抓住这次国有企业改革的宝贵机会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理念决定着这些国有企业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以及怎么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当然,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改变固有理念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在最基础的意义上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尤其值得被关注。

第一,关于目标的理念。

相较于市场,企业是有目标的、人为设计的秩序。但是,企业目标的制定、动态修正乃至改变都应以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基础,而这只有在企业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使企业具备对市场机会、不确定性等的敏锐觉察力和判断力。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目标的有效机制,主要通过优胜劣汰和价格变化来引导企业目标的改变及资源的配置。因此,对未来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预测包括对相关行业政策的结果预判等应该是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目标的形成来源,更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而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是合理做出上述预测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相关表现都集中暴露出了这些企业目标的雷同和单一。而事实上,在企业家精神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间的目标必然会是明显差异化的,因此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能够早早察觉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尝试去发现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拓新的发展机遇甚至引领新的发展趋势。可见,只有在合理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

第二,关于知识的理念。

在泛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对知识的理解几乎都局限于甚至等价于自然科学知识。于是,在这种知识理念的影响下,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过度强调先进技术的研发、过度依赖高端设备的引进等,即便是相关的管理提升工作也都是围绕“物”而展开,常常见物不见人。事实上,企业从来不是静态的、简单的关于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知识的载体是人,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性,或者说知识的剩余控制权始终属于其所有者。在人力资本的意义上,调动每个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键就在于赋予其与知识的剩余控制权相对称的剩余收益权。当然,人都面临着知识的局限,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对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就必然表现为对分散知识的高效整合即对知识分工的充分利用。因此,对知识的重视是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实现制度和技术创新进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绝不是因为其掌握了什么尖端的互联网技术,而恰恰是因为其更注重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知识尤其是作为知识载体的人,从而具备了超前的市场眼光,创造了领先的商业模式。

第三,关于员工激励的理念。

在企业中,协调和激励是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就是企业员工激励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不仅体现着企业对效率与公平的处理能力,也体现着企业对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基本认知。合理的收入分配不仅能够充分实现个体的人力资本价值,也能全面调动个体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从而使企业充满竞争活力、具备增值潜力。通常,收入分配理念制度化以后必将成为企业内部关键性的竞争准则之一。如果企业鼓励多创造价值者多得,那么大家就会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价值。例如,华为公司收入分配和权力分享的理念都是基于一点,即面向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人,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提薪和配股,以及晋升的机会。相反,如果企业鼓励按照身份或者工龄等为竞争准则,那么大家就会千方百计谋求升职或者熬年头。可见,基于身份等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相关的权力或机会分配制度必然会产生低效。因此,这些国有企业应积极确立以鼓励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员工激励理念。

结合上述基础理念,最后借用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观点来做一个总结。他说:“员工是企业管理的起点,不理解员工、不知道员工需求就没办法讲企业管理;要说投资、说项目,起点一定是股东,要服务股东,即投资人的意志;而客户是战略的起点,是我们所有的竞争力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讲公司战略,怎么布局,怎么竞争,怎么定位,起点一定是从客户开始,起点不对或者不准,就会有问题。”[23]

[1] 卢现祥.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14(8):37-43.

[2] 陈明森.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6(5):84-88.

[3] Fair R C.The short-run demand for workers and hours[M].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9.

[4] Stiglitz J 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wage and price rigiditie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75-80.

[5] Kulshreshtha M,Parikh J K.A study of productivity in the Indian coal sector[J].Energy Policy,2001,29(9):701-713.

[6] Sudipto Sarkar.A real-option rationale for investing in excess capacity[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9(2):119.

[7] Chaturvedi A,Matínez-De-Albéniz,Chaturvedi A.Safety stock or excess capacity:trade-offs under supply risk[J].Management Science,2009(8):39.

[8] 林毅夫,巫和懋,邢义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9] 科尔奈.短缺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0] 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1] Joehong Kim.Inefficiency of subgame optimal entry regnlation[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25-36.

[12] Marten Vanden Bossche,Girish Gujar.Competition,excess capacity and pricing of dry ports in India:Some policy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2010(2):151-167.

[13] Dale Squires,YongilJeon,Quentin Grafton,et a1.Controlling excess capacity in common-pool resource industries:The transition from input to output controls[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0(3):54.

[14] 于立,张杰.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及其三步走战略[J].产业经济,2014(2):49.

[15]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产能过剩治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4):53-54.

[16] 王国立,周雨.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视角下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34-35.

[17] Suwala W,Labys W C.Market transition and regional adjustments in the polish coal industry[J].Energy Economics,2002,24(3):285-303.

[18] Kamiński J.The impact of liberalisation of the electricity market on the hard coal mining sector in Poland[J].Energy Policy,2009,37(3):925-939.

[19] 林伯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去产能”[J].煤炭经济研究,2016(4):1.

[20] 刘满芝,杨继贤.煤炭产能过剩治理研究现状及规制完善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16(4):9-10.

[21] 袁阳.“理想类型”的缺失与国企困境——国企困境的文化反思[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13.

[22] 朱德米.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4):31.

[23] 宁高宁.客户是企业战略的起点[EB/OL].http://www.cofco.com/cn/about/3371.html.2011-09-28.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bjectives Analysi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Industries with Excess Capacity

MA Jun

(Production Command Center of Shenhua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Beijing 100011, China)

A significant feature indicated by the repeated large-scale overcapacity phenomenon in China recently is that the larger proportio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eem to be more prone to overcapacity. Domestically,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overcapacity industry 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competition industry have distinct mechanisms 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objectives, and this also leads to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on and capacity investment etc.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stitutions and idea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governance capability and management level. With the continuous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deas, the collective action obstacle with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gradually chang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idea, and thus continuously bring forth more reform motive force and innovation power,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bjectiv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more in line with the laws of the market economy will come into being.

industries with excess capacit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trategy; objectives

2016-08-04

2016-12-06

马 俊(1977—),男,经济学博士,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主管,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一体化运营管理与研究工作。

F269.22

A

1009-105X(2017)02-0068-07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家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对话“疫线”企业家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