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2017-01-10刘峰

关键词:传统绘画新媒体

刘峰

摘要:20世纪以来,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在新媒体传播中,艺术受众不再作为纯粹的接受者,而是具备了双重身份,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同时,新媒体数字化和虚拟性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绘画艺术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构建了一套自由开放的传播体系,降低了信息发布的标准和门槛,真正实现了绘画艺术的全球化传播。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9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撰写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1]。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2]。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通过新技术,使传播者和受传者发展成为对等交流者,延伸人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媒体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人类物质加工和物质消费逐渐丰盈后,会自然产生内在精神慰藉的诉求。传统绘画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它融合一系列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成为传达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相对匮乏的传统社会中,绘画艺术品创作多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艺术创作者往往也是艺术消费者。大工业机器时代的劳动分工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品生产状态,一部分手工艺人变成工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这种转变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离开来,推动了物质商品与精神产品的交换、流通,成为艺术品传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传播研究离不开对艺术符号和艺术媒介的理解。就艺术媒介而言,它“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使用的艺术符号,而且也涉及与艺术作品公共传播相关的传播机构”[3],与艺术传播的进步息息相关[4]。纵观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历史脉络,其经历了一个实物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网络媒介传播的变迁进程。近几十年来,机械复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传统绘画传播逐步摆脱了报纸、杂志、电视等模拟制式媒介的局限,实现了绘画艺术传播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一、传统绘画艺术符号和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单纯实物式的存在形式,通过艺术信息的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实现了“原子”信息与“比特”信息的共存。同时,新媒体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媒介形式,依靠其数字化特性,颠覆了书报等传统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实现了纸质媒体、视听媒体等多种媒体的跨界融合。

(一)艺术符号的数字化转变

信息制作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绘画艺术完成了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数码照相机、高分辨率扫描仪可以便捷、准确地将艺术信息载体由纸张、画布等实物符号转变成为可供虚拟传播的图片或视频,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来传达、存储信息。信息的数字化转换打破了边界的限制,将艺术作品统一汇集,储存于巨大的信息仓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品的命运,使绘画作品变得“不朽”,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手段。

由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变所衍生出的信息复制技术推动稀有、珍贵的绘画作品由小众走向大众,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有品,提供给普通群体更多的鉴赏机会,提升了民众的知识素养。同时,数字化的转变打破了传统艺术符号封闭自固的形式,使其处于一种动态变更状态。受众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目的,利用不同的软件和工具,通过嫁接和拼贴的方式对绘画品进行再加工或再创作,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

(二)艺术符号的数字化传播

在众多审美和文化价值丰富的古代或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很大一部分被保存在固定的博物馆或艺术馆,在特定的时间向大众开放,较少进行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展览活动。对于众多的鉴赏者来说,亲身经历的观赏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品鉴成为一种奢侈,湮灭了受众的热情。因此,在实物传播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前提下,绘画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最好的补充形式。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艺术传播领域的应用,影响到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受、欣赏方式。首先,新媒体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传播媒体的融合,使得信息表现更为多样,处理、存储更为便捷。其次,数字化的转变使艺术信息的来源逐步多元化和丰富化,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网络终端可以用作绘画艺术的传播和接收工具。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不受书籍版面的限制和电视时段的约束,更多地被赋予自由选择艺术信息的权利。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各种艺术信息资源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库。再者,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现实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数字空间,受众参与方式也从真实转向虚拟。通过数字电视、电脑或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大众可以实时获知各种艺术信息,足不出户就可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真正实现了“所想即所见”。

(三)不断融合的媒介形式

“从当前的媒介技术水平来看,新旧媒体的融合是最主要的形式和趋势”[5]。绘画艺术媒介融合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传播主体的融合,二是传播介质的融合。传播主体融合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使传媒组织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是各传播媒介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和对话的结果。任何传媒企业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当媒介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资源环境发生改变时,处于生存的考虑,传媒组织往往会迅速完成媒介集团之间的收购和合并。例如,2014年,两家著名的艺术媒体《ARTnews》和《The Art Newspaper》国际版在生存窘境下被俄罗斯的资本收购。

