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启滨教授诊治妇科癥瘕临床经验探析

2017-01-12温娅陆启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血瘀月经气血

温娅陆启滨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

妇人胞中有结块,伴有小腹或胀或痛或满或阴道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西医学的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结核性包块及盆腔恶性肿瘤,均可参照此病论治。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普及,特别是盆腔B超的广泛应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相应治疗需求也逐年增加。

陆启滨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30余年,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妇科癥瘕治疗有独特见解,本人有幸师从导师临证学习,受益颇深,现将陆教授诊治妇科癥瘕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作一探析。

1 正虚邪实、瘀结成癥为基本病机

陆师认为癥瘕是因患者正虚邪结所致,正如《中藏经》所述癥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1]。正虚:即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致腠理不固,外邪乘虚侵袭;邪实:如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胎产不慎,邪气与脏腑搏结;气滞、痰湿、瘀浊停聚于少腹、胞宫,日积月累,渐成癥瘕。陆师临床实践体会到,中医“瘀结为癥”理论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神经内分泌紊乱,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介导的清除不足,细胞凋亡减少;感染、局部炎症刺激,子宫微循环障碍,损伤-修复反复发生,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形成肿瘤。

1.1 邪实为标

1.1.1 肝郁气滞血瘀 陆师认为,女性一生经历经带胎产,“数伤其血”,造成“血少气多”的生理特点,容易出现心肝气郁。现代女性,除家庭生活外,还承担着与男性相当的工作竞争压力,往往因压力无法排遣,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而血瘀;气郁化火,热灼而血瘀,出现下腹胀痛,经血量多有块,痛经,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弦涩等症状。既有疾病存在又加重气血瘀滞,日久变生癥瘕。正如《妇人规》记载:“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所以成癥矣”[2]。

1.1.2 痰凝湿阻瘀滞 陆师在临床中发现,痰凝湿阻瘀滞也是癥瘕的常见证型。饮食肥甘、肝郁乘脾,脾虚不运,内生痰湿;或劳倦伤脾,气虚不行,津液输布无力,停聚为湿;或素体脾胃虚弱,久病重病、重大手术后气血耗伤,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湿热、痰湿徇经下注冲任,痰湿瘀互结,瘀积胞宫,结成癥积。此即《丹溪心法》“痰挟瘀血,遂成窠囊”[3]。痰阻脉道,妨碍血液运行,血滞成瘀,脉络不通,津液输布失常,或离经之血溢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积。痰瘀胶结,互为因果,使病程迁延、病势缠绵难解,临床多见患者形体肥胖,带下增多、月经淋漓难净,胸脘痞闷,下腹包块触之不坚,苔白腻,脉弦滑。

1.1.3 血瘀日久成癥 《校注妇人良方》曰:“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净,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4]。陆师认为如经前、产后调摄不当,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护理不当,寒邪内侵,与未净之恶露、瘀血搏结,寒凝血瘀;或产后操劳过早,气血虚弱,余血浊液排出不净,败血停留,积结成块。癥瘕积聚胞宫,一方面阻碍冲任气机,气滞则经血排泄不畅,留而成瘀;另一方面影响新血化生,气虚血弱,冲任失养,加重痼疾。症见下腹疼痛较甚,痛经,经色紫黯,舌黯、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1.2 正虚为本

1.2.1 气血两虚 陆师临证中发现年轻女性出现气血两虚主要责之于摄食过少,气血生化不足;而育龄期妇女则多由于经产过早、多次人流,导致气血损伤;反复宫腔操作、负压吸引造成内膜基底层受损,宫腔粘连、纤维化、瘢痕形成,经血化生受阻,泻而不畅,表现为既有气虚血弱,又有瘀血停积,日积月累,终成癥瘕。癥瘕生长不但损耗气血,且影响冲任功能,造成月经频发、经量增多,泄而不藏,阴血渐虚,气随血脱,终至气血两虚。主要症状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慌,食欲不振,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1.2.2 肝肾阴虚 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阳不入阴,阴精暗耗,导致肾阴亏虚,肝为肾之子,肾阴虚则肝阴亦虚,导师认为肝肾阴虚是妇科癥瘕的又一重要病机。阴虚带脉失约,可致带下量多,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则可致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流产、产后恶露不净等经带胎产疾患,从而影响冲任胞宫正常功能,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凝聚为癥。

1.2.3 脾肾阳虚 导师临证发现,妇人下元不足,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则冲任血脉失于温运,亦血瘀为癥。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水液代谢障碍,聚生痰湿,湿为阴邪,易袭阴位,痰湿蕴结下焦,积聚成癥。证见带下清稀如水,月经延后,下腹腰背冷痛,头晕耳鸣,婚久不孕,或反复流产,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2 扶正祛邪、化瘀消癥为治疗大法

2.1 消癥汤组方功效 导师立足本病“正虚邪实,瘀结为癥”的基本病机,以扶正祛邪、化瘀消癥为治疗大法,自拟消癥汤,组方:马鞭草、黄毛耳草、昆布、莪术、土鳖虫、党参、黄芪、全当归、熟地黄等。其中马鞭草、黄毛耳草清热利湿,昆布软坚散结,莪术、土鳖虫活血通络消癥,配伍党参、黄芪益气生血、补血行血,当归、熟地养血滋阴。全方攻中有补,补中有攻,攻邪为主,扶正为辅。组方严谨,用药平和,寒热并投,气血同调,攻补兼施,专攻一处又固护全身,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现代药理证实活血类药如莪术、土鳖虫等能降低血液粘度,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马鞭草、黄毛耳草等具有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及抗肿瘤作用[5-9]。党参、黄芪、熟地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0-12],对抗应激反应,从而减缓癥瘕进展和预防复发;当归能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炎症,双向调节子宫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13]。以上药物的协同作用,不但可减轻症状,促进肿块消散,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防止癥瘕复发。

