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镇江市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7-01-12赵云

中国茶叶 2017年8期
关键词:镇江市茶园茶叶

赵云

(江苏省镇江市园艺技术指导站212009)

新常态下镇江市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赵云

(江苏省镇江市园艺技术指导站212009)

镇江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江南茶区北缘地带,绿茶具有“自然品质优良、宜茶土地丰裕、制茶工艺先进”等三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市发展茶树品种以早芽种为主、生产方式是立体偏嫩采摘,加工以小型名特茶机械为主,包装是礼品化,市场是集团购买的直销方式。在新常态下,需求侧发生了变化,现就镇江市茶产业现状、成效及其发展作如下探讨。

一、茶产业取得成效

全市茶园面积7.71万亩,占全省的15.4%,其中无性系良种茶树面积2.59万亩。开采茶园面积6.62万亩,年产量1765吨,年产值4.63亿元,平均亩产值达6994元,高的亩收入达10000元以上。其中,名特优茶产量685吨,占总产量的38.8%,名特优茶产值2.68亿元,占总产值的57.9%。

1.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茶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非常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市财政专门设立了“茶叶经济扶持专项资金”,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市丘陵地区茶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我市丘陵地区特色园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极大地推进了茶业发展步伐。近年来,镇江市新发展良种茶园10000多亩,配套加工线30多条,使全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34%、机械化加工率达到95%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吸引了像丹徒区三泉茶场、丹阳市鑫品茶业有限公司等外地企业的大量社会资本投资该市茶园开发、加工和市场建设,形成了100多家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形成丹徒上党片区、句容北部山区、茅山片区和丹阳西丘陵片区4大茶叶主产区,建立了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茶叶集中加工为纽带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茶叶生产经营者效益稳步提高。

2.绿茶品质行业领先,茶叶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

镇江市以“镇江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为代表的一批名特优茶叶知名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有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2017年,“镇江金山翠芽”品牌评估价值达10.9亿元,被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为最具溢价力品牌。前年在全国“中茶杯”评比中(两年一届),镇江市获得特等奖15只,一等奖11只,获特等奖数占全国绿茶特等奖总数的24.6%;获金、银奖分别为9只和5只(三届一次),获金奖数占全国绿茶金奖总数的34.6%,其中金山翠芽茶4只,在全国茶叶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3.项目助推茶叶科技发展,茶产业的地位提升

近年来,镇江市高度重视以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抓手的茶叶科技创新工作,先后争取和组织实施了部、省、市项目20多个,制定推广了茶园防霜冻、茶叶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标准10多项,创成“金山翠芽”“茅山长青”“长山剑毫”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部级茶叶标准园10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全市茶叶“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共有70个,认证面积4.5万亩,占全市茶园的58.4%,已有53家茶场通过SC(QS)认证。先后成立茶叶行业协会4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0多个,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茶叶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紧密。

二、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品牌整合度不高,区域品牌优势不明显

镇江茶叶产品多,牌子小。全市有20多种名特茶、高级绿茶产品,100多个注册商标。每家茶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品牌,仅丹徒区上党镇就生产绿茶品名10多个,“小而全、小而散”已成为茶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以金山翠芽产品为例,二十几家企业生产,有十几个注册商标,质量参差不齐,规模小、产量低,假冒产品大行于市。产品评比获奖多、上市量少,一场多品却没有主导产品,一品多场却没有龙头企业。镇江茶缺乏像南京雨花茶、苏州碧螺春、安吉白茶一样的强势“龙头”来整体策划、集中宣传,金山翠芽等区域公用品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不高

镇江市地处丘陵,大多数地方茶园容易受到干旱、霜冻等影响。该市茶园绝大多数都在缺水的高岗坡地上,全市茶园节水灌溉面积只有10360亩,占总面积的13.4%,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遇到春旱、夏旱,年产量将会下降30%以上。2016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持续高温、无雨,全市无灌溉设施的部分茶园出现了旱热灾害,严重的出现茶树干死现象,对今年春茶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很大影响。全市有防霜设施的茶园仅1000多亩,茶园机械化管理作业亦是处在起步阶段,大面积茶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3.茶园结构老化,茶叶产品结构不适应时代步伐

茶园园相结构上,镇江市现有超过经济寿命30年以上的老茶园2万多亩,投入产出比较低,缺株断垄严重;茶树品种结构上,无性良种率还不高,近年来新引进的南方新品种出现不适现象,如白叶茶一号开始表现出了品种退化现象,龙井43、浙农137等品种易感染炭疽病等。茶叶原料利用上,镇江市茶场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鲜叶原料利用率不到30%,平均产量20多公斤/亩,集中在高中端市场,茶叶精深加工和功能性成分利用尚未起步;客户群上,随着茶文化交流常态化和市场多样化,没有抓住对茶品质要求突破传统观念的新生代消费者。

三、对策建议

1.以项目为载体,提高茶叶综合竞争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本地农技推广工作组+示范经营主体”的“1+1+N”现代茶叶推广体系,开展业务培训;二是按照江苏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三年工作计划要求,加强与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邀请茶叶专家学者指导,实施好茶叶体系三新工程项目,探索茶树与复合栽培树种间的关系和对茶叶品质及产量的关系、茶园机械自动防霜效果,考察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茶园管理机械的使用,开展茶园土壤肥力调查等,更好指导全市茶叶生产。

2.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扩大影响力

一是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镇江金山翠芽”打假治劣活动,扩大宣传和影响。二是适时响应全国“全民饮茶日”活动,向市民推介地产茶,与市场接轨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培育茶叶新生消费者。三是组织使用“金山翠芽”“茅山长青”“长山剑毫”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参加国内外茶事推介展评活动,并进行重点推介和扶持。

3.调整市级财政扶持发展方向,适应新常态要求

新常态下,镇江市茶产业转型应以调优园相和产品结构、以销定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小众消费群体为总体思路,明确丹徒上党、句容下蜀(含句容林场)、茅山管委会(含茅山茶场、东进林场等)、丹阳司徒镇为茶叶重点乡镇,重点扶持2万多亩的老茶园更新复壮、茶园喷灌和防霜设施、茶园管理机械、提高鲜叶原料利用率的红茶、青茶等微型加工机械、生态休闲观光茶园建设,支持茶叶特色小镇建设等。

4.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适时将茶叶纳入精准扶贫

镇江市有宜茶土地4.98万亩,其中宜茶灌木林地3.3万亩、宜茶旱地0.7万亩、荒山岗坡1.0万多亩。按区域分布看重点在句容市2.26万亩、丹徒区1.33万亩和丹阳市1.23万亩。部分低产林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还容易造成山火,给森林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岗塝旱地种植旱谷杂粮,经济效益较低,这些地方投入一定资金发展茶叶,与休闲乡村旅游结合,效益会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镇江市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