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期待生命的“优化”

2017-01-09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慧编辑张小彩

教育家 2016年45期
关键词:样态健康成长助力

文 |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慧 编辑 | 张小彩

学校教育期待生命的“优化”

文 |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慧 编辑 | 张小彩

>> 刘慧和孩子们在一起

“生命教育”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已有二十年了。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多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包括有关生命的教育和生命化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指有关生命的教育,即,是以生命为基点,回到生命之中,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包括生命之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教育。那么,学校生命教育应怎样行动呢?

优化生命:引导个体生命成为优质自己

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而优质自己既是个体生命成长的一种最佳可能,也是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最高样态。成为优质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目的指向,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优化生命样态是促进个体生命不断接近优质自己的途径与方式。

那么,如何优化生命样态?从生命的纵横之维看,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回到个体生命之中,开发生命潜能,发现优势潜能,并使之能够实现,即通过生命潜能的实现优化生命样态,这可谓是纵向之生命优化。每一个个体生命只能成为他自己。但每一个个体生命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是有选择的,是可以选择的。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多种潜能,但每个人的优势潜能并不一样。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使自己的优质潜能得以实现,成为优质自己;也可能实现的是自己的一般潜能或低质潜能,成为一般的自己或不佳的自己。而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生命实现自身的优势潜能,成为优质自己。

二是促进个体生命的身心灵和谐。这不仅指向自身,而且包括与他人、自然的和谐,实现元生态(人与自然)、类生态(人与人)和内生态(人与自己)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即通过促进身心灵的和谐优化生命样态,可谓是横向的优化。

助力生命:为生命优化提供所需能量

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有效能量,不仅离不开物质能量,而且也离不开精神能量。生命教育就是要为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精神能量,助力生命。

那么,如何助力生命?泰戈尔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可见,为个体生命“传递生命的气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就是提供有效能量,就是助力生命。

其实,助力生命的方式有很多,如,存养、激活、唤醒个体生命潜能,关注、顺应、满足个体生命需要,相信、等待、期望个体生命成长等;再有,提供生命榜样、分享生命经验,也是在为个体生命注入生命能量,以利于其生命优化。

遵循生命:遵循优化生命的原则

生命教育要实现真正的助力生命,就必须要遵循生命之道。生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性,如,生命的向上性、向善性、智慧性、关系性、生态性等。人类的生命、个体生命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性,如,人的生命是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任何万里长城也不能分割开人的人类部分和他的动物部分;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优质潜能。每个个体生命都兼具生命、类生命、自身生命的规律与特性,是三者的共在,此乃谓之生命之道。

由此,为了生命的教育,不能“肆意妄为”,必须要“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顺”生命之道而行,“适”生命之道而动。生命之道蕴涵与体现在生命需要、生命潜能、生命体验和生命智慧之中。遵循生命之道的教育,就要顺应生命需要、关注生命潜能、注重生命体验、开启生命智慧。遵循生命之道,也意味着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个体生命皆因其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塑造”了自身的独特性,因而造就了个体生命之间的差异性。真正为了生命的教育,在目标设定、内容提供、方法选用等方面就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应为个体生命“量身定做”适合的、能为其生命健康成长助力的教育。

营造生命场:为优化生命提供可能的体验

优化生命,必须要认识与理解生命;不认识生命、不理解生命,很难真正做到优化生命。但认识与理解生命并非易事,也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生命是最可贵的,世上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媲美。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本体。可以说,不认识、理解生命,人就难以生活得好,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难以真正实现。但今天的人们最缺乏的是有关生命的学习,而生命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生命。

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不能简单地采用获取知识的方式,而是要在生命体验中完成,这就需要“亲近生命”。所谓亲近生命,字面意思是人亲密地接近生命。“亲近”意味着关系性、亲密性,隐含着情感性、体验性,因而也就是强调“心”与“情”。亲近生命也就意味着将生命放在心上,用心、用情走进生命、关注生命、体验生命,从而达到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只有亲近生命,才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

在学校生命教育实践中,应创设亲近生命的“体验场”。为此,可采用“三方”联动、“三课”共在、“三活”共融的形式将师生带入生命体验场,使师生在关系中、活动中、互动中认识与理解生命。所谓“三方”联动,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研究院所与幼儿园中小学联合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是有力推动生命教育的方式。所谓“三课”是指课题、课程与课堂。学校生命教育可以以生命教育课题为引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包括生命教育专题课程和学科生命教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打造生命课堂。所谓“三活”是指教学活动、创作活动、种植与饲养活动。教学活动主要有生命教育主题的体验教学、绘本教学、叙事教学;创作活动包括撰写故事、创作戏剧与表演、制作微电影等;植物种植、饲养小动物,对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非常有益的感知生命的方式;包括将三者相互融合,均为师生提供了亲近生命的体验场。

猜你喜欢

样态健康成长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