2.2 分期给药,加减应用 导师认为妇科癥瘕重点在瘀,治疗特别重视借助月经的开合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非经期以消癥汤扶正祛邪,化瘀消癥,结合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带下量多,舌红苔腻,形体肥胖者,配伍薏苡仁、苍白术、椿根皮、黄柏健脾清热利湿;情志不畅,抑郁焦虑,合并乳腺增生、结节,脉象弦涩者,加柴胡、佛手、枳壳疏肝理气;脾胃虚弱,纳少腹胀,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者,加用陈皮、木香、砂仁、炮姜、炒谷麦芽等健脾助运。月经期则以五味调经汤(丹参、赤芍、泽兰、益母草、醋五灵脂)为主方活血通经。月经量多如冲,色红,夹大小血块,舌红苔黄腻者,加四草汤(鹿衔草、马鞭草、茜草、益母草)合失笑散清化固冲;经行不畅,血块较多,舌质紫暗明显者,则加用桃仁、红花、鸡血藤、桂枝等,务必保持经行畅通,使癥瘕之瘀结随经水排出。

2.3 饮食宜忌,严密随访 嘱患者服药期间避免辛辣、生冷、浓茶、咖啡等刺激之物,慎食红枣、桂圆、核桃等温补食物,浓豆浆、蜂蜜、蛋白粉等可能含雌激素类食品一并戒除。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温服,避免重体力劳动[14],保持正常的体重[15]。近期有生育要求者,应密切随访,受孕后停药;肿块较大、增长迅速或疑有恶变者,应尽早手术。一般以3~6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采用复查B超、CA125、性激素等指标予以随访。

3 案例举隅

患者孙某某,41岁,2016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因“月经量多,发现盆腔包块半年”来诊,患者月经周期尚准,惟经量较多,夹有大小血块,经行下腹疼痛;经后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胃纳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紫气,苔薄白,脉细涩。既往有3次人工流产病史。盆腔B超示子宫前壁肌瘤,大小约4.9×4.0cm。患者因畏惧手术而寝食难安,转求中医治疗。导师四诊合参,考虑本病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瘀结胞宫,发为癥瘕;拟补气养血,化瘀消癥,攻补兼施;予消癥汤加生薏苡仁,服药1个月;经期改服清化固冲汤7剂。

2016年5月15日复诊:患者诉药后经量减少,血块少,痛经不显,7d经净;面色转润,精神转佳,纳谷香,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用上法序贯治疗3个月后,复查盆腔B超示:肌瘤大小约3.8×3.1cm,CA125等肿瘤指标未见异常。后停药3月,再次复查盆腔B超子宫肌瘤未见增大,嘱患者每6个月~1年复查随访。

按语:本案患者年龄较大,肾气渐虚,且多次流产,耗伤气血,反复宫腔操作,致胞宫气血瘀滞,日久成癥。证见月经量多,兼夹大小血块,伴腹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涩,符合正气不足,瘀结胞宫之癥瘕。导师在非经期以扶正祛邪、化瘀消癥法治之,选消癥汤加减,攻邪化瘀、促进肿块缩小的同时,兼顾正气不足,治以补气养血,健脾化湿。经期量多时,以四草汤合失笑散清化固冲、化瘀止血,务必使旧血得去而新血得生。如此坚持治疗3个月,患者正气充足,脏腑功能协调,冲任气血运行调畅,则癥瘕渐消,且停药后疗效巩固。

4 小结

目前,妇科癥瘕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该法存在创伤大、费用高、术后易复发等诸多不足之处,而药物治疗方案中,单纯抗雌激素治疗往往增加血栓、肿瘤发生的风险,同时抗雌孕激素药物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则会造成体内激素水平低落,出现烘热出汗、阴道干涩等更年期综合征症状。陆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认为本病病机在于正虚瘀结,与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密不可分。因病程缠绵、病势深沉,故治法上应以攻为主,攻补兼施,尤重化瘀消癥,将妇科癥瘕治疗与中药周期疗法理念融合,借月经之开合,以重用活血之剂通畅月经,祛邪外出。在此基础上以自拟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炎性包块等属中医癥瘕之疾,临床每获良效。以上所述为陆师治疗癥瘕经验之点滴,本人仅窥管而已,有待今后进一步传承学习,推广应用。

[1] 华佗.中藏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

[2]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

[3]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4] 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5.

[5] 叶建红.三棱、莪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3):2559.

[6] 马丽.穿山甲的药理及临床研究[J].中医药研究,2002,18(2):46-47.

[7] 曾祥丽,丁安伟.昆布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07,6(4):63-66.

[8] 王凤霞,吉爱国.药用土鳖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30(1):61-64.

[9] 范飞,林薇,郑良朴,等.夏枯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5):18-20.

[10]樊长征,洪巧瑜.党参对人体各系统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0):39-43.

[11]袁红霞,陈艳春.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97-400.

[12]朱妍,徐畅.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73-175.

[13]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023-1028.

[14]梁晓兰,杨永秀.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2):102-105.

[15]曾忠仪,吴琳娜.成年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7,32(2):223-225.

猜你喜欢

血瘀月经气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话说血瘀证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气血不足我来看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