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艺术的碰撞
——“第二届中俄合唱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侧记

2017-01-09张小彩

教育家 2016年45期
关键词:合唱团校园体系

文 | 本刊记者 张小彩

合唱艺术的碰撞
——“第二届中俄合唱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侧记

文 | 本刊记者 张小彩

>> 俄籍专家接受中方专家赠书(翻译:邵晓勇博士)

“如何构建中国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使中国从合唱大国走向合唱强国?”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俄合唱文化研究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成立150周年国际会议”上,来自两国的专家、教授、学者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交流和经验分享。

合唱文化有着极强的育人功能

著名指挥家、河南大学教授陈家海教授高度强调合唱文化的育人功能,他指出,目前中国的校园合唱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校园合唱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类型而是一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合唱应该是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载体,它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应该有其独特的艺术本质。

而且校园合唱的产生与发展对大中小学生的高文化素质修养的形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品位的提升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合唱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它能使学生从合唱中养成欣赏美、追求美的生活态度。这对他们一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陆、台湾地区的校园民谣兴起并蓬勃发展。校园民谣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曾经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青春证明与印迹。陈家海教授把今天的校园合唱文化与当年的校园民谣发展作比,认为倘若全国的校园合唱也能够像八九十年代大陆、台湾地区的校园民谣那样蔚然成风、兴盛发展的话,校园合唱注重人本、沁透人心的力量将对校风和学风的建设起到不可小觑的推进作用。

专业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

在被赞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把自己的大部分心血倾注到少年合唱团建设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鸿年看来,尽管中国人民十分重视、热爱合唱艺术,但是中国合唱文化研究的历史并不长,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的合唱文化尤其是指挥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健全和成熟。

国内群众合唱团的发展是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长期关注的议题,他在和参会者分享国内群众合唱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时也指出,目前专业指挥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影响合唱文化深入推进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他认为很多群众合唱团存在的“胆儿大、声音大、作品唱个大概”的“三大”特点,与我国没有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在专业合唱指挥人才体系的建设问题上,俄罗斯的做法应该颇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来自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斯坦尼斯拉夫·谢苗诺维奇·伽里宁教授说,合唱艺术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对 基础音乐教育阶段的规划和设计。

在俄国,合唱指挥人才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先后需要16—20年的时间完成,每个年级都有具体、明确的专业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学生们通过课堂指挥课,逐步掌握指挥专业的各种能力,最终学会表达音乐和文化。

他还特别强调合唱指挥一定要在合唱团中成长,这是合唱指挥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俄罗斯,当合唱指挥的毕业生毕业时,老师都会对他们说:“别忘了十年后再回来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合唱。”

如何构建中国的指挥人才培养体系

俄罗斯艺术学博士邵晓勇副教授是这次会议的项目主持人,在听完各学者专家的畅述后,他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他强调,如何构建中国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基于当下中国合唱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而提出的一个迫切性课题。中国目前是世界合唱大国之一,今年俄罗斯索契举行的世界合唱大赛上200多个合唱团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但我们还不是合唱强国,还缺少合唱艺术高峰的引领,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众所周知,合唱指挥背后需要极其坚实通达的综合人文学科知识做支撑才行。正如伽里宁教授所说,成熟的合唱指挥者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并需历经长达16—20年的系统训练才能完成基本培养过程,如果要到达“合唱艺术家”层面还需经历更长时间的磨砺,而我们国家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的落实几乎是空白。而中国合唱艺术的未来高峰,取决于当下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定位。

面对我国当下的合唱指挥人才现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持续性规划。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构建需要从中小学基础课堂教学开始,应该对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可以说,合唱艺术未来的高度取决于当下基础教育的广泛度与纵深度,重抓基础教育,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融入,形成中国艺术符号。华夏民族历史铸造了独一无二的世界文明与传统,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与再创新的根系在中华大地的少数民族源文化中,合唱指挥体系构建需要充分肯定民族源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为此既可借鉴外国的“学院派合唱类型”,也可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源生民族合唱类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视地域文化,融汇传统文化进入合唱教学内容是必经之路,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更是大国艺术符号的彰显。

第三,合唱指挥“专业”需要“学科”化。目前中国的合唱指挥在高等教育机构属于“专业”类型,没有形成“学科”建设。众所周知,合唱指挥作为“专业”,更多地倾向于对“技术”的培养,从而使合唱指挥者注重单一的专业技能的获取,而忽视属于“学科”范畴的整体知识结构的融通,而真正的合唱指挥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指挥艺术,更需要指挥技术背后的综合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合唱团校园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毛茸茸合唱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