绘画艺术传播媒介融合,一种是指产生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如集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优点的手机媒体;另一种媒介融合从小范围讲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从大范围来说是指将传媒组织中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整合到一起,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6] ,以实现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或资源共享。现实社会中与日俱增的艺术网站、虚拟绘画博物馆、艺术类App等全新媒介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搭建的“全媒体平台”扩大了绘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提升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步步地改变着绘画艺术的传播形态。

二、传统绘画艺术受众的转变

新媒体的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7]。新媒体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意识,使传统的主客体分离的状态趋向统一,带动了艺术受众由被动走向主动,使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艺术鉴赏者具备了双重身份。

(一)被动欣赏到主动访问

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为主,而且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垄断信息资源和媒介工具的传播者是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对信息的选择和发布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单向性的、以传播者为主的传播模式缺乏对艺术受众的关注,使受众无法在规定的版面和时段中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必须依赖个人拥有的艺术知识(如美的原理原则、各种艺术品的基本要素等)及艺术史的认识,去知觉对象物的美感价值”[8],对鉴赏者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信息的缺失使普通鉴赏者在品位、感悟艺术作品中难以获得隐含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意蕴,造成传播效力弱化,进而引发受众审美和情感缺位。

数字化艺术传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一对多”或“多对多”。这种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式的“暴力”灌输,而是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求,拥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同时,在数字化的艺术欣赏过程中,访问和浏览取代了鉴赏,虚拟经历取代了亲身实践,所有现实社会中的观赏与行走动作也被超链接点击的方式取代。

(二)传受身份的一体化

绘画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包含了传者与受众、艺术创造者与艺术鉴赏者两组关系。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播关系主要是一种传播者—受传者或传播者—中介—受传者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播是传播者将主体意识作用于受传者,企图塑造和控制受传者的过程。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关系的变革,使传统的“对象化关系”转变成为“交往关系”,赋予了受众更多的平等交流权利。这种转变不仅消弭了传受双方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而且使传受双方逐渐呈现出易位趋势,传统的传播主体置换成为具有多重的、不稳定身份的现代传播主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传统绘画艺术经过数字化传播后,传播者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反馈和评价,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积极地调整传播策略,对受众的意见进行再评论。信息获取使传播者转变成为信息接受者。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接受者不再只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自由随意的虚拟空间赋予了受众独立选择的权利。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主动搜索、寻觅艺术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转载或共享艺术信息,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喜恶,反馈自己的意见,实时的与信息传送者交流沟通。信息的评论和共享使原本的接受者成为传播者。

(三)艺术受众的平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转变,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报社、门户网站等专业新闻机构不再处于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传播主体不再单单只是报社的编辑和记者。现实社会中,任何使用新媒体的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众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思想现状,对既有信息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工具传播出去。这些都无疑增强了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可参与性,使原本只限于特定个人或特定组织的传播主体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中,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普通受众很难充分地获取艺术信息,大部分艺术信息接受者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经济地位的“业内人士”。久而久之,绘画艺术中的“大众意见”被逐步边缘化,艺术的法则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被“精英意见”所把控。“小众意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甚至造成了艺术与大众生活的严重脱节。新媒体便利、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广大受众突破了“专业人士”的左右,实现了绘画艺术受众由“精英群体”到“平民群体”的转变,在推动受众审美意识提升的同时,将个人间不同的美的评判标准交流和汇集,逐渐产生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共识。

三、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环境的变革

媒介的数字化转变使绘画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空间和自由传播体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现实空间转变成为具备全球性及开放性的数字虚拟空间,博物馆或展览馆转变成为站点,参观者转变成为访问者,真实距离转变成为虚拟间隔。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革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使原本只局限于媒体机构的信息发布权利转向普通大众,提升了绘画艺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一)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使得绘画艺术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传统绘画古与今、中与西的艺术格局,创造了一个“零距离”的艺术舞台。对艺术信息的发布者来说,地球上任何两点的距离,在互联网上是一致的,任何一件经过数码处理的绘画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微小的绘画展览或艺术活动会在第一时间成为世界性的事件。

