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颐和园》教学设计

2017-01-09张文芝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张文芝

教材简介: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颐和园》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图文互动,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二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感受风景美

1.回答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请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简介游览颐和园的感受)

2.介绍颐和园。(出示有关颐和园的阅读资料)

3.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伴随轻音乐《山涧》,幻灯片出示颐和园的美景图:颐和园航拍全景图、万寿山航拍图、昆明湖航拍图、长廊美景图、佛香阁和十七孔桥风景图。)

4.揭示课题。刚才的图片展示了颐和园美丽动人的风景,那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先让去过颐和园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介绍颐和园的概况中让学生欣赏颐和园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路,体会结构美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问题。(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

3.认读生字新词。

4.交流自读情况。(1)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第一自然段讲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第三自然段讲从万寿山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特色。第四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景象。第五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第六自然段讲的是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讲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过程。)(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3)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学生齐读后回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是说颐和园是公园,地点在北京;二是说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

5.浏览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____”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填空:作者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先来到 ( ),接着到了( ),然后来到( ),最后到了( )。(4)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直观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搞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等的方位关系,对颐和园全景有个大体的了解。(5)再读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描述的位置、句中的动词,领悟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引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段开头第一句话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语言美

(一)游赏“长廊”。

1.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学生齐读)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画一画: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廊的句子,想想作者来到长廊,是怎样观察长廊的?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教师引导理解、朗读、感悟。出示: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图片。)

(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引导:①这两句说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你从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②出示练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间。”这句话用的是说明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③出示资料: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④指导朗读。(出示长廊图片:远景、近景、整体的)这么长的长廊,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2)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引导:①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廊还有什么特点?(美)②“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③出示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④想象说话:“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会有些什么画呢?出示句式引导说话: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人物画有___、___、___;花草画有___、___、___;风景画有___、___、___。⑤课件展示。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长廊画。⑥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美吗?

(3)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引导: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风景宜人。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②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4)出示: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引导: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朗读。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想一想,怎样朗读这段话才能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呢?指名读,小组读,引读,赛读,齐读。)

5.归纳写法。这段话是按从“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写的。(即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6.总结学法。游赏“长廊”用的学习方法是,先读全段,整体感知,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特点的;然后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最后,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读、画、想、说)

(二)游赏“万寿山”。

1.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读、画、想、说)自主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画出描写万寿山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万寿山看到的美景。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说一说: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同桌同学分享。)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学生谈游览万寿山后的感受,说一说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教师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出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引导感悟:①这几句话写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丽。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的?(“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耸立”说明了佛香阁很高;“一排排”说明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说明排云殿的壮观。)②提问:万寿山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出示:“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明白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③出示万寿山航拍图,并配上解说:“从空中俯视万寿山,只见殿阁楼亭依山势排列,严谨中又富有变化。”问: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④阅读佛香阁、排云殿资料。⑤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4.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昆明湖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引导: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运用比喻突出湖水的静和绿。把昆明湖水的静和绿比作“镜子”和“碧玉”。)

(2)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痕迹。

(第一句好,有了“几乎”更真实,因为作者是站在山上看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缓慢前行的,由于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细微的波纹。)

②句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你能换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驶、开、漂……)

③“滑”字用得真好,好在哪里?(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以动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3)感情朗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范读、小组读、齐读)

(三)游赏“昆明湖”。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岸边倒垂的杨柳;湖心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十七孔桥的?(抓住景物“多”的特点来写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3)出示: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①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②想象说话。“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出示句式引导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③介绍“十七孔桥”。④欣赏图片“姿态不一”的小石狮子。

3.读中想象,边读课文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让学生欣赏图片,体验从语言文字的想象中感悟到的美景和实际美景的差距,从而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二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学法自学探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运用中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思考问题。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起到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的作用。)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总结规律。(1)我们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的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2)回答问题。你觉得写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什么好处?(首先,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们日常对景物的观察情况,符合人们的赏景习惯。因此,用这种方法描写的景物也就容易被人接受,容易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其次,移步换景也有利于多侧面地描写景物,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全貌,展示较为复杂的环境和场面。随着脚步的移动,可以将景物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欣赏到,从而多侧面地、详细地把一个景物描写透彻。)(3)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②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③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④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推荐阅读。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课后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词、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并在课后留下拓展余地,既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北京颐和园
昆明湖: 京城的生命之水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颐和园
漫画长廊
北京发布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