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曲技法

2017-01-11张佳慧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四重奏弦乐德彪西

张佳慧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浅析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曲技法

张佳慧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唯一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德彪西独特的风格特征也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以《g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题动机的发展、调式和声以及曲式的分析,体会其独有的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主题动机;曲式结构;g小调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打破了规则﹑拓宽了眼界﹑表现出了创新。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以及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即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涉及内容较广,但其管弦乐作品数量不多,却都极富有特色,创立了印象主义风格的标题性管弦乐小品。此外,他还写有一首弦乐四重奏﹑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一部歌剧以及若干首艺术歌曲。本文主要就他唯一的一首弦乐四重奏《g小调弦乐四重奏》展开分析。

在德彪西所创作的作品中,十分重视和声的设计和编排。在他的思想中,不协和音本身就是终点,不再把它看做是通往协和音之路上的一个过程。他随意运用不协和和弦,并且不考虑根据音乐理论的旧规范加以解决。除此之外,他还十分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丰富多变的织体﹑细腻且透明化的配器,他的作品多是强调捕捉描写人对外物世界的瞬间印象,呈现出的音乐也往往具有朦胧﹑飘逸﹑清新﹑恬淡的气氛。

本文所分析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德彪西1893年所创作,属于其成熟时期的作品。虽然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但这部四重奏仍保留原来的编号“第一四重奏”。它排为作品第10号,g小调,是题献给伊萨依四重奏组成员的,也是他们首演了这部作品。在德彪西所有的作品中,这首最接近普遍意义上的古典主义,因为奏鸣曲与德彪西所疯狂崇拜的古典法国乐派在创作形式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

德彪西所作的这部四重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和声降低了和弦的功能性;乐器的巧妙运用,使效果出乎意料的清新﹑恬淡;配器上,完全是德彪西所独有的,创作织体也独具一格;力度上,也多是弱力度,只是偶尔闪现一个力度高潮。他的创作技巧使这首四重奏在当时成为最流行﹑最具高贵气质的作品之一。德彪西的这首四重奏,是法国近代的音乐家在特定体裁的创作中最为卓越的代表作。

一、《g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中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

《g小调弦乐四重奏》共四个乐章,全曲总共有十多个主题,但通过仔细分析比对后,不难发现所有出现的主题都是由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如谱例1所示,可以将主部主题拆分为四个小动机,之后所出现的所有主题,都是由这四个小动机或拆分﹑或重组﹑或变奏所得到的。

第一乐章1—2小节ViolinⅠ声部: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主部主题被拆分为四个短小的动机,但这四个小动机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动机a是作曲家经过思考创造出来的,从G—F—D下行,音程关系为大二度+小三度。而动机b的节奏更富有动感,它是将动机a三个音的音程关系颠倒,即为小三度+大二度,使其旋律向上逆行,并将节奏变化成三连音的形式。动机a1则是在动机a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G音,使节奏变为切分音,更加突出了主题的动力性。而动机c则是动机a与动机b的拆分及组合,运用小三度+小三度的音程组合。

在呈示过主题后,主部主题持续下行,并逐渐变弱,从第13小节开始进入抒情的主题变形,它的动机仍然是由乐曲开始的主部主题动机发展而来的,下图所示为乐曲开始时第二小提琴声部的旋律倒影。

第一乐章1—3小节第二小提琴声部:

第一乐章13—14小节第一小提琴声部:

连接部过后便出现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的副部主题,它属于歌唱性主题,甜美﹑抒情并富有幻想。节奏上,简单却不单调,采取了类似“巴尔形式”的句式,即把短句重复一遍,第三次将短句的长度增长一倍。这在古典音乐作品中例子非常多。

第一乐章39—42小节:

呈示部的高潮部分所出现的动机,也属于主部主题动机的变形。如下图所示,标记“”的三个音即为主题原型动机a的变化,旋律上由G—F—D变化为G—#F—D,节奏上也缩减了时值。

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四个乐章中都有保持了原有主题的旋律框架,如下图所示,是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大提琴所奏的旋律仍然保持原有主题的轮廓,由于#F以及还原F出现在同一乐句中,使得主题原型表现出两种调式的色彩,即g和声小调与g弗里几亚调式的混合。

这一主题原型的变化是第一乐章连接部的素材,同时也是第二乐章开始处的主题,例如下图。

第二乐章3—4小节:

随后的展开部,在结构篇幅上虽然不如呈示部那样浩大,但是在内容深度上确实丰富了整个作品的内涵。首先,基本的主题旋律线再次出现,如谱例7所示,但这次却是在d和声小调上,和声进行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建立在了主三和弦﹑Ⅲ级三和弦和Ⅵ级三和弦的基础上。由于Ⅵ级三和弦的加入,使作品增加了庄重的色彩。以三和弦为主的和声使主题更加有力,最后以Ⅰ级七和弦收束结尾,大大降低了其稳定的功能,使之更加倾向于继续发展进行。

展开部的开始虽然在旋律上与呈示部主题相似,但还是呈现出了与其略有不同的基调。接下来的展开部进行中,德彪西通过大量的变化音来模糊调式调性,使和声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支持着小提琴悠扬婉转的旋律。这段旋律中含有呈示部的结束部分的动机变形,也是后面高潮部分主题的先现,由此可见,作曲家在创作中每个乐思之间都会有重合﹑联系﹑变化和发展。

最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的开始首先扩展了主部主题,主部再现之后所出现的旋律与先前忧郁的副部旋律不同,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舒缓的结束部的旋律。

这首四重奏中,主题动机的贯穿发展,使整首作品具有统一性,第一乐章的基本主题不仅在该乐章内有许多的变形,并且在后面的音乐中也总能看见它的影子,并且充分发挥了弦乐部分的性能,如变换丰富的音区及演奏技法等。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彪西很注重音色的处理,目的在于给听众带来美妙﹑朦胧的感官感受。

二、《g小调弦乐四重奏》的调式处理

在这首《g小调弦乐四重奏》中,德彪西运用了独特的调式处理方法,他将传统的大小调式与中古调式相结合。通过调式的混合,使得作品的整体色彩更加丰富。在德彪西之前的浪漫派作曲家,为了弥补大小调式在充当和声材料方面的不足,已经将中古调式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了。例如肖邦,将利底亚增四度运用到了他的钢琴曲《玛祖卡舞曲风格回旋曲》中,以及格里格,也将多利亚﹑弗里几亚运用到自己很多作品中。

在四重奏中加入中古调式并不是德彪西的首创,贝多芬曾在他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中,第二小提琴声部就使用了利底亚调式。但德彪西在他的四重奏中加入中古调式是因为对色彩对比的考虑。乐曲第一乐章的第一小节开始陈述了基本主题,基本主题是由几个短小的动机扩充而成,这是第一乐章的主题原型,也是全曲的根本,全曲四个乐章都是围绕这一原型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主导动机”。德彪西在谱号后面写了g小调的调号,但第一小节中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以及第二小节中大提琴声部这三处的bA表明作曲家运用了g弗里几亚调式。因此,这首弦乐四重奏的主题采用了中古调式与大小调式的混合。

g小调音阶:

g弗里几亚音阶:

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德彪西还通过全音阶与大小调式的交替,使调性呈现出了模糊和清晰的强烈对比,对整个作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全音阶的主要特点是各个音级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也不存在倾向性或是解决的问题。如下图所示,全音阶被运用在高潮出现以前,使整个调性模糊,随后大小调式出现,使眼前一亮,顿时调式清晰,并出现了高潮部分的主题。从力度上看,94小节处于较弱的力度,到97小节全音阶乐句时,力度加大,在情绪上为高潮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调式上看,94—96小节为D大调,97—100小节为全音阶,101—102小节为#F大调,调性从稳定发展到模糊再到稳定,这种交替造成了音响的不稳定性,富有特色。

三、《g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g小调弦乐四重奏》虽然具有德彪西独特的风格,但在曲式结构上却采用了传统的模式,全曲共有四个乐章。本文所分析的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在曲式结构上遵循了奏鸣曲式的基本布局,包括呈示部(1—74小节)﹑展开部(75—137小节)﹑再现部和尾声(138—194小节)。

德彪西说过:“感觉和曲式的世界在不停地更新”,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出现了许多与之前作曲家所不同的东西,在曲式结构上也是如此。传统的奏鸣曲呈示部一般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四个部分,但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呈示部由主部﹑副部以及结束部三个部分组成,主部与副部之间没有特定的连接部分。整首作品中,主题材料被充分的运用到各个部分,展开部是呈示部主题的变化发展,再现部是对主题材料的自由运用,由此看出主题材料的重要性。

四、结语

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其创作的唯一一首弦乐四重奏,无论是创作背景还是创作手法上这首作品都具有很大研究价值。我们通过对作品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的分析,更加充分的了解德彪西精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1](美)汤普森.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毛晓骅.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李铮.德彪西钢琴作品中全音阶手法的使用[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

猜你喜欢

四重奏弦乐德彪西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钢琴家德彪西(上)
未来人居“空间四重奏”——ArtPark9室内建筑实验
美丽的邂逅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析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多种“角色”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