对艺术信息的受众来说,新媒体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新媒体网状式的终端分布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缩短了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世界上不同地域、民族、肤色,乃至于不同信仰的人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同时的在场和交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通过信息终端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穿梭,“既可以在各种公共数据库、图书馆、专业论坛和愿意提供帮助的私人中间检索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也可以向他们提供资料、传送信息或提出建议”[9]。新媒体利用全球化网络,使艺术传播真正跨越了时空的隔阂,实现了艺术讯息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二)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依靠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种则为实物展示。在大众传媒中,“统治者”是艺术内容的主要控制者和传播者,所有的传播内容都需要经过记者、编审严格的“把关”,受众只能接收到小部分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种信息缺失的流通活动。传统绘画艺术的实物展示的传播方式要求展示活动必须在现实空间和场所中举行,这就意味着传播者需要相当深厚的经济实力和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此外,社会地位、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绘画作品传播的重要阻碍。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艺术传播摆脱了外界条件的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不需要过分重视现实世界的规则,不需要受到绘画展示场地和宣传费用的困扰,只需要将绘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就可以实现绘画作品的无限传播。同时,新媒体“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及现代媒体生态的权力关系”[10]。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拥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权利,不仅可以决定自身需要观看的艺术信息,而且能够随时随意地发布信息。尽管网络环境下媒体“控制”和“把关”依然存在,但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受众群体使“把关人”的地位遭到削弱,媒介权利开始由“统治者”转向受众。这些转变突破了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制手段,构成了绘画艺术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三)相对经济的信息发布渠道

新媒体传播大大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组织运行成本,具有更为明显的经济优势。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摆脱了专业媒介机构的垄断,使大众拥有更为自由的艺术信息发布权利,能够“达到传播覆盖的最大化、产品差异的最大化以及平均成本的最小化,扩大了传播行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1]。

新媒体的出现为差异化的艺术信息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新媒体利用“窄传播”的方式,在分析受众的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的同时,将信息投送给特定群体,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传播跨越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关信息。新媒体依靠超链接技术,将文字、图像等原本分属于不同传播渠道的信息整合为同一平台资源,使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再固守于一种文本形式,不必局限于传播媒体版面和时段的束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空间中有目的性地搜索信息,查找相关内容,获得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报道,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

四、结 语

传统绘画艺术作为意象化的符号,从其信息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实物介质和非实物媒介。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产生使传统绘画艺术进入普通民众生活,推动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方式的第一次变革。但其单向的、延时性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些许弊端。20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12],实现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方式的第二次变革,也是最为重要的变革。

首先,新媒介的发展拓展了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摆脱了传统实物传播的模式,使传统绘画逐步呈现出机械与数字传播方式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传统绘画传播方式的升级。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绘画艺术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增加了受众之间或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机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绘画艺术传播主体开始由传媒组织转向个人,艺术受众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精英群体”转向“平民群体”。再者,新媒体的发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地理界线、时间界线和传播方式界线逐步模糊或消失,实现了艺术信息的无限、实时到达,缩减了信息发布的成本,塑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传播体系。总之,新媒体对绘画艺术受众、传播方式、传播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 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

[3]陈 鸣.艺术传播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23.

[4]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

[5]马为公,罗 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

[6]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1):156-160.

[7]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 胡冰,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03.

[8]倪 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9]刘 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1998:278.

[10]李国平.网络对媒介生态权利关系的颠覆与重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215-216.

[11]马为公,罗 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

[12]南宏师,张 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63.

(责任编辑 文 格)

Abstract:Since the 20th century, new media featuring the Internet, digital TVs and smart phones steadily integrated with or took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media, extending the communicating channel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arts. Meanwhile, the audience of arts obtained a duel identity instead of being a purely passive information recei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igital and virtual feature of new media created a space of infinite communication for traditional arts. This free and open communicating system largely lowered the threshold for spr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deed realized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of painting arts.

Key words:traditional painting; art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新媒体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